首页 理论教育 肝肾多发性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超声表现例

肝肾多发性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超声表现例

时间:2023-03-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后经肝肾结节穿刺活检病理证实为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又称错构瘤,属先天性遗传性疾病。 近20年来,超声广泛应用于肝脏及肾脏的实质脏器,发现了很多的血管瘤及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经穿刺活检及手术证实。

病例摘要

患者女,56岁。因“右上腹部闷胀不适10年余,加重1周”入院。查体:心肺(-),皮肤巩膜无黄染,肝脾未触及。CT扫查肝肾内见多发性的低密度影,密度尚均匀,CT值39Hu。提示:肝肾脂肪瘤可能。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肝形态增大,左叶大小为8.7cm×5.6cm,右叶斜径约15.0cm,肝内见弥漫分布的高回声结节,大者为4.5cm× 4.2cm,小者仅0.5cm×0.3cm(图2-25),境界清楚,边缘较光滑,未见明显包膜,无声衰,周边亦无声晕,CDFI显示结节内未见动脉血流信号(图2-26)。双肾实质内亦见多发性的高回声结节(图2-27),结节大小为1.5cm×1.2cm,CDFI显示结节内亦未见动脉血流信号。超声提示:肝肾多发性高回声结节占位,考虑可能为肝肾多发性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后经肝肾结节穿刺活检病理证实为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图2-25 肝内多发性错构瘤声像图(强回声团为错构瘤)

图2-26 肝错构瘤彩超图(CDFI示肝脏瘤体内无明显血流信号)

图2-27 肝肾错构瘤(箭头所示)声像图(L:肝内错构瘤;LK:左肾错构瘤)

专家点评

【病因及发病机制】 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又称错构瘤,属先天性遗传性疾病。因其为良性过程,发展缓慢,一般不被人们所注意。20世纪80年代,超声广泛应用后,发现本病在肾脏良性病变中占首位,才引起人们的关注。本病发生在肾脏多见,但同时发生于肝、肾者,十分罕见。

【临床及超声显示】 老年女性患者因上腹部闷胀不适10余年,加重1周入院。查体:未见异常。CT:肝、肾内见多发低密度影,CT值为39Hu。提示:肝、肾脂肪瘤。超声检查:肝形态增大,肝内见多发的高回声结节(图2-25)。CDFI未见血流信号(图2-26)。双肾实质内亦见多发高回声结节(图2-27),CDFI:亦未见血流信号。超声提示:肝脏及肾脏多发实性占位病变,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可能性大。

【手术及病理结果】 经穿刺活检,病理证实为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诊断及鉴别诊断】 近20年来,超声广泛应用于肝脏及肾脏的实质脏器,发现了很多的血管瘤及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经穿刺活检及手术证实。超声对本病的认识更加清楚,诊断也更加正确。鉴别诊断有:①肝内钙化灶,超声显示为强回声点,单发或多发,一般小于0.5cm;②肝内血管瘤,比较多见,超声显示中强回声团,虽难以与错构瘤相鉴别,但均为良性病变;③肾结石,超声显示高回声团,后方有声影,位于肾盂内,常有肾积水;④海绵肾,属先天性肾小管扩张发育畸形。扩张的肾小管内钙质沉积,沿肾窦形成排列整齐的中强回声图,常常双肾受累,形态相似,易于鉴别。

(病例见《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6第3期第23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