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摘要
患者男,43岁。2005年10月曾行异体原位肝移植(OLT)术。术后黄疸持续不退,全身瘙痒,尿黄,经多次ERCP扩张胆道,置胆道支架治疗无效,最终因移植肝继发胆管炎,胆道闭锁,于今年4月在我院再次行OLT手术。术后第6天,彩超检查显示:移植肝切面形态尚正常,实质光点分布不均,肝门部肝动脉吻合口处回声增强,内光点分布不均,门脉主干内径1.1cm内未见异常回声。CDFI:门脉血流充盈良好,峰值流速PS 158cm/s。肝门部肝动脉及右肝动脉未显示。进一步行超声造影检查:第1次造影显示,动脉相肝门部肝动脉及右肝动脉未显影(图2-29),门脉相及延迟相门静脉增强明显,肝动脉始终未显示。第2次造影显示,动脉相及静脉相腹腔干、肝动脉起始段及脾动脉起始段均见明显增强(图2-30)。超声提示:移植肝肝门部动脉未显示(肝动脉血栓形成)。当日急诊行肝动脉取栓术,手术证实肝门部肝动脉血栓形成。
图2-29 示肝门部肝动脉及右肝动脉未显示的CDFI图
图2-30 肝动脉超声造影声像图 注:图左,<1示动脉相肝动脉吻合口近端肝门部肝动脉及右肝动脉未显影;图右,<2示动脉相腹腔干、肝动脉起始段及脾动脉起始段均见明显增强
专家点评
【病因及发病机制】 肝移植术后,由于肝动脉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引起肝动脉血栓形成(HAT),这是肝移植术后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是导致肝移植术后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早期发现和早期诊断治疗,是抢救患者生命的主要手段。
【临床及超声显示】 中年男性患者。肝移植术后第6天,行超声及CDFI检查发现,肝门部肝动脉及右肝动脉未显示(图2-29),疑有肝动脉血栓形成,行超声造影,于动脉相肝动脉吻合口近端肝门部,肝动脉及右肝动脉未显影(图2-30左),门脉相及延迟相,门脉相增强明显,应该提示肝门部血栓形成。同期肝、脾动脉起始段均明显增强(图2-30右)。
【手术及病理结果】 彩色多普勒超声发现肝动脉内无血流信号,应考虑肝动脉血栓形成,应立即手术。手术证实肝动脉血栓形成。病理结果亦证实。
【诊断及鉴别诊断】 凡行肝脏移植术后,必须进行CDFI及超声造影监测,以便发现排异或肝动脉血栓形成,CDFI可进行明确诊断。超声造影是一项新技术,诊断效果好但价格昂贵,应慎重选用。鉴别诊断有:①肝动脉内转移癌。如肝内发现肝癌原发病灶,则应想到转移癌,但有肝移植术后,最常见的应考虑肝动脉血栓形成。②肝内血肿。肝脏移植术后,血管缝合处出血引起血肿,小的血肿可自行吸收,大的血肿应在血管外。与肝动脉血栓形成易于区别。③肝囊肿。在肝脏实质内的无回声区,手术前即存在,一般无任何症状。与肝脏移植术无关,易于区别。
(病例见《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6年第12期第949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