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摘要
患者女,51岁。因阵发性右上腹疼痛10年,加重伴发热1个月就诊。查体:皮肤巩膜无黄染,体温37℃,右上腹压痛阳性,无反跳痛及肌紧张,墨菲征阳性。胆道蛔虫病史10年,胆囊结石、胆囊炎病史3年。
超声检查:肝脏大小形态正常,肝实质回声略增强,肝内管道显示清晰,肝内胆管轻度扩张,肝左右叶均可见多个强回声团伴身影,并沿胆管走行,最大2.1cm×1.2cm;胆囊4.8cm×1.6cm,壁厚0.6 cm,呈“双边征”,其内充满低回声点,颈部可见蜂窝状无回声;胆总管上段内径1.8cm,其内可见多个强回声团伴声影,最大1.9cm× 1.0cm,下段近胰头处可见1.4cm×0.8cm强回声团伴身影;肝门区结构紊乱,门静脉正常结构消失,门静脉主干充满低回声,周围可见蜂窝状无回声;脾肋间长13.0cm,厚4.7cm,脾门处脾静脉宽1.0cm;胰腺大小形态正常;CDFI:门静脉主干内未见血流信号,周围蜂窝状无回声内充满红蓝相间彩色血流信号(图2-39),胆囊颈部蜂窝状无回声内充满彩色血流信号(图2-40),频谱均为静脉样波形。
图2-39 门静脉海绵样变性声像图
图2-40 胆囊静脉曲张声像图
超声提示:①胆总管多发结石,肝内胆管多发结石,胆囊炎;②门静脉主干血栓栓塞,门静脉海绵样变性,胆囊静脉曲张;③脾大,脾静脉增宽。手术及病理证实。
专家点评
【病因及发病机制】 门静脉海绵样变性是指门静脉主干和分支完全或部分阻塞,在周围形成大量侧支循环,是一种代偿性机制的表现。它的病因有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原发性多见于儿童,如先天性发育异常。继发性多见于成人,如门脉高压,门静脉受阻塞,引起侧支循环等。各种血栓、癌栓引起的门静脉阻塞,都可以形成门静脉海绵样变性。但本病由于慢性胆系感染所致门静脉海绵样变性,实属少见。
【临床及超声显示】 中老年女性患者。因阵发性右上腹痛10年,加重伴发热1个月就诊。既往有胆道蛔虫史10年,胆囊结石、胆囊炎病史3年。查体:右上腹压痛,“墨菲征”阳性。超声显示:胆囊增大,壁厚呈“双边征”,肝内外胆管扩张,内有强回声点,脾大。CDFI:门静脉内无血流信号,其周围见红蓝相间的彩色血流信号(图2-39)。胆囊颈部亦见彩色血流信号(图2-40)。超声提示:①肝内外胆管多发结石;②门静脉主干血栓形成,门静脉海绵样变性、胆囊静脉曲张;③脾大,脾静脉增宽。
【手术及病理结果】 手术及病理证实上述检查结果。
【诊断及鉴别诊断】 超声发现门静脉阻塞,其周围形成侧支循环,应该考虑: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由于本例情况复杂,先有胆系感染,形成肝内外胆管扩张。然后造成门静脉海绵样变性。诊断时,应抓住因果关系,就能获得正确的诊断。鉴别诊断有:①发现门静脉海绵样变性时,应寻找病因,如原发性或继发性;血栓或癌栓形成;②本病是否合并多种疾病同时存在。这是诊断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关键。
(病例见《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6年第2期第149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