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摘要
脾脏的先天性异常不多见,而分叶状脾的报道更为少见,本文将我院近年来超声发现的4例分叶状脾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文4例均为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年龄19~53岁,平均36岁。其中男性3例,女性1例。使用仪器:东芝SSA-240型B超诊断仪,凸阵探头,频率为3.75MHz。方法:检查前禁食8h以上,取右侧卧位或仰卧位,探头置于左侧腋前线至腋后线间第7~11肋间及左肋缘下行多切面大弧度转动扫查。
结果 4例患者脾脏轮廓清晰,体积大小正常,脾实质回声均匀,于脾脏脏面脾门旁均可见一自脾实质向腹侧的乳头状凸起,其内回声与脾实质相同,大小为1.8cm×1.5cm至3.4cm×4.3cm不等,突起处包膜与脾包膜回声连续,脾门结构位于其上方或下方,使脾脏脏面外形呈分叶状改变。随患者呼吸运动与脾脏运动方向一致,不能分离(图3-11,图3-12,图3-13,图3-14右图)。其中1例(图3-14左)于脾下极还可探及一1.2cm×1.1cm的类圆形副脾图像,包膜完整,内回声与脾实质等同。
图3-11 分叶状脾的声像图(SP:脾脏;LK:左肾;箭头示分叶状脾)
图3-12 分叶状脾的声像图(SP:脾脏)
图3-13 分叶状脾的声像图(箭头示分叶状脾)
图3-14 右图为分叶状脾的声像图(箭头示分叶状脾);左图为同一患者副脾声像图(箭头示副脾)
专家点评
【病因及发病机制】 分叶状脾属先天性结构异常的一种,非常少见。一般无自觉症状,属一种先天性正常结构的变异。
【临床及超声显示】 本文患者4例,男3例,女1例。年龄19~53岁,平均36岁。无自觉症状,超声显示:脾脏正常大小,脾脏的脏面呈乳头状凸起,回声与脾脏相同,脾脏外形呈分叶状改变(图3-11,图3-12,图3-13,图3-14)。
【手术及病理结果】 本病属正常变异,无须手术,经半年至1年随诊,无变化,诊断可以成立。
【诊断及鉴别诊断】 超声能诊断分叶状脾。也可以行CT、MRI等影像的帮助,并经超声随诊,如在较长的时间内观察,分叶脾无任何改变,诊断即可成立。鉴别诊断有:①脾脏肿瘤,如淋巴瘤、转移癌等,常常为低回声,血流丰富,在脾脏内;②脾脏外伤后包膜下血肿,有外伤史,低回声,形态不规则;③脾门区淋巴结肿大,低回声,呈椭圆形,淋巴结处有血流信号。
(病例见《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6年第7期第54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