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脾结核超声表现例

脾结核超声表现例

时间:2023-03-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发热,腹痛2个月就诊,临床诊断“肠结核”。脾结核是一种炎症,以增殖性变化为主,形成特殊的结核结节。因此,脾结核比较罕见。 结合临床病史,并经1年抗结核治疗后,脾内低回声结节明显缩小,脾结核诊断可以成立。

病例摘要

患者男,30岁。因发热,腹痛2个月就诊,临床诊断“肠结核”。B超所见:脾厚3.9cm,长径11.5cm,脾脏内见2.2cm×2.3 cm的低回声区,边界清晰,形态呈圆形,内为低回声,分布均匀(图3-15,图3-16),下腹部见大量积液,最大径5.6cm。B超结果:①脾内低回声结节,考虑脾结核;②腹腔积液,后经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病理证实。

图3-15 脾结核声像图(SP:脾脏;箭头:脾结核灶)

图3-16 脾结核治疗后缩小声像图(SP:脾脏;箭头:结核灶缩小)

专家点评

【病因及发病机制】 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以侵犯肺脏最常见。脾结核是一种炎症,以增殖性变化为主,形成特殊的结核结节。脾脏属网状内皮系统,结核菌在脾内不易繁殖、生长。因此,脾结核比较罕见。

【临床及超声显示】 青年男性患者。因发热、腹痛2个月就诊。临床诊断:肠结核。超声显示:脾脏增大,脾内见一低回声结节,圆形,边界清晰(图3-15)。下腹见大量积液。超声提示:脾内低回声结节,结合病史,考虑脾结核,合并腹水。

【手术及病理结果】 经穿刺活检,病理证实:脾结核。

【诊断及鉴别诊断】 结合临床病史,并经1年抗结核治疗后,脾内低回声结节明显缩小(图3-16),脾结核诊断可以成立。鉴别诊断有:①脾内淋巴瘤,常见为多发性,血流丰富,抗结核治疗无效;②脾囊肿,超声显示为无回声区,无症状,无腹水;③脾转移癌,仍然是寻找原发灶,抗结核治疗无效。

(病例见《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6年第8期第63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