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口腔黏膜病中真正容易产生癌变的,不是白斑,而是红斑。因为红斑的组织学改变从轻度不典型增生到产生原位癌均可看到,甚至有的红斑病例在发现时就已经是浸润癌了。据报道:红斑发生癌变的比率高达85%以上。因此,红斑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要给予高度重视。近年来红斑已为人们所注意,成为一个独立的疾病。
什么是口腔黏膜红斑呢?这是指口腔黏膜上出现的鲜红色、柔软的红色斑块,表面如同天鹅绒样。这种红色斑块在临床上和组织病理学上不具有其他疾病的特征,也就是说,不能诊断为其他疾病。但是,不能说口腔黏膜上的一切红色改变都是红斑,如某些皮肤病,由感染所致的口腔黏膜炎症,由假牙托引起的口炎,或结核及真菌感染等急性、一过性的炎症都可出现红色病损,这些红色病损原因明确,而且病理学上的变化也与口腔红斑有明显的区别。
口腔黏膜红斑多见于口角内侧黏膜、口底、舌腹侧方、软腭咽前柱和牙槽嵴等部位。有人指出发生于口底、舌腹、口角区内黏膜和软腭咽前柱部位是“癌变高发区”,是危险区域。
红斑发生在性别上无明显差异,年龄以中年以上者较多。通常红斑边界清楚,外形不规则,一般为黄豆或蚕豆大小的圆形或椭圆形的斑块,平伏或稍凸出黏膜表面,呈鲜红色,光亮,触之非常柔软,像“无皮”样。有的红斑形态不规则,在红色黏膜上散在地分布状似粟粒大小的白色或乳白色颗粒,形似白斑,称为颗粒性红斑,多见于口角区颊黏膜。临床上诊断为颗粒红斑者,应特别加以注意。过去人们对红斑的认识不足,红斑病损面积小,通常又无症状,因而不易引起人们的重视,警惕性不高,甚至把附有一些白色斑点的红斑当成白斑,而延误了治疗。
许多学者指出,无症状的“红斑性”损害,常常就是早期口腔癌的临床表现。有些红斑如颗粒性红斑本身就是早期鳞状细胞癌,应加以重视;尤其对口底、舌腹缘和口角区颊黏膜3个危险区应加以注意。定期检查,及时发现,对口腔中一些长期不愈的、固定的红色病变,如有可疑时要进行活体组织病理检查,明确诊断。
发现了红斑应及时治疗,目前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手术切除,也有采用5%的5—氟脲嘧啶涂擦或进行冷冻治疗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