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或病毒的感染会引发腮腺炎症,由于病源菌的不同,发生的疾病也不同。腮腺炎主要有两类,一类称流行性腮腺炎,多由病毒引起;另一类是化脓性腮腺炎,多由细菌引起。
1.流行性腮腺炎 每逢冬春季节,会有一些小朋友出现两侧腮帮子肿大,家长也为此而着急,孩子得了什么病?有经验的老人会认定孩子患上了腮腺炎。因为本病的特征是腮腺肿胀,民间叫它痄腮,医学名称是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入侵后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它使得腮腺肿胀、疼痛。这种病远在公元前640年《内经》就有了记载;明、清各医家则更明确指出了本病的流行和发病的季节性。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因腮腺炎病毒引起的腮腺炎是一种呼吸道传染病,病变发生在腮腺,多见于4~15岁儿童,冬、春季节容易流行。流行性腮腺炎的病毒存在病人的唾液里,当病人说话、咳嗽、打喷嚏时,病毒随飞沫喷出,散播在空气中,易感染的人吸入了带有病毒的飞沫后便会被传染而发病。所以,与病人密切接触,或使用病人污染的器具容易传染上此种病。在冬春之际,若小孩发热,一侧或双侧耳下腮部肿胀疼痛时,要考虑到流行性腮腺炎发生的可能,及时采取防治并进行隔离。
流行性腮腺炎发病急骤,得了病以后,病人发热、头痛,腮腺区疼痛,特别是吃酸的食物时更胀痛,不爱吃东西;有些人还有恶心、呕吐等表现。数小时或一两天后,一边或两边的腮腺便肿起来,逐渐增大,疼痛也逐渐加剧。腮腺肿胀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肿大。又因腮腺周围组织也伴发水肿,而使肿胀延及颈、颊及下颌部,病人呈特殊面容,民间形象地称它为“猪头肥”、“大耳巴”、“搭腮肿”、“衬耳寒”等。肿胀在两天左右最大,皮肤显得紧张发亮,但多不呈红色。有时在耳垂周围可以扪到肿大的腮腺,边缘不清,有弹性感,轻度压痛。虽然腮腺炎是炎症,但检查血象,白细胞的总数并不高,分类的中性粒细胞也不高,相反淋巴细胞却占大多数。不要看腮腺炎时肿胀那么厉害,如果休息得好,肿胀持续4~5天后逐渐消退,7~10天可恢复正常。
流行性腮腺炎不单是腮腺本身发病,还会有一种并发症,如有的病人并发病毒性脑炎或急性胰腺炎;男性病人可能并发睾丸炎、副睾炎,影响到生育。女性病人可能并发卵巢炎,怀孕妇女得病后可能引起胎儿发育畸形或死胎等,应警惕病情的恶化。如果有上述并发症要及时治疗,避免出现不良后果。
患了流行性腮腺炎要注意休息,吃流质饮食,不要吃酸、辣、甜和硬性的食物,因为这些食物易刺激唾液大量分泌。要保持口腔清洁;早期肿胀用冷敷可减轻疼痛。
流行性腮腺炎一般没有特效药物治疗。可以使用抗病毒的药物,普济消毒饮又名板蓝消毒饮有一定疗效。局部用如意金黄散、青黛散等外敷等也有一定疗效。抗病毒口服液、板蓝根冲剂等能起到预防作用。
2.化脓性腮腺炎 是由细菌引起的一种腮腺炎症。原发性急性化脓性腮腺炎较少见,多发生在其他疾患如严重的全身性疾病或慢性消耗性疾病后,这些疾病一方面使机体抵抗力降低,另一方面,这些疾病又有高热、失水、饮食和咀嚼减少,致使唾液的分泌也相应减少,口腔的机械冲洗作用和抗菌能力下降,病人的口腔卫生状况欠佳。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口腔内的致病菌可逆行侵入导管,扩散到腮腺,引起急性化脓性腮腺炎。腮腺区的损伤和邻近组织急性炎症,如扁桃体炎、咽喉炎等的扩散,也可引起本病。目前对某些全身性疾病和局部性炎症均能做及时处理,故由这些原因所引起的原发性急性化脓性腮腺炎比较少见,多是慢性腮腺炎的急性发作。
慢性化脓性腮腺炎较急性者多见,多数病人病因不明,可因导管排泄功能紊乱,如唾液腺结石,异物或瘢痕挛缩等使导管狭窄,阻碍唾液排泄,或由于细菌从导管向上逆行感染,也可由于急性转化而来。有些吹奏乐器、吹制玻璃的人,因口腔内压力增高,也会引起逆行性感染而发生炎症。有的慢性腮腺炎在早期患者没有明显的症状,不易察觉,常被忽视,多在反复出现疼痛、肿胀转为急性发作时才引起重视。
慢性化脓性腮腺炎在腮腺区有持续疼痛不适,唾液分泌减少,同时有口干、口臭,有时自觉突然从导管排出黏稠的带咸味的液体,这些液体有时为脓性。检查腮腺能扪到肿大的腮腺轮廓,质较硬,有轻度压痛,导管口有轻度红肿,挤压时有浑浊黏液从导管口排出。导管有阻塞者当进食,尤以食酸性等刺激性食物,唾液分泌增加时,腮腺会肿大和胀痛,食后或潴留的唾液逐渐排出后,肿胀和疼痛即逐渐消失。
根治慢性化脓性腮腺炎比较困难,临床上常采取综合疗法,针对病因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如有结石者先去除结石,导管狭窄者先扩大导管。也可从腮腺导管口注入抗生素,此方法有一定疗效。如果经各种治疗效果不佳时,可考虑施行导管结扎术使腮腺萎缩,或采用腮腺摘除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