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龋病是一种古老的疾病 考古学者在南非360个人猿颅骨化石上发现有龋齿,追溯年代距今已有80万年,还有人发现距今25万年的罗德西亚人以及旧石器时代人类骨头上也有龋齿,虽然远古时已有龋齿,但那时患病数较少。随后,患龋率则呈上升的趋势,如17世纪欧洲人患龋率为70%~80%,20世纪60年代患龋人数则明显增加,上升到90%。根据第四军医大学的调查显示,我国家庭成员患龋率高达52.05%,平均每人1.76颗。龋病已成为人类的多发病、常见病。它对人的侵袭不受时间、民族、地区、性别和年龄的限制,任何人都可以患病,是人类最普遍、发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将龋病与癌症及心血管病并列为人类三大重点防治疾病之一,我们也应对其多加重视。
2.龋齿不是牙虫引起的 在细菌学还没有发展之前,人们认为造成龋齿的原因可能是一种虫子。从文字的记载可以看出它的古老渊源,在大英博物馆中收藏了一块公元前4000年的泥碑,上面就记载着:龋齿是由牙虫引起的。我国古代医书中曾写道“虫食于牙齿,则齿根有孔,虫居其间”。由于龋齿破坏的形状很像虫子吃过而形成的窟窿,所以龋齿长期以来被称为虫牙或蛀牙。其实蛀牙并不是由虫子引起的,龋齿发生的原因主要是由细菌引起的,常见的是变形链球菌、乳酸杆菌、放线菌等。这些细菌属于产酸菌,它们同滞留于口腔中的糖类起作用,发酵产酸。我们都知道酸能软化骨头,牙齿大部分是钙等无机物构成的,酸在牙齿表面便会使牙齿的牙釉质中的无机物脱矿溶解,然后沿牙本质小管进入,破坏牙本质,以后有机质也被细菌破坏,便容易产生龋洞,这便是现在科学上公认的龋齿发病原因之一,见图22。
图22 龋齿
3.龋齿与糖 每当我接诊一些小朋友,为他们治疗龋齿时,在旁边陪诊的家长便不停地责备孩子:“你看,就是你爱吃糖,把牙吃坏了吧!”家长的责怪不无道理:一是孩子一般都爱吃糖,而且还往往于睡前进食,食后又不漱口刷牙,使得细菌活动活跃,使牙齿经常处于酸性状态,而有利于龋病的发生。二是糖与龋齿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尽管龋齿的发生有很多因素,但是糖对牙齿的影响是众所周知的。科学家经过长期研究,证明糖是在细菌作用下产酸而致龋的物质基础,是致龋菌赖以生存的养料,同时也是致龋生存的环境—牙菌斑形成的必备物质条件之一,是龋齿发生的原因之一。而且食糖越多,龋齿数量也越多,因此阻断糖的供应可以达到防龋的目的。很多家长只想到限制孩子吃糖、巧克力等,却忘记了食物中其他种类丰富的“糖”。儿童饮食多为软质食物,如奶粉、蛋糕、饼干以及膨化类食品。它们共同的特点是黏稠性强、含糖量高,容易滞留在牙齿表面发酵产酸,已成为龋齿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家长得留意防止各类糖分在孩子口中的滞留。爱吃糖是孩子的天性,我们没有必要去强行扼杀,关键是要让孩子少吃糖,少吃油腻的甜食,另外儿童吃完糖或甜食后,一定要漱口、刷牙,见图23。
图23 龋病的多种原因
4.牙菌斑与龋齿 细菌要使得牙体致病,必须首先黏附在牙体相应的组织表面,通过定居、繁殖,然后才能发挥致病作用。学术界虽然认为细菌能直接附着牙面而发生龋齿,但细菌往往只有在形成牙菌斑后才能起到致龋作用。什么是牙菌斑呢?我们知道口腔中有数以万计的细菌,口腔卫生不好的牙齿,唾液中的蛋白质沉积在牙面上黏附而产生一层薄膜,我们叫它获得性膜。细菌便附在上面,由菌丛与细菌的胶状基质构成一种稠密、不定形、非钙化的膜状细菌团,它们紧密地黏附在牙齿的咬合面上的沟裂、邻面、牙颈部等不易清洁的部位。这种膜状细菌团一旦形成,用一般的清洁措施如含漱、冲洗均不易除去。即便人工将其清除后,1~6小时后又能重新形成。牙菌斑与龋齿关系密切,我们发现,凡口腔中牙菌斑量大者,产生龋齿的几率就大。如果你用电子显微镜检查,可明显见到,在牙菌斑下方的牙釉质表面有许多由细菌产酸引起脱钙而产生的凹痕,菌斑基质向釉柱间渗入,从而形成表层脱钙,开始发生龋坏。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没有牙菌斑的存在就不会产生龋齿。龋齿虽然是由细菌、食物和牙齿等的易感性因素相互作用所引起的,但是其中罪魁祸首是牙齿表面附着的细菌和菌斑。从这也可以说明,做好口腔牙齿的清洁,控制牙菌斑的形成,便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控制龋齿。我国古书《饮膳正要》中提出“凡清旦盐刷牙,无齿疾”,“良讫温水漱口,全无齿疾口臭”,就是说的清洁牙齿能防龋。
5.龋病是一种渐进性疾病 牙齿是人体中最坚硬的组织,用物理学的硬度计来测定,牙冠表面的牙釉质的硬度为9,金刚石为10,也就是说,牙冠表面的硬度仅次于金刚石。就是这种硬度最高的牙冠,由于小小的细菌作用而产生了酸,导致最终脱矿腐烂。龋病是一种不可恢复的疾病,牙齿一旦被蛀坏,只能暂时控制而不能复原;若不及时治疗,一个完整的牙齿最后仅剩下一个残根,无法再发挥其功能,会对咀嚼功能造成很大的不利影响。
当人患有龋齿的初期是没有任何不适的,有的人很重视自己的牙齿,经常用镜子照一照。发现牙齿的表面有个黑点,便来找医生。我在门诊接诊时,就常遇到这样的人,其中一些确实是龋病的早期,可以得到及时治疗。从龋病病损的进度,早期龋损仅有色泽的变化,由白色变为失去光泽的白垩色,有的表现为黑色。这个时候还未形成明显龋洞,之后病情的发展便会在牙釉质形成小洞,临床上属于早期龋,或叫浅龋,此时病人还是没有什么症状;当龋损由牙釉质侵入到较深的部位牙本质浅层时,临床称为中龋。病人此时有刺激性痛,当遇到冷、热、酸、甜以及食物嵌入龋洞,压迫牙本质时,可有酸软不适或疼痛感,其中尤其对冷刺激更为敏感。但当刺激去除后,疼痛可以很快消失,这是平常所说的刺激痛。此时若未得到及时治疗,龋损会继续发展,到达牙本质深层,临床上叫做深龋,刺激症状加重,去除刺激后,疼痛仍持续,然后逐渐消失。如果龋洞不断深入到了牙髓附近,除了冷热刺激痛外,还会产生自发性疼痛,这种情况无论其如何轻微或短暂,说明病变已引起牙髓发炎,一般的充填治疗方法已不能奏效,而必须进行根管治疗。此时还未进行治疗,病损可继续发展,牙冠不断破坏,最后仅剩下一个残根。这个过程中除侵犯牙根尖周围组织,引起牙槽脓肿外,甚至可以发展成更严重的蜂窝组织炎,使面部肿痛,最后只有将其拔除。从这里的介绍,你可以知道,龋齿是一种渐进性疾病,一旦得了龋齿,不可能用服药的方法来根治。而要经过去除腐龋,将龋洞充填好,才能恢复牙齿的功能,见图24。
图24 各期龋病变
6.为什么早晚刷牙,牙齿还是会生蛀牙? 在为患者治牙病时,我说:“你的牙齿龋坏的太多了。”他说:“我每天都刷二三次牙齿,为什么还会长蛀牙呢”?的确,刷牙是清洁牙齿的好方法,刷牙可以清除牙菌斑,减少蛀牙的发生。但是蛀牙的发生有许多因素,口腔卫生不良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刷牙是防蛀的一项重要措施,通过刷牙可清除软垢、食物碎屑、牙菌斑膜等口腔污物,减少口内致病因素,增强组织的抗病能力,提高牙齿强度,预防口腔疾病的发生。但从目前观察,刷牙不能做到绝对防蛀的效果,因为很多龋病的易感区在刷牙时不容易清洁到,这是发生蛀牙的一个重要因素。
口腔内由于解剖位置关系,牙齿各个部位有不同的清洁度,全口牙可分为3个区,第一区是自洁区,即是由于咀嚼、说话、进食时唇颊和舌头的运动,可以自然清洁的区域,如牙齿的牙尖、切缘、唇、舌侧的平滑面。另一个是可洁区,此区域用人工清扫能去除污物,如咬合面的牙窝处,唇或舌侧近牙龈处以及牙间的外展隙。第三个是不洁区,即无论自然或人工的方法,都不能达到清洁的目的,如咬合面的裂沟、点隙、颊侧和舌侧的小窝、牙齿邻面等。由于窝沟深浅不一,有的深至贯穿整个牙釉质,而这些窝沟很窄,容易贮存食物殘渣和细菌,用漱口、刷牙等清洁牙齿的方法也不能将其清洁。同时牙齿的邻接面及龈袋的部位,两牙相邻的牙缝也不容易刷洗干净,会给牙齿带来隐患,为产生龋齿提供了条件。长期食物的堆积使局部酸度增高,牙齿脱钙便从这些牙沟缝处开始了。
还得提醒的是虽然你每天刷牙,但是否仔细及讲究方法也十分重要,有的人刷牙时马虎得很,有些人只在三餐饭后刷牙,而晚上临睡前的“功课”却由于种种原因被忽略了,其实,保持长时间睡眠状态下的口腔清洁,对防龋病来说更加重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