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 问卷效度
问卷效度(validity),是指心理问卷测量结果的正确性、有效性程度。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测量工具对于被测对象是不是一件适宜的有效工具;二是这件测量工具对于被测对象究竟能测得多准。心理测试效度一般分为三种类型:内容效度(content validity)、效标效度(criterion validity)和结构效度(construct validity)。
内容效度,是指测验题目对所要测量的内容及行为的代表程度。如果代表性好,内容效度就高。要保证一份测验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必须注意两点:一是有明确的内容范围;二是测验题目的取样具有代表性。
效标效度,是指一个测验对处于特定情境中之中的个体行为进行预测时的有效程度。比如,用体育活动参与动机预测体育活动参与行为。所要预测的行为是检验测验是否有效的标准,因而称之为效标,测验本身称之为预测源,通常把测验效度解释为测验分数与该效标的相关系数。
结构效度,是指问卷测验能够说明理论的某种构想或特质的程度。在心理学上,构想是对某种不能被测量而且不能直接观察到的人类行为所作的理论定义,如动机、智力、焦虑、创造力、理解能力等。它们都是表现在人的行为活动上的,往往用某种操作性指标定义,并且通过测验来测量。因此,结构效度也可以理解为衡量实际的测量与所要测量的构想或特质的吻合程度。结构效度的概念最初是美国心理学会(APA)、美国教育研究协会(AERA)和美国国家教育测量协会(NCME)联合委员会提出,发表于《心理测验和诊断技术的技术建议》,本意是用于当测验者所测属性不能被直接测得,而只能通过间接的测量来证实理论有效性时,所使用的归一性评价。问卷结构效度的出现,可以看成自比奈发明智力测验以来,测量领域中最为显著的变化。它标志着测验“与历史传统和实用传统彻底决裂”,而且“至今仍以显著的方式改变着测验事业”。对于目前的心理测验,结构效度在整个效度概念中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问卷的结构效度直接影响问卷质量的优劣。
问卷效度在证实各种理论假设中是逐步得到证实的,因此不可能有单一的效度指标,必须逐渐积累各种来源的资料,从多方面去积累证据。目前分析结构效度的主要方法有:
(1)发展变化(developmental changes)。在问卷编制中,通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根据大量学者的研究,智力在成年以前随个体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因此,如果新编一个智力测验,用于测量儿童少年,发现智商随年龄增长而上升,表明该智力测验具有一定的构想效度。这就是基于发展变化的结构效度。
(2)与其他测验的相关(correlation with other tests)。一个新测验与类似的已有测验之间的相关,可以用新测验与其他测验大体测量相同的行为领域。如果相关高,说明新编测验具有结构效度。
(3)因素分析(factor analysis)。因素分析的基本思想是,根据测验的相关系数把变量分组,使得同一组的变量间相关较高,不同组的变量间的相关较低;每组变量就代表一个因素,即基本结构。因素分析的主要目的是,将用于描述每个被试表现的变量的数目,从最初最多的分测验数目减少到几种因素,从而简化对行为的描述。
(4)测验的同质性分析(homogeneity analysis)。这种方法主要是从测验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如题目分与总分的相关、α系数、库德-理查逊系数等,来判断测验究竟是测量单一特质还是测量多特质,有没有测量到原来的构想。
(5)聚合效度和区分效度(convergent and discriminant validity)。这种方法确定测验有没有结构效度的基本思想是:一个测验的分数不仅要与测验相同构想的其他测验分数有高相关,而且还要与测量不同构想的另一些测验分数有低相关。前者是聚合效度,后者是区分效度。
(6)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在结构方程(SEM)中,我们可以提出一个特定的因子结构,并检验它是否吻合数据。将理论构想作为因子,测量题目作为指标,根据理论关系建立因子模型,通过SEM检验模型与数据的拟合度,分析测验的结构效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