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脊柱的结构

脊柱的结构

时间:2023-03-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椎骨发育上的相互移行是常见的异常,如C7横突可保留肋骨,T12的肋骨很小像腰椎横突,L5可与骶骨融合称腰椎骶化,S1、2椎间可有椎间盘分开,称骶椎腰化,这些结构异常和力学原因可致腰腿痛。腰椎横突以L3最长,是腰部肌肉的着力点,易劳损,称L3横突综合征。关节突关节的功能是维持脊柱稳定,一定范围的导向作用和部分负重,损伤后因脊柱失稳而导致腰痛。

一、椎骨及椎管

椎骨发育上的相互移行是常见的异常,如C7横突可保留肋骨,T12的肋骨很小像腰椎横突,L5可与骶骨融合称腰椎骶化,S1、2椎间可有椎间盘分开,称骶椎腰化,这些结构异常和力学原因可致腰腿痛。

各椎体的解剖结构,除C1、2和骶骨、尾骨外,其余均相似,从功能上看可视为3个部分,即承受重量的椎体、保护脊髓的神经弓(或称椎弓)和承接肌肉起止点和张力的棘突和横突。椎间盘、小关节解剖模式(图1-1)。椎间盘的厚度及其与脊柱侧面、后面观的关系(图1-2)。

(一)椎体

承受及传达重力,越往低位椎体越大。椎体的矢状径、横径、厚度(表1-1)。

图1-1 椎间盘、小关节解剖模式图

图1-2 椎间盘厚度及其与脊柱侧面、后面观的关系示意图

表1-1 椎体的矢状径、横径和厚度(cm)

椎体由1个原发骨化中心和2个次发骨化中心发育而成,椎体主要为骨松质,周围包一薄层骨密质,可因压缩而变形。椎体上下边缘隆起的骨环为次发骨化中心形成的骺环,其中部为透明软骨板,构成椎间盘的上下界。

(二)椎弓

由两侧椎弓根、上下关节突及椎板构成,在椎体后面围成椎孔,上下椎板间呈叠瓦状,中线留有椎板间孔,颈胸段棘突斜向后下且较长,要穿刺椎板间孔需斜向上且深,腰椎棘突较平,需垂直穿刺。

(三)椎管

各椎孔相连成椎管,在脊髓颈、腰膨大处较宽。胸椎管断面呈圆形,其矢状径为1.3~1.4cm,横径1.4~1.8cm,以T6处最窄;腰椎管上部为椭圆形,L4、5为三角形少数为三叶草形,易发生腰椎管狭窄症,因侧隐窝在L4以下是神经根管经过处,如有狭窄,嵌压神经根,产生椎间盘突出症样腰腿痛。骶骨椎管断面呈三角形,骶尾部开放成骶孔(图1-3)。

(四)椎间孔

椎弓根上下各有一切迹,与相邻椎弓根切迹形成椎间孔,前壁为上椎体的后面及椎间盘纤维环,后壁为关节突关节及关节囊。上部胸椎椎间孔较小,往下逐渐增大。腰椎间孔侧面略呈耳状,L4、5处椎间孔上下径为1.9cm,其上半矢状径为0.5~0.7cm,下半与椎间盘相对处为0.1~0.2cm,神经根紧贴椎间孔上界出椎管(图1-4),故椎间盘突出不致于在椎间孔处压迫神经根,除非极外侧型或椎间孔型。椎间盘退变狭窄时,下位椎骨的上关节突可向上嵌入椎间孔,造成椎间孔狭窄和压迫神经根,有的椎间孔扩大可能为肿瘤所引起。

图1-3 腰椎管形态

A.椭圆形;B.三角形;C.三叶草形

(五)横突及棘突

腰椎横突以L3最长,是腰部肌肉的着力点,易劳损,称L3横突综合征。L5横突粗厚而短,与髂骨及骶骨有髂腰韧带和腰骶韧带紧密相连以稳定腰椎,腰椎间盘突出症其他腰椎可侧弯而L5不凸。L5横突肥大或与骶骨翼形成假关节时,可刺激或磨损L4神经根而产生顽固性腰腿痛(图1-5)。

棘突是由左右椎板在出生前后汇合而成。C2~5棘突呈分叉状,C7棘突最长,在体表易扪出,称隆椎,经常在颈胸段横挑担子者,该处可扪及较大脂肪块或纤维块。胸椎棘突倾斜较大,椎体因病或外伤压缩成楔状时,上位棘突高翘呈现成角畸形。腰椎棘突呈水平位,L5棘突常扭曲畸形。S1、L5棘突常融合不良,形成脊柱裂(图1-6)。

图1-4 椎间孔与神经根

图1-5 L5横突肥大处L4神经磨损增粗

二、椎骨的连接

各椎体由椎间盘及前后纵韧带相连结,神经弓由关节突关节、关节囊和黄韧带相连,在神经弓和椎体间留有椎间孔供神经通过。此外还有棘间和棘上韧带连接。

(一)关节突关节

位于相邻椎弓间,左右各一,为磨动关节,有软骨关节面、关节腔及关节囊,囊内层为滑膜,分泌黏液滑润关节。

图1-6 腰骶先天畸形(L5及S1隐性脊柱裂L5游离棘突)

关节突关节在脊柱各段形状排列不同,胸椎后关节面呈直立前后的额状排列,允许胸椎有屈伸、侧弯和一定范围的旋转运动;腰椎后关节面在横断面上呈弧状,半斜位,允许腰椎屈伸及侧屈运动,关节面的弧状面使腰椎在旋转时的轨迹中心在后方体外,所以后关节的少许旋转可引起椎体大幅度活动,对腰椎旋转则起限制作用,并易导致椎间盘的损伤和退变。腰骶后关节面又呈额状排列,但常不对称,可一侧额状,另一侧矢状,导致运动不协调而产生腰痛(图1-7)。

关节突关节的功能是维持脊柱稳定,一定范围的导向作用和部分负重,损伤后因脊柱失稳而导致腰痛。多裂肌部分纤维自上关节突到下位棘突时,与后关节囊后层相连,在腰椎后伸关节囊松弛时,拉紧关节囊,可防止关节囊滑膜嵌顿。关节囊上下两端松弛,内有脂肪垫起缓冲作用。在腰椎间盘退变狭窄或腰椎过度前凸时,下关节突尖部与上位椎板间可形成假关节。

关节突关节的神经供应来自脊神经后支,在腰椎可与窦椎神经的分支吻合,与下位脊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吻合,使每个后关节有双节段神经关节支供应(图1-8)。

图1-7 椎间关节的定向作用

根据脊柱后(小)关节面的横平面和额平面决定屈伸、侧弯和旋转范围

后关节的炎症、创伤、增生退变、半脱位等可引起腰、腰骶部痛。

(二)韧带

1.前纵韧带 前纵韧带较厚,宽2cm,在椎体两侧还有短纤维即侧纵韧带,通过椎体前面2/3的带状韧带,上起自颅底下至S1、2椎体前面,它在胸段椎前较窄而略厚;而于颈、腰段则宽而薄,它与椎体上、下缘结合牢固,但与椎体腰部和椎间盘纤维环附着不牢,所以结核性肉芽干酪样物和脓液容易积聚在椎体腰部的骨膜下。它结构坚韧,可防止脊柱过伸、限制纤维环前凸,即使椎体受严重损伤骨折时,前纵韧带也能保持完整无损。

2.后纵韧带 呈上宽下窄,位于椎体后缘中线,自C2至骶裂孔,与椎体接触不牢,其下有血管通过。在椎间盘水平后纵韧带伸出短的侧纤维与椎间盘纤维环紧密结合,使后纵韧带呈齿状以加强纤维环,椎间盘多在此齿状韧带的上或下方突出。后纵韧带上宽下窄即下腰段处两侧薄弱,故髓核易从此突出即后外侧型(图1-8)。

图1-8 窦椎神经在椎管内分支

3.黄韧带 自上位椎板下后缘至下位椎板的上前缘,其外侧与下位椎弓的上关节突关节囊相结合,内侧缘到关节囊的前内侧构成椎管侧壁,腹面构成神经根及连接神经根管的椎间孔的背侧壁。黄韧带由80%的弹性纤维和20%的胶原纤维构成故呈黄色。黄韧带在脊柱上段厚0.2cm,越往下越厚,腰段可达0.4~0.5cm。脊柱过伸位黄韧带可松弛并向前折叠,使椎管矢状径减小,脊柱前屈时黄韧带紧张并可稍拉长。黄韧带可因慢性劳损增厚达0.7~0.8cm。

4.棘上韧带 是棘突上的连结韧带,起于枕外隆凸,向下达L3棘突,其下缺如。其韧带纤维坚韧,分3层:深层连结2个棘突,中层连结2~3个棘突,表层可达3~4个棘突。L4、5及L5、S1间棘上韧带薄弱或缺如,弯腰时缺少保护,易造成棘间韧带劳损。

5.棘间韧带 位于相邻棘突间,分为中央和两侧部分,中层纤维由后上斜向前下,两侧纤维由前上斜向后下,与中央层交叉。腰前屈时棘间韧带紧张。L4、5及L5、S1棘间因棘突发育不全或游离棘突而棘间韧带薄弱,或因棘上韧带缺如而缺少保护,在腰部活动度过大时,可产生损伤或断裂。

6.横突间韧带 位于两横突之间,较上述韧带薄弱。腰椎横突间韧带为薄膜状,有腰神经后支的内侧支穿过,韧带损伤或神经卡压时可产生腰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