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骶关节和骶髂关节是脊柱连接骨盆与下肢,并将躯干所承受的重力传递到下肢的交接点,其结构在于稳定和传达重力,因而结构复杂,是导致腰腿痛的常见部位。
一、骶 骨
骶骨由5块骶椎骨融合而成,上接L5,下连3~5块残余椎骨形成的尾骨,两侧以耳状面与髂骨形成骶髂关节。骶骨上大下小,略呈三角形。其盆面光滑弯曲,有4对骶前孔,后面粗糙,有棘突连成的骶中嵴,关节突连成的骶中间嵴,和横突融成的骶外侧嵴,后两嵴之间有4对骶后孔,与骶前孔相对应,共同向中线与椎管相通,骶神经及前后支分别经此穿出。骶管的下端开放,为骶管裂孔,其两侧有骨性隆起称骶角,是骶管注射的标志。
骶骨上端中部具有与椎体相同的面,间隔椎间盘与L5椎体相连,前为骶骨岬,是盆腔后壁较凸起处,后有三角形骶管及两边的上关节突,两侧有较大的侧块称骶骨翼,侧块两侧有耳状关节面接髂骨。
二、腰骶关节
L5椎体前厚后薄,像楔子嵌于较直的脊柱和向后倾斜的骶骨中间。为测定椎骨楔变程度,常用于测定L5椎体,而制定椎体指数,即L5后缘高÷L5前缘高。正常>0.80,如<0.80,则易造成峡部疲劳骨折,故常见于椎弓崩裂者。L5的楔形椎体有利于腰骶曲度的过度,但却增加了前滑的趋势,增加了椎弓峡部断裂和椎间盘损伤的机会。
S1上关节突呈冠状,其关节面与水平面几呈垂直位并稍后倾,以利于腰骶后关节的稳定,防止前脱位,也有少部分为矢状面,一侧冠状,另一侧为矢状面者,两侧关节面不对称时,导致腰痛的机会增多。骶管断面为三角形,两侧角较窄,而骶骨上关节突又向内上伸展,易造成S1神经根的嵌压。
腰骶角:骶骨体向后倾斜,其上面与水平线形成倾斜角,如按腰椎体轴线和骶骨体轴线相交形成向后开放的夹角称腰骶角(图1-19)。正常人骶骨上面与水平线在站立位为34°,但在侧位片上平均为26.4°(按腰椎为垂直位),L5、S1轴线角(腰骶角)为144.3°。倾斜角越大则L5在S1面上前滑分力就越大。
L5、S1椎间盘最厚,L5椎体呈楔形,因而所受剪力较其他椎间盘为大,容易退变。当S1腰化时,在S1、2也可有椎间盘和少见的突出。
L5、S1部位是先天性畸形好发部位,如隐裂、移行椎等。因结构异常造成的运动不协调和结构缺陷,容易发生劳损性腰腿痛。
L5、S1之间的韧带与其他椎间的区别,是没有棘间和棘上韧带,粗壮的L5横突前及下方,另有一粗状韧带,其上束向外止于髂嵴,下束向前下止于骶骨,与骶髂前韧带相交织,称髂腰韧带。
图1-19 腰骶角及骶骨倾斜角
三、骶髂关节
骶髂关节有滑膜关节的软骨面,软骨面为玻璃软骨,也有关节囊和滑液,但关节面凹凸交错,使活动度明显减少而稳定度增加。在骶髂间、骶骨坐骨间有强大的韧带以增强其牢固度。
1.骶髂韧带 骶髂前韧带以众多的纤维束连结骶骨侧块和髂骨关节缘和关节前沟,直达坐骨大切迹上缘。骶髂后韧带在关节之后,连结骶骨和髂骨,纤维束上部较平,下部斜行,非常强韧,骶髂间韧带为许多短而强的纤维连结两骨粗隆间,居于骶髂后韧带深面(图1-20)。骶髂韧带之坚固使骨盆损伤、骶髂关节脱位时,常伴有骨折。
2.骶结节韧带及骶棘韧带 骶结节韧带位于骨盆后面,呈三角形片状,起于S4、5侧后方,向外下呈强束止于坐骨结节内缘(图1-21)。骶棘韧带较细,位于骶结节韧带深面,亦呈三角形,起于骶尾骨侧缘,向下止于坐骨棘。骶结节韧带及骶棘韧带可加强骶髂关节的稳定。
图1-20 骶髂关节横断面示意图
图1-21 骶结节韧带及骶棘韧带
骶髂关节前下1/3处有骶丛越过,两者间仅有关节囊相隔,关节的炎症或损伤可影响骶丛。直立时人体重力中心经此关节前方对其产生一定扭力,弯腰活动时脊柱前倾,骨盆因腘绳肌牵拉固定或后旋,亦可造成骶髂关节扭伤或劳损。
(叶应陵 王 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