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术前准备
按手术室的要求,对一些头颈部、椎管内、胸腹腔内等复杂的神经阻滞,主治医生要复习有关基础知识和病人的具体情况,病史和体检有无遗漏需补充,有疑问处需查阅参考书,对照骨骼标本和X线片,重新审核操作步骤和细节,如指导下级操作,根据其容易发生的问题如何把关,护士打开消毒包、配药、检查急救药械,操作时穿刺针的角度、深度,根据病人的胖瘦,X线片表现,激素的使用,主治医生和助手应互相提醒。这是手术室的正常规律。如果以为只是在治疗室,又是经常进行的操作,病人的生命体征也不监测,闲谈甚至说笑,但病人和亲友一直较紧张,也易分散主治医生的注意力和必要的全盘考虑,操作按常规进行,但事后回顾,常能找出一些考虑不周全之处,甚至出现差错事故才醒悟,有的还不能吸取足够的教训而一犯再犯。
(二)助手和病人的合作
助手要是只盯住主治医生在忙什么,易忽略作为助手的任务,如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的基数和治疗时的变化,操作穿刺困难才发现体位还不能满足需要。病人痛久,经过术前解释而能明白,椎间盘突出症硬膜外阻滞会有胀感,为增加冲击机械剥离粘连,使受压神经根有所移动,需适当加压,也知压力可上传至颅内,但病人的理解与感受还有距离,加上恐惧、可能的过敏、穿透硬膜的可能性,而出现一过性晕厥、意识丧失,继之可出现一过性颅内压增高引起的阵挛,如未及时发现而继续注药,就可酿成意外。故应不断问其感受,既协助操作,又须严密观察变化,一旦不能答问,立即停止操作准备抢救。
(三)无菌技术
因素从手术包和手套、针管、针头、安瓿掰断(碘酒消毒掰口较安全)、生理盐水、皮肤消毒(涂碘酒两遍待干,杀菌力强,再用乙醇脱碘)。有报道硬膜外阻滞2例相隔10余日,相继并发硬膜外腔感染,治后10余日腰穿抽出脓液,发现及治疗已迟终致死亡,均为铜绿假单胞性脓肿。
(四)留置导管
需长时间留置硬膜外导管者,杨玉欣(1993)报道28例癌症晚期病人的经验。
1.预防感染 晚期癌痛病人多数只能在其家中进行硬膜外置管。安置好病人体位,选好穿刺点后,请无关人员离开后,才打开穿刺包,按无菌操作程序行硬膜外置管,尽可能缩短操作时间。导管近端在无菌条件下用16号针头引导,穿过头孢菌素或红霉素小瓶的橡皮盖,接好针头置于瓶内。瓶内装有15%酚甘油3~5ml。这样,针座和导管近端都可浸泡在酚甘油中,黏稠的酚甘油不易流失干涸,可确保每次注药后都能对针头行灭菌处理。穿刺针孔用2cm×2cm 6~8层小纱布覆盖,胶布密封固定。认真向负责注药人员示范用药中的无菌要求,每1~2周随访1次。
2.防导管脱出 针孔盖小纱布胶布易密封固定;导管在硬膜外腔送入5cm,皮外弯2~3cm成弧形作缓冲,其余用长胶布封死。
3.防导管扭曲、折断 用10%甲醛溶液泡管无损害,避开棘上棘间韧带取侧入法。
(五)压痛点
反复测定压痛点,皮肤用局麻,病灶处少用局麻,用药多时局部肿胀摸不清病灶。如1例腰臀痛向两侧大腿放射中等肥胖的妇女,两侧压痛点均在髂后上棘略上,有1.5cm直径脂肪球,压之均向大腿放射,原体征再现,两侧髂后上棘略上侧病变相似,只给皮肤局麻,换小针刀准确刺中脂肪球,反复提插,指诊捏挤,确认已碎而出针,无菌包扎,痛立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