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腰神经卡压综合征

腰神经卡压综合征

时间:2023-03-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病人感一侧或双侧骶棘肌痛、下腰痛、转腰时加剧。检查可见骶棘肌紧张,如压痛点在中线旁2cm,则为后关节突及其深部的腰神经出椎间孔点。如为出孔点病变则痛不剧烈,放射痛沿坐骨神经达小腿或足外后侧。腰神经后外支离开横突时朝外下进入骶棘肌内向下外走行,骨表与肌内两段呈钝角。经过L3横突者,由于炎性粘连卡压呈钝角的神经,形成L3横突综合征。6.放射痛 如对原发痛的治疗后相应缓解,可作为诊断的反馈根据。

腰部软组织外伤或劳损性无菌性炎性渗出、充血、粘连、增厚、变性、短缩、牵扯、束缚、卡压脊神经及伴行血管,卡压部位多在其穿过骨纤维孔、纤维管处,称为腰神经卡压综合征(nerve squeeze syndrome)。常见为脊神经后外侧支,陶甫(1982)将之分为4段6个固定点。

一、出孔点、骨表段及横突点

腰神经后外支自椎间孔发出,穿过骨纤维孔处称为出孔点,沿横突背面走行为骨表段,在横突上被纤维束固定处为横突点。

骨表段即第1段疼痛原因有骨质增生、后关节脱位、增生或关节囊损伤、增厚、骨折及炎性纤维粘连。病人感一侧或双侧骶棘肌痛、下腰痛、转腰时加剧。检查可见骶棘肌紧张,如压痛点在中线旁2cm,则为后关节突及其深部的腰神经出椎间孔点。如痛较剧,无放射痛或放射痛不过膝、伴棘突偏歪,则为后关节病变。如为出孔点病变则痛不剧烈,放射痛沿坐骨神经达小腿或足外后侧。

治疗有以下几种方法。

1.局部紧张肌肉行按法、揉法、滚法以疏通经络,解痉缓急。

2.如诊断为后关节紊乱、错缝、交锁。祁信立(1997)将后关节综合征分为骨性错缝和滑膜嵌顿两类,正常滑膜有类似半月板样结构突入后关节间隙内,扭腰后产生类似膝关节的交锁,骨性错缝亦属于交锁。可选用牵引复位、旋转复位、斜板复位,手法推拿如立即见效,也反过来证实为后关节交锁,否则要重新检查,或进一步悬吊和两腿前后甩动以增加牵引力度,同时左右转腰增加牵引条件下旋腰幅度,如仍无弹响或腰痛立即减轻或消失,就需重新考虑诊断。

3.神经阻滞,如疼痛和肌痉挛较重,影响推拿,可在棘突下缘旁2cm的压痛点处行激素封闭,如痛能明显减轻也说明病变在后关节处,如不能减轻,则针头绕过后关节外侧,横突间进入有突破感,说明已穿过横突间肌和横突间韧带,如有向下肢放射感,说明针头已达出孔点,从皮肤到出孔点约5cm深;如一开始就不考虑后关节综合征,可从棘突间旁开3.5~4.0cm,探及横突后退针2cm向内并向上滑过横突上缘,有落空感或放射感时,即达出孔点,距皮肤5~7cm深。用激素封闭,疼痛应明显减轻,随时注意针头前有无骨性组织和回吸有无脑脊液或血液,以免穿入椎管。如后关节痛伴棘突偏歪,在棘突上角偏向患侧者,针头滑向横突上缘,下角偏向患侧者,针头进入横突下缘,再进入0.5~0.8cm,回吸无血或脑脊液,即注入激素局麻药。如痛仍不止,可行硬膜外神经阻滞,甚至后外支腰神经切断。

二、骨表段及横突压痛点

多为骶棘肌深部炎性粘连引起。治疗有以下几种方法。

1.局部用推揉、点揉法使紧张肌肉松弛,用1指禅推法,即用拇指甲紧贴棘突外缘卡向骶棘肌深面将之推开并挑起,再从肌外缘向内做同样推拨。

2.神经阻滞。针头找到骨表段或横突压痛点处注入激素局麻药,或注入骶棘肌深部痛点。

3.两臂向左和向右的转体甩臂法、仰卧起坐、悬吊转体(同上述)法,使交锁的后关节复位,使粘连受卡压的骨表段及横突压痛点神经有所松解。腰背筋膜挛缩严重者,用骶棘肌横断术、腰背筋膜多孔隧道松解,详见第11章第五节。

三、入肌点和肌内段

腰神经后外支离开横突时朝外下进入骶棘肌内向下外走行,骨表与肌内两段呈钝角。经过L3横突者,由于炎性粘连卡压呈钝角的神经,形成L3横突综合征。

治疗上,局部痛点用点揉、推揉,用拇指甲卡入横突尖的紧张组织使之松解,在横突尖部注入激素局麻药,围绕尖部上、下、内、外、前并绕过尖部注入其深面,再用大口径拔火罐。刘广杰(1984)用非手术疗法治疗1 402例,效果满意,重症的28例需手术。术中见增厚的筋膜卡压L1~3神经和并行的血管,静脉增粗淤血,横突尖肌肉筋膜附着部分紧张挛缩如拉紧的弓弦,将之在横突尖处切断,软组织回缩,症状即缓解。用小针刀在横突尖处剥离开软组织,横突下缘深部有横行横突前动脉,切断致大出血很难止血。

四、出骶棘肌点、筋膜下段

穿出筋膜点。腰神经后外支穿出骶棘肌,进入腰背筋膜深面朝外下方走行,即称筋膜下段或第3段,2、3段从出肌点处转折,也呈钝角。筋膜下段走行1个节段穿出筋膜。此区腰背筋膜因外伤或慢性劳损引起炎性反应、纤维化、弹性减退、粘连、瘢痕、结节、挛缩,卡压腰神经后外支,常发生于穿出骶棘肌和筋膜点,以及筋膜下段,两个穿出点呈钝角转折,易受伤。

治疗上,行牵伸腰背软组织的仰卧起坐、悬吊摆腿旋腰练功,双拳顶住痛区自我用力揉搓、轻捶,病人俯卧,术者对痛点和痛区提捏,双侧肾俞、命门常有压痛点;下腰棘旁3.5cm纵行膀胱经行搓擦至热;痛点行推法,痛区可行滚、揉、拿法;大型拔火罐,对痛区有整体松解粘连和活血作用;重者筋膜出现散在或成片成块的钙化灶时,应切除钙化灶或整块撕去钙化筋膜,将皮肤与筋膜的严重粘连行剥离,有筋膜疝者需修补。

五、皮下段、入臀点

出筋膜至皮下浅筋膜内继续下行即为皮下段,称为臀上皮神经,与筋膜下段在出筋膜点处呈钝角转折,向外下穿过髂嵴的骨纤维管入臀,即入臀点。此第4段和骨纤维管均较浅,易受外伤。

六、放射痛

1.痛源 上述4段6个点以及椎间孔、椎管内病变引起的根性痛,均可从神经炎或卡压找痛源,或从经络找其规律。

2.痛向上走行 可从代偿性、系列补偿调节和足太阳膀胱经寻求痛源。

3.上腹痛 腰背筋膜前叶从L1~3横突起始部和第12肋下缘附着处的炎性病变,L1~3椎起始的骶棘肌、旋椎肌劳损,第12肋骨远端的京门穴损伤,均可放射至上腹,引起肋下缘痛、束带感、腹胀、腹痛,甚至消化功能减退。

4.下腹痛 L4~S2起始的骶棘肌、多裂肌旋椎肌损伤或劳损,可放射到下腹痛,脏器痉挛、股内收肌起点处痛,性功能减退、月经不调等,可从足太阳膀胱经传至小趾外端,与足少阴肾经连结引起的肾经证候探索其规律。

5.会阴痛 可因骶骨背面肌群劳损引起。

6.放射痛 如对原发痛的治疗后相应缓解,可作为诊断的反馈根据。放射痛和补偿调节区痛如持续日久,又可形成新的劳损性痛,新的原发痛。痛点还需和上述牵涉痛鉴别,后者有内脏疾病的症状,经治疗减轻后体表痛相应减轻。

任志远(1994)报道用小针刀治疗腰背肌筋膜外伤、劳损、风寒湿邪侵袭引起无菌性炎性纤维粘连、卡压腰神经后支病人326例,均有腰痛,放射到大腿占25%,到小腿占6%。曾诊断腰肌劳损、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症、骨质增生者达77%。痛点封闭如症状依旧则为椎管内病变,而疼痛全消才适用小针刀疗法。

方法:皮肤施局麻,以此针头反复找准被卡压的神经血管束,当刺中时痛剧,再注麻药于肌筋膜处,顺针刺入弧形针刀,刀背推开筋膜上组织,刀尖刺入筋膜钩割1cm裂孔,以松解被卡压的神经。结果症状全消占77.6%,劳累偶有轻度症状者9.8%,减轻或无效12.6%,后者可因松解不彻底或非适应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