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摘除压迫神经根的突出髓核,以彻底减压和游离。因诊断和临床研究的进步,使创伤明显减少,准确性和疗效明显提高。但同时因诊断程序简单化,对临床表现不做综合分析,对影像检查过分依赖,未与临床结合。而不能进行客观评价。治疗方法和手术原则的把握,存在许多概念和认识上的不足,造成诊断扩大化、手术扩大化,以致形成较普遍的和严重的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Failed back surging syndrome,FBSS)。错误地把腰腿痛等同于椎间盘突出症,把椎间盘突出症等同于手术,是手术效果不好的主要原因。
一、手术适应证
1.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史反复发作超过半年,非手术治疗超过6周的运动功能障碍或大推拿1~2次无效者。
2.首次剧烈发作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下肢痛剧,病人侧卧屈髋屈膝甚至只能采取跪姿的强迫体位。
3.出现单根神经或马尾神经麻痹、有肌肉瘫痪、直肠和膀胱症状,或感觉障碍进行性加重者。应尽快明确诊断,早期急诊手术。
4.CT、MRI见突出物钙化较大、中央型或马尾受压、椎管和侧隐窝狭窄。脊柱滑脱,需同时做腰骶部融合者。
5.反复发作突然加重,生活工作影响大的中年病人。
二、手术禁忌证
1.腰椎间盘突出症对生活和工作影响不重者无症状椎间盘突出,此手术反而困难效果差。
2.并存广泛的纤维组织炎、风湿病等。
3.临床疑有腰椎间盘突出症,而CT、MRI检查不支持者。
三、手术效果预测
手术效果有术者对本病认识的理论基础,各种可能出现的特殊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应变能力,技术的掌握熟练程度和围手术的整体配合;还要根据病人的症状、体征、特殊病变及严重程度来预测手术效果。Bernard,Finneson提出手术效果预测的记分法(表19-4),手术效果主要在病人的选择,而不在不同的术式。
表19-4 手术效果预测表
四、手术方法
手术途径分后路和前路两种。前路手术行椎间盘切除较彻底,可同时植骨融合,不易损伤神经根。但前路看不清神经根与突出椎间盘的关系,侧隐窝减压无法进行,对游离型椎间盘不能摘除,不论经腹膜腔或腹膜外都干扰腹内脏器,故不如后路应用广泛。本章主要介绍后路椎间盘摘除术。微创和轻巧细微是操作要点。
1.体位 患侧在上的俯卧或45°半俯卧位。胸前及髂部各置长方形海绵枕,使腹部悬空,以免腹部受压,使腹腔静脉丛压力增高,经吻合支使椎管内静脉丛充血,致术中出血量多。半俯卧位时,患侧垫一圆柱状枕,使躯体倾斜45°。这两种体位有利于术者和助手操作。
用甲紫划切口定位线,用0.5%碘伏消毒2次,创口用无菌保护膜覆盖。
置硬膜外导管并给予麻醉,用创口无菌保护膜固定导管,和此膜一起消毒皮肤。硬膜外麻醉下分离神经根时不痛,但分离较重时有下肢串电感,提起术者警觉以免误伤神经根。术后双下肢可立即活动,有利于观察神经根恢复情况。
2.切口与显露 以定位标志为中心,沿棘突行中线切口,长4~6cm,如定位不准,可向上或向下延长,切开皮肤、腰背筋膜,电刀止血、护皮,沿棘突患侧骶棘肌附丽处用电刀切开,用骨膜剥离器向外剥离骶棘肌,干纱布填塞创面止血。在小关节突外侧用椎板拉钩牵开骶棘肌,残余肌肉、脂肪用刮匙清除,显露椎板及黄韧带。切口大小应能充分显露受压的神经根,避免牵拉过度。
3.突出椎间隙定位 L3、4椎间盘以上需术前用X线定位,以下者可在术中定位。触之S1棘突固定不动,骶椎较大,其向后隆起部分具有弧度,S1以下无椎板间隙。第2种方法是用布巾钳夹住棘突,左右摇晃可见椎体移动,其最下段能活动者,为L5、S1间隙,若有腰骶移行椎时,神经根数量可有变异,应对照X线定位,有黄韧带者为L5、S1间隙。按压椎板间隙寻找剧痛点是有效的方法。在开窗后如为突出水平,则轻触局部组织常有剧痛。术中切不可将隆起的纤维环当作突出物,如有怀疑,应以探针向下或上探查,一般切口偏上者多见。
4.开窗或椎板切除的适应证 椎板间开窗。青壮年LIDH多因扭腰外伤,腰椎退行性变尚不明显。退变初期,椎间盘最早的变化是软骨终板分离,椎间盘营养障碍,糖基蛋白减少、干燥,力学性能降低。重复载荷致椎间盘营养进一步受损,失营养的纤维环强度逐渐下降,分离破坏的纤维环,和功能降低的髓核,进一步导致退变的纤维环膨隆、破裂、髓核突出。椎间盘高度下降,轴向载荷的传导转向后部结构,使三关节联合体的力学性质进一步丧失,引起关节的过度活动见图16-2,产生滑膜破坏,关节软骨破坏,韧带松弛,使后关节进入不稳定期,而此期的LIDH病人的脊柱相对稳定,影像显示多为单纯的椎间盘突出,神经根管和主椎管狭窄较少见,多无黄韧带肥厚,选用椎板间开窗可取得良好疗效。
不稳定是椎间盘高度减少和韧带松弛的自然过程,椎间盘高度的下降,直接引起的后果是主椎管和神经根管的逐渐狭窄,神经根管的大小是动态变化的,椎间盘的退行性变加速了神经根管狭窄的程度,压迫根管内的神经,和椎间孔处神经根的牵拉力,造成神经根的水肿和血管增生,是为脊柱不稳定期,主椎管狭窄是椎间盘的变化引起的。如果髓核摘除后,可恢复主椎管的管径,CT检查未见黄韧带明显增厚者,可行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既可解除神经根的压迫,恢复主椎管的管径,又可最大限度地保持脊柱的稳定性。对于明显黄韧带肥厚和主椎管狭窄者,在扩大椎板间开窗基础上,如不能解除压迫,再进行半椎板切除。
脊柱不稳定和退变的结果是骨赘形成,重新达到稳定。整个运动节段退变时,小关节骨赘增加,下关节突增生侵犯上方的椎管,致神经根管狭窄,上关节突关节增生使神经根管出口狭窄,椎间盘空间的骨赘,使主椎管和神经根管狭窄,明显缩小神经根的可用空间,出现压迫神经的椎管狭窄,此时为多节段椎管狭窄、脊柱强直的僵硬畸形期,是骨性狭窄,需较广泛探查和减压的单侧腰腿痛者,行半椎板切除,同一椎间隙双侧突出、中央型突出、粘连紧密,不易从一侧摘除、脊柱退变重、主椎管狭窄的双侧腰腿痛或交替痛,需双侧探查及减压者,需全椎板切除。
椎板切除时尽量保留小关节,中央型突出与硬膜前面粘连紧密,或有明显骨赘,从侧方摘除困难者,可通过硬膜摘除。
极外侧LIDH。需切除椎间孔后方的上下关节突,或用后侧途径才能显露和摘除。如合并侧隐窝狭窄,需将关节突前内侧部分切除。如切除两个以上关节突,特别是年轻患者在同一间隙切除椎间盘及关节突者,应同时行融合术。
开窗及椎板切除范围。用组织钳提起黄韧带,向上向内先切除一薄层,用斜面椎板咬骨钳向上咬除椎板,显露硬膜外间隙,再切除黄韧带则不易损伤硬脊膜,也可用咬骨钳直接咬除黄韧带,扩大开窗范围。黄宏前(2000)对2 081例LIDH的手术中,94.5%经椎板间开窗,或咬除相邻椎板缘扩大开窗,即能满足显露的需要。探查不清时,做半椎板切除占4.4%,故多不需行椎板固定。1.1%复杂者,需行全椎板切除,从棘上韧带正中切开以保持其完整。
在黄韧带切口内插入两把神经剥离器,从外向内分离神经根及硬膜,并向中线牵拉,就能看到后凸的突出物。但有些突出物位置偏高、偏外、较小,有的已破裂或椎管矢径较大时,可能以为没有突出,或有怀疑时,扩大开窗后有时才能看见突出物。
5.髓核摘除及减压 突出髓核表面有后纵韧带,很光滑,分离时出血不多。如有粘连,多因髓核破裂,分离时有些髓核会自动脱出。受压神经根粗大变硬可纵行切开鞘膜以减压。
辨清硬膜及神经根关系,判明突出部位,在其上面的后纵韧带或纤维膜做十字切开,有的行环形切除,上下紧贴椎骨缘,切口可有1.5cm深,外侧不超过1cm,以免刺破前方血管。环形包括全部突出的纤维环,减压彻底,可减少复发。先将突入椎管的纤维环挟出,清除干净,若先用髓核钳插入,难免有些游离的椎间盘被挤向健侧。进入间隙之髓核钳口不要张开过大,由浅入深,由患侧至健侧,逐一挟出能挟出的物质,切忌插入过深,以免挟破椎体前的大血管,插入深度不超过髓核钳的张开关节,取不尽的碎片用小刮匙刮除。椎管内外神经根周围粘连需彻底松解。
如CT扫描见髓核脱出移位者,用斜角髓核钳向下仔细寻找并摘除。后纵韧带十字切开处术后自动合拢,不易发生粘连。
如有侧隐窝狭窄,则咬除上关节突内缘,使神经根充分减压,然后放回神经根,见手术野无明显出血后,盐水冲洗,注入地塞米松10mg,置空心橡皮管负压引流,逐层缝合。
由于大多数只行椎板开窗或半椎板切除,不需做椎板固定,术后卧床1~2周,在腰围保护下离床,3个月内不参加体力劳动。
五、手术注意事项
1.黄韧带切除 病人的黄韧带多有肥厚并紧贴其下的硬脊膜,在切除时易损伤,造成脑脊液漏。宜用组织钳提起黄韧带,向上向内先切除一薄层,用斜面椎板咬骨钳向上咬除椎板,显示硬膜外间隙,使切除黄韧带时损伤硬脊膜的机会减少。万一撕破硬膜,暂用棉片压迫,因突出物未摘除时,马尾神经难以复位,先扩大开窗,摘除髓核后再缝合硬膜裂口。神经根可卡于突出物与黄韧带之间。
2.马尾神经受压 术中牵开马尾神经以利显露病变和避免损伤,但牵拉时影响神经的血液供应,马尾神经很敏感,不能只顾手术而忽略牵拉神经根过久,缺血性损伤引起括约肌障碍,牵拉宜轻柔,5min放松1次。如突出物充满椎管,宜全椎板切除探查。
3.突出物与神经根 突出物在神经根的外上方,可将神经根向内下牵拉;突出物在神经根的硬膜囊出口处,不可勉强向内分离,可先在神经根与硬膜囊之间摘除能摘除的突出物,使神经根有松动余地并向内侧牵开,便于进一步清除残余的髓核组织。
4.手术尽量减少创伤 既要充分减压,又要尽量保持脊柱稳定。年轻病人尽量用开窗法摘除,对巨大突出、中央型突出尽可能用半椎板切除行摘除术。伴有全椎管狭窄者才行全椎板切除术和髓核摘除术。大多数病人根据CT扫描术前诊断明确,术中不必常规探查其他间隙。腰间盘膨隆者,既摘除困难,也不一定必要。
5.显露范围要大 切开用环钻,显露小时用尖刀不易误伤神经,钳夹髓核深度一般不超过1.5cm,以免伤及腹侧大血管。
6.椎间盘的切除 不易彻底切净,需耐心清扫。
(1)年轻患者髓核多呈糊状,应耐心反复钳夹刮除。
(2)中年患者髓核成块,取出后继续寻找残存部分和搔刮。
(3)老年患者合并骨质增生、间隙窄,只需清除突出物,扩大狭窄的侧隐窝。
(4)脱出或游离髓核需摘除,将突出处残留纤维环髓核摘除。
7.反复加压冲洗 防止髓核残留,减少化学、炎性、免疫反应。
8.负压橡皮管引流 防止术后血肿及感染,有硬膜破裂者不引流。
9.术后处理 翻身时用滚圆木式轻巧翻动;静脉输入抗生素,为减轻脊髓和神经根受挤压和手术后水肿,可用地塞米松、β-七叶皂苷钠;术后48h拔除引流管;术后5~7d离床,全椎板减压者10~12d离床,一侧关节突切除者术后卧床3周;术后6周避免坐位,术后3个月不参加体力劳动。早期做直腿抬高腰背肌锻炼。
六、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并发症
1.感染 只要术中止血完善,术后引流充分,缝合严密无死腔,感染可以预防,详见第26章第三节。
椎间隙本身抗感染力低,单纯突出物摘除术的感染少见,行椎间盘刮除术者感染多,经皮吸切术感染率更多。表现为腰痛迅速加重,难以忍受,翻身困难,向下肢放射痛加重,伤口压痛及直腿抬高试验为强阳性,低热、白细胞增高、血沉加快。3周后X线片可见椎间隙变窄、椎体边缘破坏。应及时用大剂量抗生素,且使用时间要长。卧床及休息时间要长,可上石膏背心,可望控制感染。
2.脑脊液漏 术中发现有脑脊液漏,应设法缝合,术终置橡皮管负压引流,48h后病人俯卧,伤口压沙袋,5~7d可治愈。亦可用自体静脉血注入硬膜外腔多有效,如仍不能闭合,可在大量广谱抗生素保护下,行肌瓣填塞修复腰背筋膜薄弱区至无液漏出。
3.血肿 手术中损伤椎管内静脉丛,术后引流不充分,形成椎管内血肿,压迫马尾神经致双下肢截瘫。有条件的医院术中最好用双极电凝,术终置橡皮管负压引流。
其他有定位错误,遗漏另一间隙的突出,神经根硬脊膜粘连与瘢痕,突出物遗留,大血管损伤,神经根损伤等。神经根伤可因止血不满意,手术野不清晰,突出物在神经根内下,将神经根挤到侧隐窝外侧时易损伤,有的牵拉过重过久致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