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椎间孔狭窄症

椎间孔狭窄症

时间:2022-03-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椎间孔泛指神经根管的出口区,是侧隐窝的继续。对椎间孔的定义不一,目前公认的是相邻上下椎弓根内外缘连线的中间区,应称为椎间管。周围有脂肪和根血管相伴,仅占椎间孔的30%。体位活动时的神经根间歇性受压,可增加狭窄症状。下位神经根的行程斜度较大,也使得其易受椎间孔静力性和动力性狭窄的嵌压。椎间孔狭窄症的早期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腰痛及腿痛,可出现单侧神经根性间歇性跛行。上述方法对动力性椎间孔狭窄的腰背痛也可治疗。

椎间孔泛指神经根管的出口区,是侧隐窝的继续。对椎间孔的定义不一,目前公认的是相邻上下椎弓根内外缘连线的中间区,应称为椎间管。

一、解 剖

椎间孔在骨标本上呈卵圆形,但在带有软组织的标本上,则为上宽下窄似耳状。其边界为:上、下为相邻椎弓根,前面依次是上位椎体的后面下部、椎间盘后面、下位椎体的后上缘;后面是上下关节突及关节囊。另外,经椎间孔韧带或孔间韧带位于其下界,在L1~3,此韧带起自前面的纤维环后缘,向外至上关节突;在L4、L5,韧带起于椎间盘缘,沿椎弓根切迹,向后至上关节突。椎间孔的内界开口向主椎管,外界开向神经根走行部的椎体后外缘斜沟。

腰骶神经根自硬膜囊发出后,经侧椎管出椎间孔,神经根及其后根节(DRG)通常走行于椎间孔的前上部,或上位椎弓根切迹之下。周围有脂肪和根血管相伴,仅占椎间孔的30%。DRG的位置各节段不一,S1位于孔近侧或椎管内,是脊神经节中最大的,L4、L5多在椎间孔(管)内,神经节是潜在的痛源,已知其含有多种神经肽及P物质,司感觉的传导作用。神经化学刺激、阵颤、或机械性压迫导致的根性痛,可增加这些物质的产生,而椎间孔对神经根节的压迫,可产生较重的根性痛。

二、病理生理

正常椎间孔高11~22mm,上部矢状径8~10mm,容积40~160mm3。椎间盘的退变狭窄、上下关节间退变前移,皆可导致椎间孔狭窄。

椎间孔狭窄的临界值:椎间孔高15mm,椎间盘后方高4mm。少于此值即产生狭窄(Hasegawa)。如孔后方的关节突退变松弛前滑、骨赘增生及关节囊肥厚;前方椎体后缘骨赘、纤维环膨出,可产生椎间孔的前后横向狭窄(transvers stenosis),致神经根受压于上关节突与椎体后缘之间。另一个原因是椎间盘吸收变薄,上下关节突重叠,椎间孔纵径减少产生的上下压迫,称纵向狭窄(vertical stenosis)。如果两个方向的压迫同时存在,则神经根周围受压,称环周狭窄(circumferential stenosis)。

狭窄可分为静力性(static stenosis)和动力性狭窄(dynamic foraminal stenosis),孔前方的椎体骨赘、纤维环膨出、椎体退变等静力性狭窄,可使神经根处于受压的危险边缘,但很少产生真正的神经功能障碍。Inufusa等用CT研究发现腰前屈时,椎间孔可增加12%的面积;而后伸时可减少15%。研究证明,神经根受压在中立位时为21%,前屈位时为15.4%,后伸位时为33.3%。屈曲位时可减少椎间盘后移位、纤维环膨出、及肥厚黄韧带膨出等对神经根的接触;而后伸位则相反。体位活动时的神经根间歇性受压,可增加狭窄症状。

椎间孔狭窄多发生在下位腰椎,最常受压者依次为L5神经根(75%),L4(15%),L3(5.3%),L2(4.0%),这是因为神经根及DRG下位者较粗大,而椎间孔相对小。L4~5,L5S1椎间盘退变及增生的高发率,以及由此导致的节段间半脱位,促使椎间孔更狭窄。下位神经根的行程斜度较大,也使得其易受椎间孔静力性和动力性狭窄的嵌压。

三、临床表现

椎间孔狭窄症的早期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腰痛及腿痛,可出现单侧神经根性间歇性跛行。腰痛轻,腿痛重且有放射,可向患侧弯腰而加重(kemp′s sign)。体检可有腰椎活动受限。特别是伸腰受限,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受累神经根支配区运动减弱,皮肤感觉降低和反射减弱。

1.X线平片检查 包括侧位及屈伸位动力片,提供参考价值有:椎间盘高度≤4mm,椎间孔高度≤15mm,但应注意椎间孔是斜行的,且必须结合临床,以免出现假阳性。椎管造影不像主椎管狭窄容易确定,硬膜囊的漏斗状只到椎间孔的中部,受压者漏斗狭窄。

2.CT检查 骨性结构显示较好,但横扫不能观察全貌,三维重建可观察椎间孔大小形态和骨赘。

3.MRI检查 可在椎管旁的切面上观察椎间孔大小,以及在T1加权观察神经根周围脂肪的有无。

本症应与椎间盘突出症、侧隐窝狭窄、和孔外病变鉴别。

四、治 疗

1.非手术治疗 体疗、药物,硬膜外激素注射对主椎管狭窄及侧隐窝狭窄皆有效,但对椎间孔狭窄多无效。不如选择性的神经根封闭更直接有效,还可提供诊断及治疗。

2.手术椎板减压或成形 较严重的狭窄保守不愈者,应选择手术椎板减压或成形。可经中线椎板间隙入路,切除小关节;也可经肌间入路。对合并主椎管狭窄,侧隐窝狭窄或椎间盘突出症、膨出者,取中线入路,多切除上位椎板,潜行切除关节突,松解神经根,而多保留关节。如有椎间盘突出应摘除,椎体终板骨赘应凿除或打入椎体间隙,DRG受压,在松解时应轻柔,因其低抗压迫力低。神经根应松解至活动无碍,松解不够应想到神经根的双重压迫,退变性脊柱侧弯可有椎弓根挤压,必要时应切除部分椎弓根。

单纯的椎间孔狭窄,或合并椎间孔内椎间盘突出者,可用Wiltse切口,径背长肌、披裂肌之间入路,切除小关节突外侧缘,椎间孔间横韧带亦应切除。沿神经根向内松解。

3.植骨融合 除减压外,植骨融合可获得节段间稳定,椎体间植骨可扩大椎间孔,保持腰椎的前凸。融合的指征为:术前有节段间不稳、畸形,术中因狭窄较重而切除一个小关节以上。融合的方法有:原位融合、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加植骨融合。Inufuse等发现利用椎弓根撑开力,可增加椎间孔高度达6mm,但必须知道,撑开可减少腰椎的前凸,因而不应过度撑开,并利用棒的弯曲度保持腰前凸,椎体间cage的应用,可增加椎间隙的撑开。上述方法对动力性椎间孔狭窄的腰背痛也可治疗。

(周秉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