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重度骨疏松引起的脊柱压缩骨折

重度骨疏松引起的脊柱压缩骨折

时间:2023-03-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60岁以上有腰痛的病人,同时有骨质疏松者,男性占5%,女性为38%。说明骨质疏松是老年女性腰痛的主要病因。继发性骨质疏松症与长期用药的不良反应、膳食、生活方式以及机械负荷等因素有关。其中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引起的骨质疏松症尤其需引起注意。骨质疏松的化学分析证明与灰质成分减少成正比,而骨的矿物质与有机质的比例仍然正常。一组60岁以上腰背痛200例的病因调查发现,94例为骨质疏松引起。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骨代谢性疾患,其特征是骨组织体积减少,而骨的矿物质与有机质的比例仍然正常;反之,骨软化症是骨的总量正常,但矿物质和有机质的比例变小。

一、发病率

骨量的增加在35岁左右达到极点,以后则吸收多于组成即呈负平衡。在长管骨表现为骨皮质变薄,在骨松质包括椎体,为骨小梁稀疏。此变化在女性较男性出现早且速度快,自40岁起女性每10年骨量下降10%,男性为5%~7%。至65岁时,脊柱骨小梁的总丧失量可达30%~50%,此后即基本保持平衡。60岁以上男性发生率为10%,女性为男性的3~5倍。60岁以上有腰痛的病人,同时有骨质疏松者,男性占5%,女性为38%。说明骨质疏松是老年女性腰痛的主要病因。OP发病率50~60岁占30%,60~70岁占60%~70%,男性70岁以后明显(王洪复,1997)。

二、分 类

根据病因分为原发性、继发性和特发性。原发性骨质疏松分为老年型、低转换型和绝经后型(高转换型),前者由于衰老的骨细胞活性降低,骨松质和骨密质成比例的丢失,继发性与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相关,以骨过度吸收为特征,特发性很少见,与遗传有关。

继发性骨质疏松症与长期用药的不良反应、膳食、生活方式以及机械负荷等因素有关。其中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引起的骨质疏松症尤其需引起注意。糖皮质激素可以降低成骨细胞的活性,使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肠道吸收Ca2+受到抑制,肾小管对Ca2+的重吸收减少,溶骨作用增强,是促进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和发展重要因素。慢性腰腿痛用激素阻滞治疗过多过长易诱发本症。慢性腰腿痛多属老年退变,老年骨矿物质本来就较低,如神经阻滞用药和治疗方法不当,易加重骨矿物质的丢失,故应用量小、间隔时间长,在控制疗程的条件下,阻滞疗法尚不足以使病人骨质疏松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

此外,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Cushing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石膏固定后局部骨吸收等,均可继发骨质疏松症。

三、病 因

1.骨的合成减少 雌性激素抑制破骨细胞,促进成骨细胞的胶原合成作用,有利于骨形成(郭世绂,1995)。男性骨质疏松的主要因素是雄性激素的缺乏(戴力杨,1995)。老年男性和绝经期女性性激素水平下降致骨吸收加剧。正常情况下,性激素对骨合成和肾上腺皮质酮对骨的抗合成作用处于动态平衡,老年女性的性激素减少80%,而肾上腺皮质酮只减少10%,结果合成作用减少,抗合成作用相对增加,长期吸烟饮酒也抑制骨合成。

2.钙代谢失调 钙的代谢处于动态平衡,血钙减少促使甲状旁腺素分泌增加,动员骨钙释出,使骨钙减少,血内、细胞内和组织间隙钙含量增加;随后,降钙素分泌增加,促进骨的合成及新骨形成,造成骨质增生。如此,甲状旁腺、降钙素、血钙、骨钙、维生素D,形成人体血钙的调控和自稳系统。

雌激素多有拮抗甲状旁腺的骨吸收作用,绝经期妇女雌激素降低,失拮抗致甲状旁腺素的增加,使更多的钙从骨组织中释放出来。同时使降钙素分泌降低,破骨细胞活性增加,加速骨丢失。

正常人每日平均钙需要量超过以往的标准(见第9章第三节)。饮食中维生素D和钙含量不足需要量的一半。

肾上腺皮质酮的增加,不但影响肠中钙的吸收,使粪中钙排出增多,而且还影响肾小管使钙吸收减少,排出增多,形成钙的负平衡。如食物内钙含量不足、腹泻、缺乏维生素D、阳光照射和运动不够,老年人肠道对钙的吸收率仅为年轻人的1/3。

3.失用性脱钙 长期卧床,患肢石膏长时间固定产生骨脱钙,其原因是肌肉活动减少,骨缺少肌肉刺激,使骨母细胞活动减少所致。卧床久可减少脊柱肌肉活动和压力,老年人全身活动量减少均使脊柱脱钙致骨质疏松。青年志愿者卧床36周总钙丢失4.2%。

4.肾虚 《内经》上古天真论说年龄至“……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清·刘默:“老年精力自衰,背驼腰曲,疲软无力,行动艰难。”沈自尹在20世纪60年代发现肾阳虚者有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尿17-羟皮质类固醇改变,垂体功能减退。20世纪70年代用放射免疫分析法证明肾阳虚不仅有肾上腺皮质轴功能减退,在垂体所属甲状腺轴也有功能减退。20世纪80年代又发现肾阳虚者下丘脑性腺轴功能减退在温肾补阳后,肾上腺皮质与甲状腺两靶腺功能均获得恢复。肾与骨的关系密切:“肾者主蛰、封藏之本,……其充在骨。”“肾生骨髓……在体为骨。”时光达(1978)动物实验证明,补肾可提高骨抗折力。肾作用于下视丘-垂体-性腺轴的部分功能。

四、病 理

骨质疏松在长管状骨表现为骨皮质变薄,在骨松质为骨小梁减少、变细及大量显微骨折,股骨颈、椎体是骨松质,故易骨折。

大体标本测定骨的强度有明显降低,组织学观察骨细胞减少或死亡后钙化。电子显微镜显示胶原纤维呈退变,其分布及走行不规则。OP主要发生在中轴骨、股骨颈和桡骨远段。

骨质疏松的化学分析证明与灰质成分减少成正比,而骨的矿物质与有机质的比例仍然正常。骨软化所不同的是骨的总量正常,但矿物质与有机质的比例变小。

绝经后骨质疏松的高转换型病人,由于破骨细胞激活速度高,骨吸收明显,骨小梁呈断裂、穿孔为特征。

老年骨质疏松的低转换型的骨吸收不如前者,骨小梁变细。脊柱骨松质承受力为4136.88~5515.20kPa/in2,骨质疏松为2068.44kPa/in2(史可任,1998)。

五、病 象

1.一般症状 病人有全身乏力、关节痛、血压高等缺钙的心血管系统疾患等一般症状。

2.骨质疏松症状 开始为活动或劳累后腰背痛,逐渐发展成持续性,以腰痛为主,可有背部、腰骶、腰臀、股后等广泛而不固定,此起彼伏,时轻时重的慢性隐痛、酸痛,常不过膝,骨总钙量丢失>12%即有全身骨痛,>20%易骨折。

3.脊椎以骨松质为主 随着年龄增长,骨代谢交换功能比骨密质明显增快,渐出现骨质疏松,脊柱承受负荷能力明显降低而易骨折。胸腰椎交界为脊柱重力集中的过度地带,致伤概率多。根据X线片检查统计,85岁以上妇女脊柱骨折发病率>50%,>50岁妇女终身有1~2次脊柱骨折的为25%,女∶男=2∶1。医生缺乏对此症的认识。一组60岁以上腰背痛200例的病因调查发现,94例为骨质疏松引起。

美国某些医院误诊率达50%,李晨(1997)报道首诊误诊率为47.7%,误诊的84例X线片检查见82例有284个椎体有楔形变,鱼尾椎65个,扁平椎24个[罗先正,颈腰痛杂志,2004,25(1):3-5]。

腰背痛可因肌肉保护性紧张、肌肉韧带劳损,主要是椎体不同程度的变形,继发性脊柱结构改变,刺激和压迫脊神经根引起后支的腰背痛和前支的放射痛。胸脊神经受刺激引起的背痛,前支放射到胸骨类似心绞痛、上腹痛似急腹症。腰神经受刺激引起的腰痛和腰骶臀部放射痛。有些腰背痛开始不重,也未发现骨质疏松,直至疼痛加重时才摄X线片发现椎体压缩性骨折,甚至骨折后仍未发现骨质疏松,以至再次骨折,疼痛加重才引起注意。

骨松质的疏松、骨强度减弱、脆性增加,致多个椎体高度减少,身高降低,椎体楔形变致不同程度的驼背和侧弯,活动受限。

4.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特点

(1)不需较大外力即可发生

(2)绝经期妇女、60~70岁多见,发生一个或多个椎体。

(3)主要发生在胸腰交界上下段。

(4)表现椎体横行骨小梁减少,椎体前缘骨皮质厚度减少,终板厚度呈双凹形或楔形变。

5.X线片检查

(1)骨质疏松:以往认为是骨小梁数目减少,横行小梁被吸收,残余的垂直骨小梁肥大,造成骨松质密度下降。近年研究表明:垂直骨小梁与年龄关系不大,显著变化是骨小梁间距增大,小梁网格中水平支撑变薄或消失。一些垂直小梁整体移动,小梁数目与厚度减少,密度下降,垂直小梁是水平小梁密度的2倍。总钙量丧失25%时,X线检查可明确骨脱钙,椎体上下边缘如炭画轮廓,L3椎中央厚度应占前缘厚度80%以上,而骨质疏松者上下椎间盘向椎体中央的骨松质凸入,表现为中央部分凹陷的双凹影。软骨板及骨皮质渐薄呈空壳状。

(2)脊柱骨折:标准X线摄片非常重要,取决于X线机性能、胶片质量、技术员的技术、正确体位,测量范围T4至L5,评估方法:

①脊柱影像指数(radiological vertebral index,RVI):即Meunier方法,正常椎体为1,双凹形椎体改变为2,终板折断、楔形变或爆裂骨折为4,分数总和即为RVI(图22-1),它反映脊柱变形的总和,变形的范围,但不能反映每个椎体变形的严重程度,且重复性差,没有得到推广使用。

②脊柱变形指数(vertebral deformity score,MDS):是Kleerekoper等在Meunier方法上修订提出的,即对T4至L5的每一椎体变形的程度,按每一椎体前中后高度测量,分别用ha、hm、hp代表(图22-2)。VDS正常者指数为0,终板变形即hm高度减少>4mm或15%者,VDS为1,楔形改变即ha高度减少>4mm或15%者,VDS为3。单纯椎体中部即hm高度的减少,并不代表有椎体骨折,而是说明有骨质疏松,预测将可能发生骨折。

图22-1 Meunier的椎体影像学指数(RVI)

1.代表正常椎体;2.代表双凹形椎体;4.代表楔形或压缩骨折。级数的总和则称为RVI(Radiological Vertebral Index)

③椎体骨折的半定量评估:即Genant方法,椎体变形并非均由骨折引起,而椎体骨折肯定有变形。可直视肉眼观察X线片,得出半定量的分析,根据椎体高度的减少、椎体形态可鉴别非骨折的椎体变形。Genant从1980年将此法用于流行病学和临床药物治疗的观察,1995年正式发表。正常椎体为0,椎体前、中或后方高度减少20%~25%为1级轻度变形,前中或后方高度减少25%~40%为2级中度变形,>40%为严重变形即3级。此法简捷,但需要有经验的医生进行其总评估,而定出脊柱骨折指数(spinal fracture index,SFI),(图22-3)[罗先正.颈腰痛杂志,2004,25(1):3-5]。

图22-2 椎体畸形指数

根据每一椎体前中后方高度的减少(ha.hm.hp)确定其指数正常为0,根据椎体高度的减少程度而分1~3级

6.MRI征象 刘素清等对X线及CT检查证实为骨质疏松病人30例进行SE序列MRI扫描,轻微骨质疏松5例无明显变化,中、重度骨质疏松症25例SE T1W信号有明显均匀性增高、或不均匀性斑片状、斑点状增高,T2W信号改变不明显者4例、略增高6例、略低5例,即T1W显示较明显,而T2W不甚敏感。

MRI检查还显示疏松性骨折椎体43个,其改变与骨折时间和部位有关,呈长T1、较短T2信号6例,不均匀较短T1、长T2信号2例,不均匀较长T1、较长T2信号3例,不均一性混杂信号改变8例。可显示骨折部位、形态、类型。

MRI检查可显示骨质增生、退变滑脱、椎间盘变性、膨出、突出,椎体终板疝。

MRI信号主要由椎体骨髓中水、脂肪及缓慢流动的血液所产生,其强度与脂肪含量有关,正常椎体信号均匀,SE T1W略呈高信号,T2W呈中-低信号。

图22-3 Genant分级

对椎体骨折行半定量评估,分为正常、轻度、中度及重度

骨质疏松有骨矿物质丢失、骨基质减少、脂肪增加、水分减少,使弛豫时间降低,T1、T2时间缩短,因而表现T1W骨髓信号增高,T2W呈中等信号。随着年龄增加,在正常骨髓中可出现局灶性脂肪置换,直径0.5~1.5cm,导致信号不均匀的斑片状或斑点状。

MRI对骨质疏松的敏感性,早期轻度骨质疏松因骨髓成分变化轻,常规SE MRI特别是低磁场下未显示椎体信号异常,不等于不存在骨质疏松,应以X线片、双能X线吸收法骨密度测定为准。

利用MRI对骨质疏松患者同正常人骨髓与骨小梁的有效横向弛豫率的差异,可对骨质疏松进行定量分析。

MRI高分辨成像技术及显微成像技术,结合双能X线吸收法、定量CT测定的脊柱骨矿物质密度数值,预测了椎体是否会发生疏松性骨折。

7.骨矿物质的测量 双能X线吸收法(DEXA)能反映椎体骨的矿化量及密度的常用测量方法,在一定范围内能反映椎体骨的强度,预测骨折的发生。[刘素清,等.颈腰痛杂志,2004,25(1):41-42]。

8.实验室检查 病人血清钙、磷、碱性磷酸酶均正常,后者在骨折时可增高。血钙增高时应考虑有无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或骨髓瘤。尿中钙、磷排泄正常或稍低。

六、诊 断

影像学诊断以X线为主,除上述外,折茂肇(1993)报道日本对中轴骨的X线片作为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

1.骨萎缩 Ⅰ度萎缩为纵行骨小梁清晰,横行骨小梁数目减少;Ⅱ度骨萎缩为纵行骨小梁增粗;Ⅲ度骨萎缩为纵行骨小梁较模糊。

2.骨折 X线脊柱侧位片,椎体前缘高度A、中央高度C、后缘高度P。当C/A、C/P<0.8,A/P<0.75即有骨折,整个椎体变形呈扁平椎时,A、C、P<上下椎超过20%即有骨折。

3.骨质疏松 Ⅰ度骨萎缩、无骨折时为骨量减少;Ⅰ度骨萎缩+骨折为骨质疏松;骨萎缩>Ⅱ度可直接诊断。

原发性骨质疏松(POP)诊断标准:骨量减少,排除伴随腰背痛、椎体变形等与其他POP类似的疾病时才可诊断。需排除继发性OP、骨量减少的其他病因,如骨软骨症、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椎体转移癌、多发性骨髓瘤、脊柱血管瘤、化脓性脊柱炎等。

七、鉴别诊断

1.外伤性脊柱骨折 骨质疏松病人也可因暴力伤引起脊柱骨折,但多为年龄偏高,脊柱痛史久且广泛,X线片显示骨质疏松广泛,多个椎体多形状压缩。而单纯外伤性脊柱骨折没有上述特点,疼痛剧烈而局限,X线片多限于1~2个椎体的楔形变,骨折线清晰。

2.脊柱转移癌 年龄也偏高,可找出原发癌灶,脊柱痛范围局限,夜间痛,制动、止痛药无效,短期内进行性加重。X线侧位片可为单一椎体平均性扁平样压缩,骨密度降低,短期内骨破坏加重,有时可见占位性病变,椎旁偶见软组织阴影,椎间隙不变,全身状况差。

3.Cushing综合征 即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或激素性骨质疏松症。对脊柱的损害比对肢体骨骼的损害更为严重。X线检查可见椎体压缩。驼背畸形;颅骨出现斑片状骨疏松区;肋骨受累时,可先有肋骨骨折,且愈合慢,没有骨痂;骨盆受累时,可出现髋臼内陷;轻型Cushing综合征与中年女性肥胖症且伴有骨质疏松时不易鉴别。

4.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X线改变与原发骨质疏松无异,但四肢骨囊性骨炎改变较明显。血清钙、碱性磷酸酶增高,24h尿中钙、磷总量增多,有时可触知甲状旁腺腺瘤。

5.多发性骨髓瘤 男性多见,可在颅骨、肋骨、骨盆有多发性病灶,有的表现为广泛骨质疏松而非骨破坏,必要时做骨髓穿刺。

八、治 疗

1.性激素 老年妇女可补充雌激素(estrogen),需早用,过晚则不能阻止其发展。雌激素对骨质疏松引起的腰背痛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雌激素能防止骨脱失,制止负平衡,但不能使钙成为正平衡。

长期用雌激素可产生子宫内膜增厚、功能性出血、子宫颈或子宫内膜癌,故用药4~6周应停用1周。

对是否应用雌激素存在不同意见,给丙酸睾酮可促进钙、磷、氮的储存,对骨组成有益。但长期使用可致男性化、性欲亢进、瘙痒、浮肿等。近有与雌激素作用类似的非激素新药依普黄酮。

单用雌激素增加宫颈癌的危险,故宜联合用药。每晨服己烯雌酚1mg,每晚服甲睾酮5.0~10mg,加维生素B6、维生素D,每2~3个月1疗程,每年3个疗程。两疗程间隔1个月。近年有性激素合成制剂Formatrix,每日1~2片,连服3周,男女皆宜。

即使联合用药要看到骨合成之增加,亦非几年之事。有人观察用药42个月骨吸收反增高。

2.辨证施治 肾主骨,骨质疏松属肾经症候。老年人、绝经期妇女多有肾阴虚、肾阳虚或阴阳俱虚。治则:滋阴潜阳,清虚火。

肾阳虚用金匮肾气丸、鹿茸茴香丸,加仙灵脾、仙茅。

方解:肉桂补火助阳祛寒;附子温中壮元阳;地黄对细胞核染色体中脱氧核糖核酸合成率有双向调节反应(刘亚光,1983),可滋肾肝,养阴清热补血;鹿茸温肾补督脉,生精补髓健骨,改善阳虚时能量代谢低下状态;小茴香散寒开郁,归肝肾脾经;仙灵脾(有以根称仙灵脾,茎叶称淫羊藿者)使尿中皮质酮类固醇24h排出量有明显回升,提示有促进性腺功能的作用(王浴生《中药药理与应用》1983),可补肝肾助阳益精;仙茅补命门助肾阳。肾阴虚用六味地黄丸、滋肾丸、封髓丹,加龟板、鳖甲、龙骨、牡蛎,此四味均能滋阴潜阳,含生物钙,龙牡兼治自汗盗汗。上两证还可加巴戟天补肾壮阳,黄柏配知母滋阴降火,当归补血活血。

3.增加营养及钙剂 有机质是骨合成的物质基础,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C是有机质的原料,以提高峰值骨量,减缓骨丢失。

钙:正常人每日需10mg/kg,骨疏松每日需17mg/kg。按体重60kg计算,每日需17mg×60=1 020mg即每日1g,相当于氯化钙2.8g,乳酸钙7.7g,葡萄糖酸钙11g,每100ml牛奶含钙125mg,鱼、扇贝、豆腐、豆浆、青菜均含钙见第9章第三节。

钙剂应在每晚睡前服1次,以免下半夜低血钙刺激甲状旁腺引起骨脱钙。血钙、尿钙应在正常范围,尿钙过多可致肾钙化。

为了促进钙的吸收,必须配合维生素D治疗。单用维生素D或维生素D3效果不佳,近来合成12羟维生素D3,本品在体内羟化为1,25羟维生素D3,能促进钙结合蛋白的合成,从而促进钙在十二指肠及近段空肠内的吸收。吸收后血钙升高,减少了甲状旁腺的作用。如单用维生素D,每日需1万U始有效,但不宜过多,用12羟维生素D3每日0.5~1μg。长期过量维生素D摄入使骨吸收过多而加重骨松变。服钙及维生素D同时,给予氟化钠每24h1mg/kg的治疗剂量,可促进骨形成。太阳照射皮肤可产生维生素D。可行日光浴和人工紫外线疗法。

Recker用estrogen每日0.625mg,钙每日5g,维生素D 1d 400U。随访5~6年,可降低绝经期脱钙速度。

降钙素(calcitonin)能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缓解骨质分解代谢,降低血钙,刺激新骨形成,每次0.5mg,2/d,对改善急性腰痛有效,但价格昂贵。同时配合蛋白同化激素如苯丙酸诺龙25~50mg肌注、骨化醇、estrogen、二磷酸盐,疗效更佳。

降钙素(密钙息,miacalcic)是鲑鱼降钙素。余楠生(1995)说明降钙素能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刺激成骨细胞形成及活性,直接中枢止痛作用。使用常规补钙并加用降钙素后骨密度(BMD)明显高于一般治疗组。

林宏生(1997)对一般治疗组34例,年龄75.6(50~80岁以上)岁,加降钙素40例,年龄76.2(50~80岁以上)岁。病人均有腰背痛、局部压痛、脊柱活动障碍。X线片有椎体骨质疏松、退变,均为椎体压缩1/4~2/3,单个椎体39例,多个椎体35例。

一般治疗组卧硬板床2d后,开始腰背肌锻炼,服活性钙,加扶他林25mg,每日3次,以减轻症状,3个月后戴围腰离床。

加降钙素治疗组,在一般治疗的同时,肌注降钙素每日100U,7d后改为隔日1次,或改用降钙素喷鼻剂50U,每日2次,持续15~30d。约在治疗7d后症状减轻或消失,可配戴胸腰背心支架离床。

治疗7d和30d后的临床表现和BMD值,加用降钙素组疗效明显高于一般治疗组。

4.双磷酸盐类药 如福善美、固邦,可抑制骨吸收,氟化物对成骨细胞有激活促进骨形成作用。可降低脊柱骨折41%~47%(罗先正,2004)。

5.老年椎体骨质疏松 引起压缩性骨折不能像其他病因需卧床3个月,这样不利于骨折愈合、功能恢复又使骨质疏松加重及诱发其他并发症。

脊柱分前、中、后3柱,其稳定性主要依靠中柱的完整,单纯压缩性骨折不破坏中柱完整性,属稳定骨折,故病人在疼痛缓解或消失,此期约6周,骨折处用渐垫枕复位法,及有计划的四肢锻炼,平卧挺腹,深呼吸,适当保护脊柱离床是允许的,骨松性脊柱骨折病死率20%,大多死于长期卧床之老年病并发症。章明放(1994)的试验证明,适当运动可促进骨的形成,使骨量增加,可减轻骨质疏松。Noda(1985)研究骨折后早期适当负重,使骨折处产生电势能变化,骨折的修复潜能受到激发,使骨折愈合加速,这都符合动静结合治疗骨折的传统中医原则。胸腰背心支架能限制脊柱前屈,避免椎体前部压缩加重,且卧位时可拆除行腰背肌锻炼,比石膏背心好。

6.椎管狭窄症 老年骨质疏松,椎间盘髓核中蛋白黏多糖及水分的减少,纤维环松弛,椎间隙狭窄,椎间盘膨出,黄韧带肥厚皱褶,后纵韧带钙化增生,使椎管容积缩小,是造成颈、腰椎管狭窄的主要原因。对颈椎管狭窄症采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即保护大部椎板起保护脊髓的作用,又起扩大椎管充分减压作用。

7.腰椎管狭窄症 沈志鹏(1996)将患椎棘突完整取下,咬椎板时保留后关节突,切除肥厚的黄韧带,探查椎间盘,如有突出,则在神经施局麻下轻轻牵开,切除突出之椎间盘,将侧隐窝扩大,直至神经根不受压为止。将自体棘突横盖在椎板缺损处,棘突两侧用7号线各缝合2针,固定在关节突韧带或椎板上,可防腰肌与硬脊膜粘连,又起到融合增强脊柱的稳定性。术后经1~8年随访,除2例L1粉碎性压缩骨折,马尾神经损伤后遗症外,其余颈、腰椎管狭窄症59例均获满意效果。

术后每日静滴地塞米松10mg以防反应性神经水肿,共3次,珍牡胶囊每日3次,每次1丸(0.5g),服3~6个月,治疗骨质疏松症。颈椎术后侧卧3个月,禁仰卧位,以防颈后单开窗缩小,腰椎术后休息3个月,禁做负重劳动。

靳安民(1998)报道骨质疏松合并腰椎管狭窄症32例,年龄69.5(55~82)岁,病程平均2年3个月。用脊神经后支阻滞麻醉,俯卧两侧髂部垫高以减少出血。根据神经定位,用多节段交叉开窗减压。取后正中切口,常规显露椎板间隙,切除椎板间韧带。用枪式咬骨钳切除上下椎板的上下缘,开窗1.5cm×2.0cm,见脊髓无搏动,沿骨窗内板继续扩大减压,可见神经根紧张触痛明显。局麻后用棉片推开神经根,可见椎板后缘隆起顶压神经根,显露椎板后缘隆起处用骨凿开一骨窗,将椎板后缘骨松质刮除,用L形嵌顿棒将骨皮质压陷。减压彻底的标志为脊髓恢复原状及搏动恢复,神经根松弛。用冰盐水冲洗伤面,并置负压引流,48h拔除,术后1周戴皮围腰离床活动。骨质疏松引起椎管狭窄是多节段的,传统的半椎板和全椎板减压,将导致腰椎失稳,滑脱率占20%~65%,椎板切除部位瘢痕、异常骨痂形成而卡压脊髓或神经根甚至瘫痪。

笔者行多节段开窗减压,使腰椎后部结构得到最大限度的保留,维持了稳定。术后随访2年8个月(8个月~7年),按Nakal分级评定优良率96.1%,无1例腰椎滑脱。

8.椎体成形术(vertebraplasty和Kyphoplasty) 经皮将骨水泥注入骨疏松骨折椎体,是从1995年开展起来的,随着影像学的发展和器械的改进,对骨质疏松的治疗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但注射过程中出现椎体外渗漏,对脊髓和神经根产生刺激和压迫。骨水泥固化发热灼伤周围组织。现有用经皮气囊撑开压缩变形椎体的方法(图22-4)(罗先正.2004)。

图22-4 椎体成形术中气囊撑开压缩变形的椎体

(叶应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