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移性脊椎是指腰椎骶化、骶椎腰化、胸椎腰化,及少见的颈椎胸化、尾椎骶化等。前二者常见,发生率占15%。
腰椎骶化指L5外形类似骶椎,其一侧或两侧横突与骶骨融合或假关节形成,使腰椎减至4个。骶椎腰化是指第1骶椎的一侧或两侧横突与其母体分离外形似腰椎,形成6个腰椎。骶椎腰化在1组800例X线片中占0.87%,明显少于腰椎骶化。骶化的腰椎与骶骨之间的椎间隙或腰化骶椎与骶骨之间的椎间隙,均较正常为窄,椎间盘发育亦较幼稚。
一、病 因
畸形本身并不引起疼痛。
1.髂腰韧带是将L5固定在骶骨上的强劲结构,使腰骶关节活动时能支撑全身60%以上的重量和剪切力。若L5变成骶椎,L4代替L5,则L4、5之间要起原腰骶关节的作用,又缺乏像髂腰韧带这样坚强结构的维护而易致劳损。
2.S1腰化时,骶髂关节面一部分在腰化了的S1,一部分在已融合的S2、3,另侧为髂骨。腰椎骶化时,骶化的L5横突有时也参与了骶髂关节的组成。结果骶髂关节的结构变得复杂,韧带亦必随之变异,使该关节的稳定性受到削弱,达不到生理要求,特别是在两侧不对称时,更易引起疼痛和劳损。
3.L5横突过大与骶骨或髂骨形成假关节,其关节面也有软骨但较正常为薄,多发生在一侧,因而两侧不对称而失去平衡。削弱了应变力和对外伤的抗力,易发生骨性关节炎,幼稚的椎间盘也易发生退变。
4.L5骶化时,过大的横突可刺激L4神经,S1腰化时可刺激L5神经。这些影响还因假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连累所致。
5.L5横突单侧过大时,和髂骨或骶骨接触,当脊柱患侧屈时,以此为支点,产生杠杆作用,使对侧腰骶间韧带受牵拉而易致劳损。
二、病 象
畸形在20岁以前,因脊柱相对有自然弹性,适应性强,肌肉发达可补偿畸形引起的骨关节不平衡,故无临床异常。随着年龄增长,慢性劳损、充血、水肿、增生、假性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发生,压迫、粘连刺激神经,也可因走远路、长跑、蹦跳或其他剧烈运动后突然发病。病人往往先有间歇性腰骶部疼痛,且在久站、久坐或体力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减轻,患侧屈或旋转时加重,逐渐出现一侧或双侧坐骨神经痛,甚至合并腰椎间盘突出。
三、体 检
腰椎生理前凸消失,侧屈及旋转运动明显受限,腰肌轻度紧张,疼痛和压痛部位与假关节部位一致,直腿抬高可受限,但神经功能多无障碍,双足跳起足跟着地时疼痛加剧。
需与椎间盘突出症鉴别,突出症的根性痛较典型,腰脊柱侧弯、生理前凸改变较显著,其活动受限主要是前屈、后伸,除向侧弯方向侧屈受限外,旋转运动受限较轻,直腿抬高等神经牵拉征常为强阳性。畸形引起的坐骨神经痛则不严重也不典型。也可按放射痛区是否与X线片畸形应侵犯的神经根相一致来分析,但也只能做参考。如X线片为L5骶化应影响L4神经,而体检受累区为L5神经分布,则可能有L5、S1椎间盘突出。但L4神经分布区受累,则难与L4、5椎间盘突出相鉴别,而且腰骶部骨发育畸形多有神经根的变异,难以鉴别。坐骨神经痛典型而严重者,均应视为有椎间盘突出症并存。
四、治 疗
仅有下腰痛而无坐骨神经痛者,应采用非手术疗法:休息、腰围制动、消炎止痛药、理疗、按摩以促进局部血循环,松弛痉挛的肌肉,消除水肿,止痛,减轻症状。
1.神经阻滞 关节突间关节阻滞,病人俯卧,一般在L4、5间棘旁0.5~1.0cm施局麻,以长针逐渐刺入,触到关节突及关节囊,回吸无血即注入激素局麻药5ml;拔针至皮下,再向邻近远侧关节突以同法阻滞。若同时需行椎管神经根阻滞时,将上述触及关节突针稍许拔出,将针尖逐渐移至关节突内侧壁,向深部穿过黄韧带时阻力突然消失,说明针尖进入硬膜外腔椎管侧角的神经根处,回抽无血或脑脊液,即注入0.25%普鲁卡因20ml加地塞米松5mg。腰椎骶化时,走行在横突附近的脊神经背侧分支,易受过大的横突卡压或出现反射性坐骨神经痛,此时可准确找到痛点、肌硬结即行激素阻滞,或加小针刀,往往1~2次即获满意疗效。
2.骶管阻滞 适用于无明显局限性固定压痛点的痛区范围大、下腰部沉重、下坠、无力感者,用0.25%利多卡因、维生素B12液13~18ml注入,每周2次。
对过大横突做切除术的效果不满意,因位置深,自后方切除时不易照顾到其前面的组织,有一定的危险性。
伴有较典型的严重坐骨神经痛者,应探查有无并存的椎间盘突出症,并行摘除的处理。如探查阴性,已久用非手术疗法无效,并已明确过大横突为腰痛的主要原因者,应行脊柱融合术,术后制动时间长效果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