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脓性脊柱炎与硬膜外脓肿常并存,可互为因果,急性型可在1周内发生截瘫。
一、病 因
致病菌和化脓性脊柱炎相同。感染途径也一样,可以是血源性、邻近组织炎症蔓延或医源性无菌技术不严或外伤性直接种植。
二、病 理
颈段及上胸段发生率较少,主要发生在T4~L2的背侧面,可能因为此段硬膜外间隙大、脂肪多、血管丰富且与邻近血管相通,邻近感染容易蔓延,硬膜前无间隙,不仅原发感染少见,脓肿多局限在背面而不向腹侧扩散。颈部硬膜后层与椎管壁相贴,脂肪组织很少,硬膜外间隙很小,故感染机会少。
毒力大的细菌侵入硬膜外脂肪,脂肪微循环少,抗菌力差,近似培养基,适于细菌停留繁殖,引起充血、水肿、有核细胞增多的炎性反应,继之脂肪坏死液化,白细胞坏死而形成脓液,并沿硬膜外腔扩散几个脊椎节段。脓肿压迫脊髓,蛛网膜炎性粘连,脊髓炎性脓栓堵塞血管,可立即引起脊髓缺血、软化、坏死,使截瘫成为不可逆性;脓肿穿出椎管外,形成椎旁脓肿。
如感染呈慢性进程,硬膜外脂肪产生肉芽组织增生压迫脊髓,或晚期瘢痕狭窄,均可造成截瘫。
三、病 象
因菌株毒力的强度,可分为发病急骤,1周内即完全截瘫的急性型;2.5~4个月才截瘫的慢性型,介于两者之间的亚急性型。
本症发病与原发性感染的时间因细菌的毒力、病人的体质不同而有区别,一般可分为。①脊椎痛期:病人感持续腰背部剧烈钝痛,脊柱活动时加重。痛区棘突有叩击痛,有寒战、高热,白细胞总数分类明显增高,血沉加快,血培养阳性。②根性痛期:向胸、腹壁或下肢放射。③脊髓功能障碍期:下肢麻木、无力、有运动感觉障碍、大小便障碍、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④完全瘫痪期:脊髓受压节段以下感觉运动完全丧失,出现弛缓性瘫痪,腱反射消失。少数慢性感染者发病隐匿,像硬膜外肿瘤,感染征不明显,有根性痛及自下而上的麻木,最后出现痉挛性瘫痪。
四、诊 断
多数病人有明显的感染征象及剧烈的腰背痛,痛区棘突叩击痛及椎旁压痛,继之出现脊髓功能障碍。在B超的导引下穿刺抽出脓液。
脊柱X线平片早期无明显改变,合并脊柱骨髓炎者,可有椎骨疏松或硬变。MRI的T1及T2加权像可早期诊断。
硬膜外脓肿与脊柱骨髓炎可并存或互为因果,如疑有脊柱骨髓炎并出现脊髓功能障碍时,应先按硬膜外脓肿处理。
急性硬膜外脓肿需与脊髓炎鉴别。脊髓炎在感染的症状与脊髓受累都迅速加重,但无腰背痛,一般不出现椎管梗阻,如出现梗阻或不能排除硬膜外脓肿者,亦应手术探查。
慢性硬膜外脓肿与脊髓肿瘤髓外型者相似,只能在术中见慢性肉芽及瘢痕才证明为慢性脓肿。组织切片进一步证实。
五、治 疗
硬脊膜外脓肿急性发病,1周内即可出现截瘫、瘫痪3d以内手术减压,恢复或部分恢复的可能性大,故一经确诊即应急症手术减压,以免延误造成不可逆的后果。
手术在全麻下进行,根据脓肿定位区行椎板切除减压,需一直切除到脓肿的上下边界,两侧达椎板外界,但勿伤及小关节,小心保护脊髓,吸净脓液,轻轻刮除肉芽,冲洗脓腔后,脓腔内放青霉素粉40万U及链霉素粉0.5g。对炎症较轻,清除彻底者,在脓腔内放橡皮管或烟卷引流,肌层及皮下用肠线间断缝合,松松缝合皮肤。脓多感染重者,在脓腔上下各放硅胶管,术中冲洗低压引流,冲液可用1 000U/ml青霉素或庆大霉素,有利于感染的控制和伤口的愈合。
脓液培养未出结果之前,先根据其特点选用抗生素,培养结果出来后,换用有效的抗生素。为减轻脊髓炎性中毒反应及水肿,可在大剂量静滴抗生素的条件下,每日用地塞米松10mg及2次甘露醇250ml。
截瘫病人注意压疮的防护,膀胱功能障碍者留置导尿管,定时开放、冲洗和更换。主动及被动活动肢体,防肌肉萎缩及关节强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