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桂枝汤类方

桂枝汤类方

时间:2023-03-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长期定时发热的桂枝汤证,服桂枝汤当是“先期时发汗”,本案应是下午3点钟前服药。对此,胡老师特别指出,这是中医治未病的精神。西药治疗无效,动员其做手术,因惧怕手术而来京治疗。胃脘隐痛反复发作已5年,经检查诊为“胃黏膜脱垂”。经内外科检查,怀疑是肿瘤而收住院治疗。因尚等待手术,要求服中药一试。

桂枝汤方

1.熊某,女,56岁,1964年8月20日初诊。

3个月来,每日下午3~5点发热,两臂肘窝发紧,肩背拘急,热后汗出,舌苔薄白润,脉缓。

发热,两臂肘窝发紧,肩背拘急,为太阳表证。

脉缓,发热,汗出,为营卫不和。

发热、汗出,尤其午后定时发热,为太阳中风桂枝汤方证。处方:

桂枝9g,白芍9g,生姜9g,大枣4枚,炙甘草6g。

结果:服2剂而解。

按:需要说明的是,本案未记录煎服法,胡老师对讲解桂枝汤方证有独特见解,可参见有关论述。这里要特别注意胡老师对《伤寒论》第54条的论述:“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长期定时发热的桂枝汤证,服桂枝汤当是“先期时发汗”,本案应是下午3点钟前服药。对此,胡老师特别指出,这是中医治未病的精神。

2.贺某,男,8岁,1965年10月23日初诊。

外感发热1周不退,每日上午11:30出现发热(体温38℃左右),汗出,12:00后热自已,饮食精神均好,大便隔日一行,他无不适,舌苔白润,脉虚数。

脉虚数,为津虚有热。

见于定时发热,汗出,主在荣卫失调,为太阳中风桂枝汤方证。处方:

桂枝9g,白芍9g,生姜9g,大枣4枚,炙甘草6g。

结果:上药服2剂,上午已无发热,13:00后尚有低热(体温37.2~37.5℃),舌苔薄黄,脉尚稍数。

继与桂枝合小柴胡加生石膏汤,服3剂,诸症解。

3.谢某,女,51岁,2004年9月26日初诊。

淋雨后发热,恶寒(体温38.6℃)头剧痛,全身酸胀、疼痛,鼻流清涕,经西药治疗1周后,仍低热(体温37.5℃),且汗出恶风,动则汗出明显,头隐隐作痛,鼻流清涕遇风寒加重,舌苔白,脉浮弱。

西医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

脉浮弱,舌苔白,恶风恶寒,发热,汗出,头痛,鼻流清涕,太阳中风证。

中医辨证为:太阳中风桂枝汤方证。处方:

桂枝9g,白芍9g,生姜9g,大枣4枚,炙甘草6g。

结果:服1剂药后,体温降至正常。又继服2剂,症除。

桂枝加桂汤方

张某,女,1965年12月13日初诊。

因练气功不得法,出现气从脐下上冲至胸已半年多,伴见心慌、汗出、失眠,舌苔白润,脉缓。

脉缓、汗出,为津虚。舌苔白润、无口渴,证不在里。

同时见气上冲逆,可证太阳表不解。

心慌、失眠,津血虚不养心故也。

综合分析:证属荣卫不和,汗出上虚,因致气上冲逆、心慌、失眠,为太阳中风桂枝加桂汤方证。处方:

桂枝15g,白芍10g,生姜10g,大枣4枚,炙甘草6g。

结果:上药服3剂,气上冲已,但有时脐下跳动。

上方加茯苓12g,服3剂,脐下跳动已,睡眠仍差。继服酸枣仁汤加减善后。

桂枝加葛根汤方

任某,女,21岁,1965年12月10日初诊。

昨日感冒,头痛、头晕,汗出恶风,肩背疼痛,头向左顾则左项发紧且痛,舌苔薄白,脉浮稍数。

脉浮稍数,舌苔薄白,恶风,汗出,头痛,太阳中风证。

肩背疼痛,头向左顾则左项发紧且痛,葛根证。

头晕,表不解,气上冲。

综合分析:此属太阳中风兼见项背强,为桂枝加葛根汤方证。处方:

桂枝10g,白芍10g,生姜10g,大枣4枚,炙甘草6g,葛根12g。

结果:服1剂,症大减,2剂症已。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

张某,男,38岁,1966年4月4日初诊。

近1周来,咳嗽吐白痰,鼻流清涕,汗出恶风,腰痛,胃脘动悸,舌苔薄白,脉浮缓。

脉浮缓,舌苔薄白,恶风,汗出,鼻流清涕,腰痛,太阳中风证。

咳嗽吐白痰,胃脘动悸,里饮。

综合分析:此属太阳中风表不解合并里饮,水气上逆,为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方证。处方:

桂枝10g,赤芍10g,生姜10g,大枣4枚,炙甘草6g,杏仁10g,厚朴10g。

结果:4月23日告知:上方服2剂咳即止。

桂枝甘草汤方

李某,男,30岁。

心慌、惊悸已三四年,眠差易醒,常自汗出,舌苔薄白,舌尖红,脉浮弦数。

脉浮,舌苔薄白,自汗出,太阳中风。

心慌,惊悸,眠差,易醒,汗出过多,血不足以养心,表不解气上冲,桂枝证。

脉弦数,舌尖红,津血虚而生热。

综合分析:证属中风表不解,水气上逆,津虚血不养心,为桂枝甘草汤加茯苓方证。处方:

桂枝30g,炙甘草15g,茯苓15g。

结果:上药服3剂,诸症减,继服3剂,心慌惊悸全消。

桂枝救逆汤方

王某,女,26岁。

因旁观修理电线而受惊吓,出现惊悸心慌、失眠、头痛、纳差、恶心,有时喉中痰鸣,每有声响则心惊变色,烦躁而骂人不能自控,逐渐消瘦,由两人扶持来诊。舌苔白腻,脉弦滑寸浮。

脉寸浮,头痛,表阳证。

脉弦滑,舌苔白腻,喉中痰鸣,里有痰饮。

惊悸,心慌,烦躁,失眠,纳差,恶心,痰饮里停上犯。

综合分析:此外邪里饮郁久上犯,为救逆汤加半夏、茯苓方证。处方:

桂枝10g,生姜10g,炙甘草6g,大枣4枚,半夏12g,茯苓12g,生牡蛎(同煎)15g,生龙骨(同煎)15g。

结果:上药服3剂,心慌、喉中痰鸣减轻;服6剂,纳增,睡眠好转;继服10剂,诸症皆消。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

刘某,男,30岁,1966年4月5日初诊。

患者遇到一条疯狗,虽未被咬伤,但被吓而致病,自感心慌、惊悸、恐惧等症。用中西药治疗不效而来京求治。诊其脉弦数,舌苔白腻。

恶风,汗出,太阳中风证。

心慌,惊悸,恐惧,汗多亡阳,心神失敛,龙骨牡蛎汤证。舌苔白腻,水饮内停。

脉弦数,太阳中风表不解,外邪内饮。

综合分析:知为外邪内饮、水气上犯,为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茯苓方证。处方:

桂枝12g,炙甘草6g,生龙骨(同煎)30g,生牡蛎(同煎)30g,茯苓15g。

结果:上药服6剂,诸症已,高兴回原籍,并来信告之1年多也未复发。

小建中汤方

1.刘某,男,46岁,1965年11月30日初诊。

十多年来胃脘疼痛,近来加重,在当地中西医治疗无效,中药多是温中理气、活血祛瘀之品。西药治疗无效,动员其做手术,因惧怕手术而来京治疗。

近症:胃脘刺痛,饥饿时明显,背脊发热,午后手心发热,有时胃灼热,心悸,头晕,身冷畏寒,汗出恶风,口中和不思饮,大便微溏,舌苔白,舌尖红,脉细弦。X线钡剂造影检查: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溃疡面积0.4cm×0.4cm。

恶风,身冷畏寒,汗出,太阳中风。

脉细弦,太阴里寒。

胃脘刺痛,心悸,里饮挟瘀。

背脊发热,午后手心发热,有时胃灼热,头晕,口中和不思饮,大便微溏,舌苔白,舌尖红,太阳中风表不解,里饮上逆。

综合分析:太阳太阴合病,里寒甚而血不足于外,为小建中汤方证。处方:

桂枝10g,白芍18g,生姜10g,大枣4枚,炙甘草6g,饴糖(分冲)45g。

1965年12月3日二诊。

胃脘痛减,手足心热亦减,仍有时胃脘刺痛,背脊发热,大便日一行。

上方加炒五灵脂6g,延胡索粉(分冲)2g。

1965年12月9日三诊。

胃脘疼已不明显,惟食后心下堵满,四肢发凉,夜寐欠安。

将返东北原籍,改服茯苓饮(茯苓15g,党参10g,枳壳10g,苍术10g,生姜10g,陈皮30g,半夏12g),带方回家调理。

2.张某,男,42岁,1966年6月10日初诊。

胃脘隐痛反复发作已5年,经检查诊为“胃黏膜脱垂”。近来常于饥饿时胃脘疼,恶寒怕冷,口中和不思饮,无恶心吞酸,大便微溏、日行二次,下肢酸软。

先与附子理中汤治之不效,后细问症,有汗出恶风,脉缓。

脉缓,恶风,汗出,太阳中风。胃脘疼,里虚寒。口中和不思饮,无恶心吞酸,大便微溏,日行二次,下肢酸软,里虚寒。

综合分析:知为太阳中风表不解合并里虚寒证,为小建中汤方证。处方:

桂枝10g,白芍18g,生姜10g,大枣4枚,炙甘草6g,饴糖(分冲)45g。

结果:上药服6剂,胃脘痛已,但饥饿时仍感胃脘不适,大便溏好转仍日二行。仍服上方。7月1日复诊,除大便微溏外,无其他不适。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方

宋某,女,35岁。

2个月来,每日下午发热身疼、头痛、臂及背拘急酸痛,发热后汗出恶风明显,纳差,乏力,舌苔白润,脉沉迟。

恶风,发热,汗出,头痛,身疼,臂及背拘急酸痛,太阳中风证。

脉沉迟,纳差,乏力,胃气沉衰。

综合分析:此属胃气沉衰,精气不振,营卫不固,以致外邪久客不去,呈太阳太阴合病,为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汤方证。处方:

桂枝10g,白芍12g,生姜12g,炙甘草6g,大枣4枚,党参10g。

结果:服1剂后,发热向后延时,且时间缩短,3剂后热除,诸症悉愈。

桂枝人参汤方

姜某,女,31岁,1963年4月9日初诊。

2年来常发腹痛、腹泻,昨晚受凉后,又出现腹痛、腹胀,大便溏泻3次,并感身疼恶寒,口中和不思饮,舌苔薄白,脉沉细。

舌苔薄白,恶寒,身疼,太阳表证。

脉沉细,腹泻,腹痛、口中和,不思饮,太阴病。

综合分析:此为太阳太阴合病,属桂枝人参汤方证。处方:

桂枝10g,党参10g,干姜6g,炙甘草6g,苍术12g。

结果:服1剂,身疼痛减,服3剂,身疼痛已,腹泻已,仍纳差。与茯苓饮消息之。

当归四逆汤方

郝某,女性,30岁,1965年12月6日初诊。

四肢关节疼10余年,遇冷即发,近三四年来发作较频,常有头晕、四肢逆冷,天气刚冷手足即出现冻疮,口中和不思饮,舌苔白润,舌质暗红,脉沉细。

脉沉细,四肢关节疼冷,口中和不思饮,舌苔白润,太阳太阴合病。

舌质暗红,里寒血虚。

综合分析:此属外寒内饮、血虚寒凝,为当归四逆汤方证。处方:

当归10g,桂枝10g,白芍10g,细辛10g,炙甘草6g,通草6g,大枣5枚。

结果:上药服3剂,四肢觉温,继服20余剂四肢冷及关节痛消除。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方

李某,女性,36岁,1966年5月6日初诊。

产后患左偏头痛3年,时心下痛,左侧肢体酸胀,口干不思饮,有时恶心吐清水,舌苔白润,脉弦细。

脉弦细,外寒内饮。

左侧肢体酸胀,表不解饮停,血不营肌。

口干不思饮,里寒。舌苔白润,里寒。

头痛,心下痛,外寒里饮吴茱萸证。

有时恶心吐清水,里饮上逆,生姜证。

综合分析:证属外邪内饮,血虚里寒,治以温中化饮、养血和荣固卫,与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处方:

当归10g,桂枝10g,芍药10g,生姜15g,炙甘草6g,细辛10g,通草6g,大枣6枚,吴茱萸10g。

结果:上药服4剂,头痛明显减轻,心下痛未作,左侧肢体酸胀亦减。上方增吴茱萸为12g继服7剂,已自感无不适。

炙甘草汤方

张某,女性,32岁,1965年3月12日初诊。

心悸气短5年多,在哈尔滨市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住院治疗5个月,关节疼痛缓解,但仍心慌惊悸,多梦,稍劳即喘,二便如常,两颧红,舌苔白,舌有瘀点,脉沉细结代。

多梦,稍劳即喘,二便如常,两颧红,舌苔白、舌有瘀点,表里俱虚、津血虚而挟瘀。

脉沉细结代,心慌惊悸,津血虚。

综合分析:证属表里俱虚,久致津血虚,血不养心,治以调和营卫,补津生血,养心安神,与炙甘草汤加生龙骨、生牡蛎。处方:

生地黄30g,麦冬12g,火麻仁10g,炙甘草10g,党参10g,桂枝6g,生姜10g,大枣8枚,生龙骨(同煎)15g,生牡蛎(同煎)15g,阿胶(烊化)10g。

结果:上药服用2个月,心慌心悸好转,走五六里地不感气喘,来信告之已参加工作。

苓桂术甘汤方

刘某,女,19岁,1977年10月3日初诊。

2个月来耳鸣耳聋,鸣甚则头眩,舌苔白,脉沉细。

脉沉细,舌苔白,里饮。

耳鸣耳聋,鸣甚则头眩,太阳中风表不解,津虚水气上逆。

综合分析:此属表不解水饮上犯,为苓桂术甘汤方证。处方:

桂枝10g,茯苓18g,苍术10g,炙甘草6g。

结果:上药连服8剂,耳聋好转,头已不晕,耳鸣大有好转。原方增桂枝为12g,茯苓为24g,又服6剂痊愈。

苓桂枣甘汤方

张某,女,65岁,1965年12月13日初诊。

多年失眠,久治无效。近症:头晕,心悸,脐左跳动,有时感气往上冲,冲则心烦、汗出,口干不思饮,舌苔白,脉缓。

脉缓,舌苔白,汗出,太阳中风表证。

心悸,气上冲,冲则心烦,表不解、水气上逆。

头晕,口干不思饮,水饮上犯。

综合分析:此属外邪内饮,上扰心神,为苓桂枣甘汤加枣仁远志方证。处方:

茯苓24g,桂枝12g,大枣5枚,炙甘草6g,酸枣仁15g,远志6g。

结果:上药服3剂,睡眠稍安,头晕、心烦、气上冲感亦减。前方加生龙骨(同煎)15g,生牡蛎(同煎)15g,继服6剂,除睡眠多梦外无其他不适。

五苓散方

(胡老讲述医案)

曾治一小儿患癫,吐涎沫,每脐下跳动则犯病。

服五苓散(汤)6剂而愈。

李某,男,47岁,1975年7月27日初诊。

患者自感上腹有肿物已2月余,因无不适,未曾检查治疗。近1个月来因感左上腹痛而来门诊治疗。经内外科检查,怀疑是肿瘤而收住院治疗。查体:上腹左右均可触及拳头大实性肿物,表面不光滑,轻度压痛,部位深在与体位无关。尿常规:蛋白(+),红细胞15~20/HP,白细胞3~5/HP。血沉61mm/h。尿酚红排泄试验:一杯3%、二杯5%、三杯5%、四杯7%。静脉肾盂造影:左肾扩大,右肾未显影。临床诊断:双肾肿瘤?肾结核?因尚等待手术,要求服中药一试。

会诊症见:左腹胀痛,头晕,心悸,汗出,恶风,口渴思饮,饮后渴仍不止,心下有水响,尿频涩痛,舌苔白,脉浮数,心率100/min。

脉浮数,舌苔白,恶风,汗出,太阳中风。

尿频涩痛,湿热下注。

口渴思饮,饮后渴仍不止,里热。

左腹胀痛,头晕,心悸,心下有水响,水湿内停上犯。

综合分析:此属外寒内饮,饮郁化热,为五苓散合猪苓汤加大黄苡仁方证。处方:

猪苓10g,泽泻15g,苍术10g,茯苓12g,桂枝10g,滑石30g,阿胶(烊化)10g,生大黄3g,生薏苡仁30g。

结果:上药服2剂后,小便增多,意想不到尿中排出绿豆大结石,3剂服完后,连续四五天排出细砂样结石,腹部肿物消逝于无形,其他症状也全消失。追访5年未再复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