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某,女,45岁,2007年2月20日初诊。
患者1周前受凉后出现发热、恶寒、全身关节疼痛,就诊于某医院急诊科,服用中西药后仍觉不适,遂请冯老诊治。
现症见:汗出恶风,四肢关节疼痛,口干,咽干,恶心,食纳差,二便调,无口渴欲饮,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弦细。
恶风,汗出,四肢关节疼痛,为营卫不和之太阳表虚证。
口干、咽干、恶心、食纳差,为邪陷少阳。
综合分析:辨证属太阳少阳合病。予柴胡桂枝汤:
柴胡12g,黄芩10g,党参10g,清半夏12g,炙甘草6g,生姜5片,大枣4枚,桂枝10g,白芍10g。1剂,水煎服。
二诊:患者服完一剂后,汗出恶风、关节疼痛、恶心症状消失,四肢出现厥冷,大便偏干,同时伴有口干、咽干,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弦细。
汗出恶风、关节疼痛消失,太阳表虚证消失。恶心症状消失,口干、咽干,少阳证部分消失。
四肢厥冷,大便干,下寒。
口干、咽干,上热。
综合分析:下寒上热之半表半里阴证(即厥阴病)。予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12g,黄芩10g,生龙骨(同煎)15g,生牡蛎(同煎)15g,天花粉12g,干姜6g,桂枝10g,白术18g,炙甘草6g。1剂,水煎服。
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清上温下。
重用辛温之干姜、桂枝以理微结。
因患者大便干,有津液损伤,故用白术温阳生津。
结果:上方服用1剂后,四肢厥逆、大便干、口干等症状消失,一切正常,病告痊愈。
按:此病例是由于经上方治疗后,津液丧失,由半表半里的阳证(少阳病)陷入半表半里的阴证(厥阴病)。《伤寒论》第148条中言:“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此处的“阳微结”即是指津液丧失后,里实之轻证,与里实重证之大陷胸汤证相对而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