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伤寒论》凸显半表半里理念

《伤寒论》凸显半表半里理念

时间:2023-03-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半表半里出现于《伤寒论》不是偶然,是临床许多血的教训、几代人临床实践的科学总结。也就说明,《汤液经法》用八纲辨证,《伤寒论》用六经辨证,从八纲辨证发展至六经辨证,其关键是增入了半表半里理念,因此,半表半里是经方特有的病位理念,是六经辨证论治体系的重要科学内涵。这便使张仲景在东汉时期,在经方医学八纲辨证中加入了半表半里理念,从而形成了完善的六经辨证论治理论体系。

半表半里出现于《伤寒论》不是偶然,是临床许多血的教训、几代人临床实践的科学总结。成无己有幸见证半表半里的出现,在其《注解伤寒论》中24次引用这一概念,惜受王叔和影响以《内经》释《伤寒论》,把半表半里认作脏腑经络,因此,不能认识半表半里实质,更不能认识六经实质。仔细读《伤寒论》全文可知,397(398)条都是临床经验总结,多是论述表证用汗法及方证,里证用吐、下的正确治法及方证和不正确治法产生的症状及救治法、方证。值得注意的是,《伤寒论》凸显了半表半里的论述和治疗,如第263条:“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论述了半表半里阳证少阳证判定提纲;第326条:“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论述了半表半里阴证厥阴病判定提纲;第264条:“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及第265条:“少阳不可发汗”,论述了少阳证治禁用汗、吐、下,言外之意只有用和法;胡老师:“半表半里邪无出路,只有借道,或从表出,或从里出”;刘渡舟老师:“小柴胡汤无麻桂而能汗,无硝黄而能下。”以上论点均来自临床体验,真乃异曲同归,皆确证半表半里的存在。第97条:“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藏府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是讲半表半里阳证的小柴胡汤方证形成的机制及证治。第148条:“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鞕、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这是经方发展史上首先总结、指明出病有在表者、在里者,还有在半表半里者,更值得注意的是,这里阐明了半表半里阴证的特点,并与太阴病里证、少阴表证作鉴别。更值得注意的是,杨绍伊把这一条列为仲景论广,是《汤液经法》中所无,这就证明了《伤寒论》与《汤液经法》最主要不同:《伤寒论》增加了半表半里理念,并标明了在此病位上尚有阳证(少阳)、阴证(厥阴)两类证。也就说明,《汤液经法》用八纲辨证,《伤寒论》用六经辨证,从八纲辨证发展至六经辨证,其关键是增入了半表半里理念,因此,半表半里是经方特有的病位理念,是六经辨证论治体系的重要科学内涵。

由上可知,半表半里是经方医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独有病位理念。应当注意的是,这个病位理念与六经理念一样,是人患病后出现的症状反应理念,它出现在东汉,是形成六经辨证的关键。即经方医学原始即以八纲辨证,但病位只有浅、深(表、里)理念,治法亦只限汗、吐、下,在长期临床实践过程中,医者们由经验教训认识到:人患病后,不但有在表者、在里者,还有在半表半里者,其治疗不仅用汗、吐、下法,还要用和法。这便使张仲景在东汉时期,在经方医学八纲辨证中加入了半表半里理念,从而形成了完善的六经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六经来自八纲,半表半里亦来自八纲,半表半里病位的出现形成了六经。

(原载中国中医药报,2007-12-2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