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冠状动脉痉挛性心绞痛首选用药

冠状动脉痉挛性心绞痛首选用药

时间:2023-04-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CAG显示三支血管狭窄均不严重,右冠状动脉中段置入支架,但右冠状动脉近段仍有狭窄,心绞痛发作可能与冠状动脉痉挛有关。患者主要病变在右冠状动脉,右冠状动脉易痉挛,ECG也提示下壁缺血,因此,该患者应当考虑为右冠状动脉痉挛引起心绞痛。针对冠状动脉痉挛,该患者首先考虑使用钙拮抗药和硝酸酯类药物治疗心绞痛,若无效也可以尝试β-受体阻滞药。①患者有高血压、糖尿病、脑梗死、CAG显示三支病变,是极高危的冠心病患者。

一、病历摘要

患者男性,52岁,发作性胸痛2个月,加重1d,以“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收入院。患者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痛、胸闷,伴气短不能平卧,每次持续5~15min,休息后胸痛有时缓解,有时需舌下含服速效救心丸方能缓解,疼痛不向他处放射,无头晕及黑矇。1d前无明显诱因再次出现心前区及胸骨后隐痛,范围约手掌大小,并向右肩及右上肢放射,持续5~10min,舌下含服速效救心丸缓解。共发作4次。24h心电监测(Holter)检查显示ST-T改变,15:24~35及15:44~512次出现Ⅱ、Ⅲ、aVF、V5-V6ST段呈上斜性弓背型抬高0.2~0.8mV,T波直立双向,16:00后上述导联T波由直立变为倒置,16:25后转为低平。

既往史:原发性高血压7个月,坚持氨氯地平5mg睡前服,北京降压0号1片,1/d,血压控制良好。发现腔隙性脑梗死9个月,长期口服拜阿司匹林治疗。否认糖尿病、慢性肾炎等病史,无手术、外伤、输血史,无药物过敏,预防接种不详,其余系统回顾无明显异常。

入院查体:体温36.0℃,脉搏92/min,呼吸20/min,血压135/75mmHg,一般状况可,颈静脉无充盈,双肺呼吸音清,两肺未闻及啰音;心界不大,心率92/min,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双下肢无水肿。

辅助检查

血常规

ECG

2007-04-12:窦性心律,V2-V4导联T波高尖,V5-V9导联T波低平。

2007-04-13:窦性心律,Ⅲ、aVF导联T波倒置。

2007-04-16:窦性心律,Ⅲ导联T波倒置。

AMI3项(2007-04-12):CK-MB<1.0ng/ml,MYO58.7ng/ml,TnI<0.05ng/ml。

BNP(2007-04-12):22.3pg/ml。

生化(2007-04-13):清蛋白39.3g/L,总蛋白63.7g/L,HDL-C1.23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2.1mmol/L,SCr60μmol/L,尿酸410μmol/L。

急诊8项(2007-04-13):尿素4.7mmol/L,Na140.6mmol/L,K3.74mmol/L,血糖8.59mmol/L,SCr77μmol/l,血钙(Ca2+)2.09mmol/L,Cl-107mmol/L,二氧化碳22mmol/L。

超声心动(2007-04-17):左心房前后径3.74cm,左心室舒末内径4.20cm,左心室缩末内径2.72cm,左心室射血分数64%。结果:左心室下壁基底段运动幅度轻度减低,左心房轻大。

X线胸片(2007-04-17):双肺纹理清晰,未见明显浸润及实变影,心胸比例大于0.5。

CAG:冠状动脉供血呈右优势型,左、右冠状动脉走行区未见明显钙化,左主干无狭窄,前降支近段50%×20mm狭窄,前向血流TIMI3级;回旋支无狭窄,钝缘支中段40%×15mm狭窄,前向血流TIMI3级;右冠状动脉近段40%~50%×20mm狭窄,中段70%~85%× 15mm狭窄,前向血流TIMI3级。右冠状动脉中段置入支架1枚。

入院诊断: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变异型),窦性心律,心界不大,心功能1级(NYHA分级);②原发性高血压(药物控制正常,极高危);③陈旧性脑梗死;④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入院后治疗:使用静脉硝酸酯类和地尔硫,口服阿司匹林100mg,1/d、福辛普利10mg 1/d、美托洛尔12.5mg2/d、阿托法他汀10mg睡前服;法安明5000U等治疗。置入支架后仍有胸痛发作。

病例特点:中年男性,反复发作无诱因胸痛,Holter监测发现ST-T动态变化,ECG显示下壁导联ST-T变化,CAG显示三支病变,右冠状动脉中段70%~85%×15mm狭窄,其余狭窄均小于50%。

二、病例分析

郭丹杰教授:患者近2个月反复发作胸痛、胸闷,胸痛的部位、性质和时间均符合心绞痛特点,同时ECG发现动态变化,这些均支持胸痛发作为心绞痛。但是CAG显示三支血管狭窄均不严重,右冠状动脉中段置入支架,但右冠状动脉近段仍有狭窄,心绞痛发作可能与冠状动脉痉挛有关。

孙艺红副教授:考虑到冠状动脉痉挛所致心绞痛使用β-受体阻滞药疗效不佳,患者很可能存在冠状动脉痉挛,因此已经停用β-受体阻滞药,改用地尔硫缓释胶囊加硝酸酯类药物治疗,但是心绞痛仍有发作。

陈红教授:尽管根据Holter检查所显示ST段变化诊断心肌缺血存在较高假阳性,但是只要符合3个“1”特点(以R波为主的导联,J点后80ms处,ST段水平或下斜型下移≥0.1mV,持续时间≥1min,2阵发作ST段下移之间隔≥1min)仍然提示心肌缺血,该患者Holter监测中有这些变化,应当考虑为心绞痛发作。患者主要病变在右冠状动脉,右冠状动脉易痉挛,ECG也提示下壁缺血,因此,该患者应当考虑为右冠状动脉痉挛引起心绞痛。应当采用钙拮抗药对症治疗,并采用二级预防治疗。

赵红副教授:同意该病例首先考虑为冠状动脉痉挛所致心绞痛,但也不能排除一过性血栓所致。以往我们将ST段抬高的心绞痛诊断为冠状动脉痉挛所致的变异性心绞痛,但是现在发现一过性血栓所致心绞痛也可以表现为ST段抬高,不一定都是痉挛所致。

郭丹杰教授:Holter检查最主要功能是用于发现心律失常,而不是用于诊断心肌缺血,但若出现3个“1”表现就有意义,可以诊断为心肌缺血。

胡大一教授:同意该患者存在冠状动脉痉挛,但是需要注意,这类患者往往不是单纯存在正常血管上的痉挛,一般是在具有冠状动脉病变基础上发生痉挛,用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IVUS)能发现潜在的脂质斑块病变,可指导治疗。因此应当采用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进行二级预防,钙拮抗药缓解心绞痛剂量要大,可以使用大剂量地尔硫,再加用二氢吡啶类。

谢基严教授:钙拮抗药是缓解该患者心绞痛的主要药物,但长期大剂量使用应当注意监测血压和心率。

吴彦教授:缓解心绞痛的药物分3类:β-受体阻滞药、硝酸酯类和钙拮抗药。β-受体阻滞药可以同时降低病死率,作为二级预防用药应当长期使用。钙拮抗药缓解症状有效,但没有降低病死率的证据。因此,症状缓解后可减量。针对冠状动脉痉挛,该患者首先考虑使用钙拮抗药和硝酸酯类药物治疗心绞痛,若无效也可以尝试β-受体阻滞药。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吴 彦)

三、专家点评

该患者有两个主要问题:首先,胸痛发作是否为心绞痛,特别是冠状动脉支架术后仍然有胸痛发作;其次,冠状动脉痉挛性心绞痛采用钙拮抗药治疗后疗效不佳,如何处理。①患者有高血压、糖尿病、脑梗死、CAG显示三支病变,是极高危的冠心病患者。应当积极采用二级预防治疗,包括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β-受体阻滞药(在此作为二级预防用药而非对症治疗药物);②心绞痛患者中有15%没有明显冠状动脉狭窄,这些患者的心绞痛可能与冠状动脉痉挛、冠状循环的小动脉病变、HGB和氧的离解异常、交感神经过度活动、儿茶酚胺分泌过多或心肌代谢异常等因素有关。该患者虽然已经没有冠状动脉显著狭窄,但胸痛特点和ECG变化均支持心绞痛发作,可能是在脂质斑块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痉挛;③由于存在多种病理生理变化,不应单纯使用钙拮抗药治疗。应当强调多种二级预防用药联合治疗,针对心绞痛症状可加大钙拮抗药剂量、联合使用硝酸酯或β-受体阻滞药治疗。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徐成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