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原发性肾素增多症-肾胚细胞瘤合并严重高血压

原发性肾素增多症-肾胚细胞瘤合并严重高血压

时间:2023-04-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患者女性,18岁,发现高血压近1年。术后9个月随访,血压正常,情况良好。肾素分泌性肾瘤并发高血压的确切患病率因报告例数太少,须待以后积累统计,但相信不太罕见。患者年轻,高血压严重,而自觉症状轻微,尿常规及肾功能无异常,故不符合恶性高血压。上述疾病既经否定,诊查重点便转向寻查患者PRA持续升高的原因。肾素增多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

一、病历摘要

患者女性,18岁,发现高血压近1年。1980年2月患者在当地医院体检时发现血压升高达180~190/130~140mmHg,无头痛、头晕、恶心等不适,服用多种降压药物无效,于1981年3月收住本院。

既往史:无特殊。

入院查体:发育正常,测血压左上肢200/160mmHg,右上肢190/150mmHg,左下肢220/160mmHg,右下肢230/180mmHg;双肺呼吸音清晰,心界不大,心率90/min,律齐,心尖部可闻及1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胸,背、腹部未闻及血管杂音;双下肢无水肿,四肢动脉搏动良好。

辅助检查:①化验多次血、尿、便常规检查正常;血清电解质除1次血清K为3.2mmol/L外,余均正常;24h尿电解质排出量正常;各项肝、肾功能化验正常;尿儿茶酚胺阴性,尿香草扁桃酸(VMA)17.2mg/24h;24h尿17-羟、17-酮分别为6.97mg、13.60mg;其他检查如X线胸片、ECG、分肾功能、静脉肾盂造影均正常;酚妥拉明试验阴性;腹膜后充气造影示左肾外侧中部稍突出;放射性核素肾图见双侧血流段略延长,放射性核素肾扫描显示左肾中部外侧有3cm×2.5cm的放射稀疏区;B型超声横切时,于左肾外侧可见约0.6cm2的液性暗区;肾动脉造影见双肾血管树显影清晰,分布正常;肾上腺及肾脏CT扫描显示左肾髓质内有一圆形密度减低区,范围约28.6mm×34.8mm,其内尚可见到2个小的浅淡区;分肾静脉血、血浆肾素活性(PRA)及历次肘静脉血PRA,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血和尿醛固酮检测值见表25-1。

表25-1 患者手术前后PRA、AngⅡ及醛固酮观测值

表内数值为肘静脉采血的观测值。术前分肾静脉血PRA(肾素)观测结果,左肾静脉为28.4ng/(ml·h),右肾静脉为3.5ng/(ml·h),肾静脉水平以下下腔静脉为23.1ng/(ml·h),肾静脉水平以上下腔静脉为32.5ng/(ml·h),血浆醛固酮测定结果为216.0pg/ml

治疗:在复合全身麻醉下手术。术中见左肾中部外侧有一圆形隆起,直径约4cm。在游离,切除左肾过程中,血压为200/160mmHg,切下左肾即刻为160/140mmHg,半小时后血压150/120mmHg,5h后140/110mmHg,14h后118/70mmHg,此后维持在100~120/64~80mmHg。术后第18、28h先后复测PRA、AngⅡ,尿及血醛固酮,均降至正常水平(表25-1)。术后9个月随访,血压正常,情况良好。

病理检查:左肾纵剖面见外侧肾髓质中有一3cm×2.5cm×2.5cm的圆形肿物,包膜完整,肿物呈小囊性,囊腔无内容物。镜检见幼稚瘤细胞弥漫一片,瘤细胞体小,呈圆形或卵圆形,核深染,细胞质少或不清楚,瘤组织中可见肾小球样结构及平滑肌组织。病理诊断:肾胚细胞瘤。电镜检查见瘤细胞核卵圆,核常染色质丰富。胞质内有均一的结晶样颗粒及大小形态各异的分泌性颗粒,内质网扩张,细胞间的电子密度较高。

诊断:肾胚细胞瘤合并严重高血压。

二、病例分析

肾素分泌性肾瘤并发高血压的确切患病率因报告例数太少,须待以后积累统计,但相信不太罕见。由于本症可以外科根治,故对其全面认识,及时确诊,在临床上有重要意义。

据我们收集到的文献记载16例,其球旁细胞瘤13例,肾胚细胞瘤2例,肾透明细胞癌1例,连同本文患者共17例。分析此17例的临床资料,性别无大差别,男10例、女7例;年龄以儿童、青少年、壮年多见,20岁以下9例,仅1例38岁,最小的1例23个月;高血压多属严重(160~200/120~160mmHg)而顽固,除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药可使之降低外,对一般降压药反应甚差;症状和眼底改变远比其高血压的程度为轻;实验室检查以低钾血症、高醛固酮血症和高肾素血症为特征,有时血清K可以正常,故低钾血症并非本症的必要诊断条件;尿与各项肾功能化验多正常。

17例病例中,行静脉肾盂造影者8例,仅2例不正常;行腹主动脉肾动脉造影者9例,3例可疑,1例不正常;行选择性肾动脉造影者8例,6例显示放射性半透阴影,对诊断有很大提示意义;断层摄影2例,1例阳性,值得重视;超声波肾区探测者仅本文1例,报告有较小的液性暗区,部位和大小与实际有差异,可能与声束穿行方向有关;放射性核素肾图往往正常或轻度改变,其意义尚难予评定;肾扫描和CT,仅本文l例做过这两项检查,均于左肾相同部位显出放射稀疏区。CT不仅可检出肿瘤轮廓,且对瘤组织内的囊性结构亦显示无遗,最为敏感;放射性核素扫描在较大医院多具备条件,似可作为筛选肾内肿瘤的一项有效的检查方法。17例中行分侧肾静脉采血测PRA者7例,全部阳性;病侧/健侧PRA比值最低者为1.3,最高8.1。

鉴别诊断:本文1例多次尿分析、有关肾功能化验、静脉肾盂造影均正常,首先可以排除肾实质疾病或尿路梗阻引起的高血压。患者年轻,高血压严重,而自觉症状轻微,尿常规及肾功能无异常,故不符合恶性高血压。患者年轻,高血压顽固,血及尿醛固酮高,一次血清K低,极易给人以原发性醛固酮症(原醛)的印象;但有关肾上腺的X线检查阴性,特别是PRA始终升高,这是可据以排除原醛的一个重要特点。文献记载,术前误诊为原醛的6例,都因未认识这一特点,以致在手术中未发现肾上腺肿瘤而按肾上腺皮质增生处理,被错误地全切除和(或)另侧次全切除肾上腺皮质者达4例。本文l例儿茶酚胺、VMA、酚妥拉明试验和腹膜后充气造影均为阴性,临床上无何症状,故不难除外嗜铬细胞瘤;同时本例无异常体征,尿17-羟、17-酮及肾上腺的放射线检查均正常,所以较易排除肾上腺皮质疾病合并的高血压。

上述疾病既经否定,诊查重点便转向寻查患者PRA持续升高的原因。肾素增多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伴有高血压的继发性肾素增多最常见于腹主动脉或肾动脉狭窄,其次见于尿路梗阻或孤立性肾囊肿;本例无动脉狭窄体征,尿分析、分肾功能、肾盂及肾动脉造影都未发现这些疾病的迹象,故可以逐一除外。本例分侧肾静脉血PRA测定的左侧/右侧值为8.1,左肾肾素水平高,肾扫描和肾CT均于左肾相同部位摄得放射性半透区阴影,表明为占位性病变,从而术前得出左肾肾素分泌瘤的诊断。

本例术前饮食限钠与自由进钠两个不同期间的肘静脉血PRA和AngⅡ值几乎没有改变(表25-1),据文献报道这是原发性肾素增多症的一个特点,有别于继发性肾素增多症。因为后者的肾素增多是从正常的球旁细胞释放,受流经远端肾小管致密斑原尿中钠离子浓度的反馈机制的影响;而肾素分泌瘤瘤组织的病理部位不在正常的生理部位,故对血液循环中钠离子浓度不产生反应。本例术前的PRA及AngⅡ对立位加呋塞米的激发反应很差,系因体内增高的肾素和醛固酮抑制了球旁细胞释放肾素的功能。瘤组织切除后,体内肾素、醛固酮降至正常水平,健侧球旁细胞恢复了对激发的正常生理反应,故术后测出的PRA和AngⅡ于激发后都明显升高,但均未超过正常值限。我们认为,手术前、后测定PRA和AngⅡ值,并观察两者对限钠和立位加呋塞米的激发所出现的动态反应,对鉴别体内肾素增多是原发性或继发性具有意义,值得今后进一步研究,对此作出正确的估价。

(海军总医院 杨 晔 高连如 周必大)

三、专家点评

对年轻的顽固性重度高血压患者应警惕肾素分泌性肾瘤的可能。肾盂和肾动脉造影无明显阳性发现,亦不可轻易放弃对肾瘤的深入寻查,随着检查方法和技术的进步,将会提高对本病的诊断率。

(海军总医院 杨 晔 高连如 周必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