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合并结核感染酷似感染性心内膜炎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合并结核感染酷似感染性心内膜炎

时间:2023-04-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无心包摩擦音,肝下缘位于右肋下4cm,脾脏未触及,肝颈静脉反流征阳性。本例患者有基础瓣膜病,又有呼吸道感染的病史,不明原因的不规则中度发热,持续1个月,WBC、ESR均升高,临床应高度怀疑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因此,应当考虑到合并其他引起长期发热的疾病,如结核感染的可能。

一、病历摘要

患者男性,50岁,活动后心慌30年,加重伴胸闷、气短半年,发热15d,于2005-07-22入院。患者30年前,出现活动后心慌症状,发现心脏杂音,考虑为“风心病”,未服药治疗。23年前,因活动后心慌加重,偶有咯血,就诊于我院,超声心动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关闭不全。于1982-05-07在我院行二尖瓣直视成形术,术后症状完全缓解。7年前,出现心房颤动,未服药治疗。半年前,患者自觉乏力明显,稍活动即感胸闷、气短伴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尿少(每日尿量不足400ml),双下肢水肿,间断口服地高辛及利尿药。15d前患者又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38.5℃,咳嗽、咳黄白痰,不能平卧。就诊当地医院,X线胸片示肺部感染合并胸腔积液,给予抗感染并抽胸腔积液3次,体温渐正常,仍不能平卧。遂来我院急诊,经扩血管、利尿、抗感染等药物治疗后,症状有改善。但7月21日受凉,体温37.2℃,收入院治疗。患者自发病以来,精神、饮食尚可,大便正常,小便量少。

既往史:否认肝炎,结核病史。无药物及食物过敏史。

图46-1 胸部X片

入院查体:体温37.2℃,血压130/60mmHg(1mmHg=0.133kPa),心率80/min,呼吸22/ min;30°高枕卧位,面色红润。颈静脉无怒张。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律绝对不齐,心界向左下扩大。心尖部可闻及3/6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向左腋下传导,并可闻及局限性舒张期隆隆样杂音;剑突下可闻及3/6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向心尖部传导。无心包摩擦音,肝下缘位于右肋下4cm,脾脏未触及,肝颈静脉反流征阳性。双下肢无水肿。入院时床旁胸部X线示(图46-1)双肺淤血,未见实变,主动脉结不宽,肺动脉段凸,左心房、右心室增大,右侧少量胸腔积液;超声心动图示[图46-2的(1)~(5)]左心房(LA)85mm;①左心室舒张末期前后径(LVDED)64mm;②射血分数(EF)71%;二尖瓣中度狭窄并中量反流;③三尖瓣中量反流;④血常规示WBC10.72× 109/L,GR0.763,RBC5.31×1012/L,HGB153g/L;⑤ESR47mm/1h,ASO(抗链球菌溶血素“O”)162U/ml,CRP7.38mg/L,RF32.6U/ml。

图46-2 超声心动图

入院诊断: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二尖瓣狭窄并关闭不全,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三尖瓣关闭不全,心脏扩大,心律失常-心房颤动,心功能IV级,肺部感染。

入院治疗:入院后给予硝普钠6.25μg/min、多巴胺100μg/min静脉泵入,共22d,并口服地高辛0.25mg1/d、呋塞米60mg1/d、布美他尼1mg1/d、缓释钾1.0,3/d,门冬氨酸钾镁(潘南金)2片,3/d、5-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瑞德明)40mg,1/d、厄贝沙坦(安搏维)75mg,1/d;入院后先使用氨苄西林-舒巴坦(优立新)1.5g静脉点滴,3/d,4d,体温升至38.3℃;7月25日停氨苄西林-舒巴坦,改用头孢他啶(复达欣)2.0g,静脉点滴3/d,体温一度高达39.1℃;7月26日停头孢他啶,改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泰能)0.5g,静脉点滴3/d,7d,体温仍在38℃以上;2005-07-29加用氟康唑(大扶康)0.5g静脉点滴3/d+甲硝唑250ml静脉点滴,1/d,5d,体温波动在37.5~38.5℃,此期间多次查血培养,结果均为阴性;2005-07-26痰培养结果为少量G-杆菌。复查超声心动图,未发现赘生物。2005-08-01停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改用头孢呋辛(西力欣)1.5g静脉点滴,3/d;2005-08-02停头孢呋辛、氟康唑及甲硝唑,改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特治星)4.5g静脉点滴,2/d,8d,仍发热。复查痰培养结果为肺炎克雷伯杆菌+屎肠球菌。2005-08-04加用盐酸万古霉素(稳可信)0.5g静脉点滴,3/d,6d,在此期间,体温一直在37.4~38.2℃波动。2005-08-10改用硫酸阿米卡星(丁胺卡那霉素)0.4g静脉入壶,1/d,6d,2005-08-10夜间体温波动在37.1~37.7℃。2005-08-11再次超过38℃,2005-08-11加用丙种球蛋白5g静脉点滴1/d,5d,患者仍发热,遂于2005-08-15转综合医院感染科继续治疗。在患者住院长期发热期间,面色红润,精神和食欲均可,无明显的全身中毒症状。

患者转外院后,胸腔积液未找到结核杆菌,结核菌素试验阴性,复查X线胸片及胸部CT,均未发现结核。经专家联合会诊考虑长期发热且多种抗生素均无效,决定试验性抗结核治疗,于2005-09-15给予异烟肼0.3g1/d,利福喷汀(环戊哌嗪利福霉素)450mg(每周二、五),甲磺酸左氧氟沙星(利复星)0.2g2/d,乙胺丁醇0.75g1/d;2个月后,体温降至正常。2006-02-22在我院行二尖瓣置换术+三尖瓣成形术。术前、术中和术后一直使用上述抗结核治疗方案。术后曾间断发热1个月,考虑与细菌感染有关,给予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舒普深)2.0g2/d静脉点滴18d,万古霉素0.5g4/d,静脉点滴14d,抗感染治疗后,体温恢复正常,于2006-04-04康复出院。

出院后,患者坚持服用抗结核药物1年,随访至今,未再出现发热。

二、病例分析

本例患者有基础瓣膜病,又有呼吸道感染的病史,不明原因的不规则中度发热,持续1个月,WBC、ESR均升高,临床应高度怀疑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subacute bacteria endocarditis,SBE)。但给予多种广谱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体温不降,时而居高;而且,也无贫血、皮肤黏膜出血点、出汗等全身中毒和消耗的典型SBE表现;超声心动图未发现赘生物;多次血培养结果均为阴性;诊断SBE的临床影像和实验室证据均不足。因此,应当考虑到合并其他引起长期发热的疾病,如结核感染的可能。然而,经过检查,也未找到结核菌感染的证据,最终经权威医院专家联合会诊,根据经验推测决定试验性抗结核治疗有效,才确定了诊断。可见,临床上两者的鉴别十分关键。

虽然SEB与结核都会引起发热,两者都有可能找不到诊断证据,如何鉴别?回顾本例临床特点,对结核感染的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通常SBE为细菌感染,毒力相对强,故临床全身中毒症状重,患者多表现为极度虚弱、面色苍白、出汗、食欲缺乏、消瘦,且多有进行性贫血,脾大,皮肤黏膜出血点。而结核杆菌感染,毒力相对较弱,特别是轻度的结核菌感染,结核菌素试验阴性,结核感染灶又不明确者,临床表现虽有长期发热,在病情恶化进展时,尤其合并肺部其他细菌感染时,可发生高热,甚至体温>38℃,但全身中毒症状轻微,无虚弱、面色苍白、出汗、贫血、皮肤黏膜出血点等SBE表现,相反,出现了精神状态不错、面色红润、食欲不减的表现。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吴 超 邱 洪 张慧敏)

三、专家点评

对于风心瓣膜病患者,因长期发热疑为SBE时,若经过一段时间抗生素治疗无效时,特别是全身中毒症状轻微,如精神、面色均正常,食欲不减的表现时,要考虑到结核感染的可能。即使找不到结核感染灶,X线胸片也无明显结核表现,结核菌素试验是阴性时,也可以试行给予规范的抗结核治疗,如果用药后几周体温下降至正常,即治疗有效时,则结核感染的临床诊断可确定。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杨跃进 张 健 谭慧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