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三尖瓣感染性心内膜炎

三尖瓣感染性心内膜炎

时间:2023-04-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于2004-12-21以感染性心内膜炎收入我院。患者21年前感冒后查体发现心脏杂音,被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未予治疗。身高162cm,体重39kg,发育正常,营养欠佳。患者入院诊断明确为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感染性心内膜炎,二尖瓣反流,心脏扩大,心功能Ⅲ级。换瓣术后赘生物行细菌培养为阴性。二尖瓣位生物瓣功能正常,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室水平分流消失。二尖瓣的病理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

一、病历摘要二、病例分析

患者女性,22岁,因心脏杂音21年,活动后喘息3个月,间断发热1月余。于2004-12-21以感染性心内膜炎(subacute bacteria endocarditis,SBE)收入我院。

患者21年前感冒后查体发现心脏杂音,被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未予治疗。日常活动不受限,上学期间体育活动无妨,亦未进一步手术修补。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手掌及足底部红色出血斑及绿豆大小结节,无发热,出血斑及结节3~5d后自行消退,未引起注意。2004年9月发现贫血,2004年10月出现活动后(连续上3楼)喘息,无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2004年11月初感冒后出现咳嗽,咳白痰,发热,体温最高达38.6℃,校医给予红霉素及感冒药口服2~3d(药量不详),症状改善不明显,全身乏力,体重下降,转来我院进一步治疗。

入院查体:体温37.2℃,血压90/30mmHg,心率108/min,呼吸18/min。身高162cm,体重39kg,发育正常,营养欠佳。口唇无发绀,皮肤及黏膜无出血点、皮疹和结节,颈软,颈静脉无怒张,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界向左扩大。心律齐,胸骨左缘3~4肋间可闻及4级全收缩期杂音,伴震颤;心尖区可闻及3级收缩期杂音,P2亢进。腹软,肝、脾肋下未及,双下肢无水肿。

辅助检查:ECG示窦性心动过速;胸部X片示两肺淤血,未见渗出、实变,肺动脉段凸出,右下肺动脉干宽;心室增大;超声心动图示(图59-1A-F)左心房内径(LA)38mm,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60mm,射血分数(EF)78%[图59-1(1)A];室间隔膜部回声缺失,直径约4mm,室水平左向右分流(图59-1B-C),二尖瓣前叶有赘生物(图59-1D-E),二尖瓣大量反流(图59-1F);血常规示WBC10.0109/L,N0.71,HGB79g/L,PLT156×109/L,ESR30mm/h。2004-12-22及2004-12-24日血培养(需氧菌、厌氧菌)结果均为阴性。

图59-1 A-F二尖瓣前叶有赘生物

患者入院诊断明确为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感染性心内膜炎,二尖瓣反流,心脏扩大,心功能Ⅲ级。遂给予硫酸奈替米星(立确星)0.2g1/d静脉点滴,13d和盐酸万古霉素(稳可信)0.5g3/d,静脉点滴,20d积极抗感染,另给予强心、利尿、扩血管,改善心功能及输血纠正贫血等治疗。间断给予压积红细胞共800ml和新鲜血浆共600ml。2005-01-02,患者开始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38.6℃,无寒战,急查血常规示WBC9.02×109/L,GR0.756,HGB91g/L。考虑硫酸奈替米星与万古霉素合用的肾毒性,故停用硫酸奈替米星,改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舒普深)2.0g2/d静脉点滴3d;2005-01-05,患者体温最高达39.9℃,伴畏寒、寒战,停万古霉素,改为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泰能)0.5g3/d静脉点滴,7d。后体温逐渐下降,至2005-01-08恢复正常。2005-01-06行痰培养及血培养结果均为阴性。为防治赘生物脱落引发脑栓塞,遂于2005-01-010低温全麻体外循环下行室间隔修补术+二尖瓣生物瓣置换术。术中所见室间隔缺损孔的边缘右心室面有2个0.3~0.5cm大小的赘生物,三尖瓣发育正常,三尖瓣前、隔瓣叶交界处有2个0.1~0.2cm大小的赘生物。右心室流入道2~3cm范围心内膜增厚。二尖瓣前叶瓣缘中部A2处(二尖瓣后叶瓣缘有2个生理性的小切迹,将后叶近似三等分,从前至后分别叫P1、P2、P3区。前叶没有切迹,将与后叶分区相对应的从前外侧至后内侧,分别叫A1、A2、A3区。)两根主腱索断裂,另有两根主腱索有赘生物,稍加牵拉即断裂。A2处2.0cm范围瓣叶上有赘生物附着,所有赘生物均较疏松。换瓣术后赘生物行细菌培养为阴性。

患者术后发热38.2℃,给予头孢吡肟(马斯平)2.0g,2/d静脉点滴,3d,万古霉素0.52/d静脉点滴,5d,抗感染。术后第3天,出现皮疹、瘙痒,考虑头孢吡肟过敏;遂停用头孢吡肟,改替考拉宁(他格适)0.4g1/d静脉点滴,34d抗感染,皮疹、瘙痒消失,体温渐降至正常,恢复顺利。于2005-02-17康复出院,测血压110/60mmHg。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76/min,心律齐,心脏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双下肢无水肿,血常规示WBC 4.53×109/L,HGB87g/L,PLT239×109/L;超声心动图示LA36mm,LV43mm,EF60%。二尖瓣位生物瓣功能正常,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室水平分流消失。二尖瓣的病理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

患者出院后,完全康复,正常生活和工作。2006-05-16,超声心动图复查示LA25mm,LV 35mm,EF57%,RV11mm。生物瓣功能无异常,室水平分流消失。血常规示WBC7.41× 109/L,HGB131g/L,PLT273×109/L。

本例患者为微小型室间隔缺损,分流量少,临床无症状;也无血流动力学异常,未行室间隔修补术。但是,由于收缩期左、右室间压力阶差大,分流流速高,可损伤右心内膜表面使其胶原组织暴露,血小板及纤维蛋白在此沉积,形成无菌性赘生物。当菌血症时,细菌在该部位黏附、定居并繁殖,形成有菌赘生物,可产生SBE,故本例微小膜部VSD合并了右心室SBE的机制明确,因为根据Venturi管试验证实细菌从高压区流经狭窄区至低压区时,总沉积到下游低压区内压力最低处。同理,二尖瓣关闭不全时,血流从左心室反流至左心房时,赘生物往往形成在低压左心房侧。但本例VSD同时合并了二尖瓣SBE的机制迄今仍不清楚。

有报道认为,VSD合并右侧及二尖瓣SBE,考虑为二尖瓣反流和暂时性的右向左分流所致(VSD直径为15mm),但非微小VSD。而本例VSD微小,不存在右向左分流,则可能与收缩期左向右分流时,未扩大左心室,特别在偏小的左心室,流出道内产生高速血流,同时损伤了二尖瓣左心室面的腱索,并发SBE所致。而且这一点与术中所见二尖瓣中部两根腱索断裂,另两根腱索赘生物的结果相符。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吴 超 窦克非)

三、专家点评

微小VSD尽管无血流动力学异常,但由于有SBE的风险,应尽早给予手术或介入封堵治疗。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杨跃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