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历摘要
患者女性,59岁,半年前开始无诱因出现干咳,继而感到心悸、气促,伴右肩及颈部疼痛,曾先后2次拟诊“结核性心包炎和肺部感染”住院治疗,10d前因症状加重转外地进一步确诊,于2006-10-24转回第3次入院。
既往史:身体健康,无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无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史。
第1次入院查体:体温36.5℃,血压120/60mmHg,能平卧,颜面及下肢无水肿,颈静脉怒张,皮肤黏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双肺呼吸音清,心率78/min,律齐,心音低,未闻及杂音,心界向左下扩大。
辅助检查:PPD试验(结核菌素皮肤试验)强阳性;ECG示窦性心率,肢体导联低电压;ESR19mm/1h,ASO及血常规正常范围;胸部正侧位X线片示心影增大,符合心包积液影像;胸部CT报告心包大量积液,右肺中叶及左肺上叶舌段慢性炎症伴纵隔淋巴结肿大,左侧叶间积液及胸膜增厚。
入院后在控制感染的同时,给予抗结核治疗2周效果不明显,刺激性干咳不能缓解,右肩及颈部疼痛无改善。痰菌培养无致病菌生长,多次痰找抗酸杆菌阴性,心包积液检验为血性,李凡他试验阳性,未找到抗酸杆菌和瘤细胞,细菌培养阴性。在继续抗结核治疗的同时,间断行心包穿刺抽液,辅以清热利湿兼滋养肺阴的中药汤剂等对症治疗,症状逐渐减轻。1个月后复查X线胸片及心脏B超显示左侧少量胸腔积液,胸膜增厚,心包积液影像特征消失,出院继续抗结核药治疗。9d后又感心悸、胸闷加重,B超示中量心包积液,仍以结核性心包炎的诊断第2次收入院。入院后按照第1次住院治疗方案,继续抗结核治疗3周无效,患者出现进行性消瘦,体重减轻近10kg。复查胸部CT示大量心包积液,纵隔淋巴结肿大,融合成团,左侧胸腔积液,右肺中叶炎症,考虑病情复杂,转往外地医院。PET-CT检查示上纵隔胸骨后及中纵隔多处局灶性葡萄糖代谢增高灶,提示“恶性胸腺瘤纵隔多发转移,侵犯心包可能性大”;心包积液涂片及沉淀物包埋切片见成团排列的肿瘤细胞,结合临床及免疫细胞化学检查结果,临床上明确诊断为胸腺癌并纵隔、心包转移,胸腔积液,心包积液后又转回我院。入院后复查心脏彩超示中量心包积液,心包腔多个实性低回声团块,最大的约36mm×23mm。予以综合对症支持治疗的基础上,先后进行4个疗程COA方案的化疗。患者自觉咳嗽、心悸、胸闷、气促症状缓解。复查心脏彩超示心包积液量无明显改变、心包腔最大的实性低回声团块有所缩小。
二、病例分析
渗出性心包积液的病因学诊断甚为重要,直接关系到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及其临床效果。由于渗出性心包积液可由多种病因引起,在进行其病因学诊断时,临床医生则应结合患者具体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资料,全面考虑,综合分析,对所有相关病因进行筛查和鉴别。
1.急性结核性心包炎 是心包炎的常见病因,本例有咳嗽、心悸、气促的临床表现,PPD试验强阳性,心包渗出液量大,心包穿刺液呈血性,均符合急性结核性心包炎的表现,开始2次住院都误诊为急性结核性心包炎。但结核性心包炎一般起病较慢,患者多有不规则的长期发热,常有心包外结核的存在,最常见的是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与淋巴结结核,经积极、正规抗结核治疗有效,其心包炎很易形成缩窄和心包钙化,心包渗出液培养可找到抗酸杆菌,本例则与此不符。
2.化脓性心包炎 该病常继发于化脓性皮肤感染、败血症、肺炎、骨髓炎等病程中,有原发感染灶,临床表现高热、胸痛,有心包摩擦音,但无心脏杂音,抗“O”滴度正常或轻度升高,WBC计数升高,心包积液为脓血性或脓性,ADA<30U/L,心包液培养常能找到化脓性细菌,本例无原发感染灶,无高热、胸痛等中毒症状,无心包摩擦音,可排除此诊断。
3.风湿性心包炎 此病起病前1~2周常有上呼吸道感染,多为不规则轻中度发热,常有胸痛、心包摩擦音、有显著的心脏杂音,抗“O”滴度升高明显,可达1∶500或以上,WBC计数多升高,心包积液一般为浆液性,淡黄色,量较少,可自行吸收,ADA<30U/L。ECG可出现房室传导阻滞、二联律等提示伴有心肌炎的征象,本例无发热、无心包摩擦音,心包积液量大,抗“O”滴度正常,ECG等均不支持。
4.急性非特异性心包炎 多见于年轻人,临床特点为发病急骤,发热(低热)可持续数天乃至3~6周,伴有剧烈的胸骨后或心前区疼痛,心包摩擦音,WBC计数多轻度或中度升高;少量或中等量的心包渗出液,心包积液为浆液性,呈草黄色、暗黄色、琥珀色,也有血色,突出表现为心前区痛,呈阵发性或持续性,刺痛、刀割样疼痛、绞痛或重压感,疼痛可向肩部、背部、手臂放射,此症状几乎见于所有病例,而本例表现均与此不符。
5.尿毒症性心包炎 是一种纤维素性渗出的无菌性炎症,常发生于慢性肾炎尿毒症过程中,患者常有心前区疼痛或压迫感,在心底部、心前区或局限于狭小的区域常可闻及心包摩擦音,本例无急、慢性肾脏疾病病史,可不予以考虑。
6.胆固醇性心包炎 此病少见,其特点是心包积液中有大量胆固醇结晶或胆固醇含量>70mg%,本例无此特点。
7.肿瘤性心包炎 心包肿瘤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多为继发性,继发性的发病率为原发性的16~40倍。原发灶通常为乳腺癌、肺癌与腹腔脏器的癌症以及身体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一般癌性心包积液量大,呈血性,难以吸收。如果病者年龄较大,且体内有原发癌,发病徐缓隐袭,心前区疼痛轻,或不明显,患者心包大量积液,呈血性,如果在心包积液中找到癌细胞,则可明确诊断。心包原发性肿瘤中以恶性间皮细胞瘤多见,恶性间皮细胞瘤心包积液产生的速度快且量大,约2/3为血性,1/3为非血性,生前找到间皮瘤细胞的不到25%,故也常被误诊。本例早期由于缺乏病理学及原发灶影像学的证据,再加医生对继发性癌性心包积液的认识不足,致使较长时间的误诊与漏诊,值得引起注意。
(海南边防总队医院 公立平 海口市人民医院 陈漠水)
三、专家点评
癌性心包积液虽是渗出性心包积液常见原因之一,但本例在临床上未能及早明确诊断。分析其曾被误诊的原因:①原发于胸腺的肿瘤早期原发灶不明显,超声、CT等一般检查未能及早所发现;②本例以心包转移灶浸润及心包引起大量心包积液成为临床主要表现,而心包积液虽表现为血性、渗出性,但几次检查均未找到癌细胞;③PPD强阳性,ESR增快,心包积液在抗结核治疗的过程中呈一度吸收等,循证于既往经验,过多考虑结核性心包炎,未能高度警惕肿瘤性心包炎。
据近年有关文献报道,按心包炎发病率高低的顺序,恶性肿瘤占首位,这与过去所报道的以结核性为最多,其次是风湿性、化脓性有所不同。因此,遇有心包炎患者应想到肿瘤的可能性,及时进行相应筛选检查,尽早明确诊,以免延误最佳治疗机会。其中,简单易行而又可靠的方法仍然是反复进行心包液的细胞学检查。PET-CT常可为发现原发肿瘤和转移灶提供重要线索,超声心动图有时也能为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关于结核性心包炎的诊断,PPD阳性只能作为参考,仅说明曾经感染过结核,而不能作为诊断结核病的依据。有人提出结核性心包炎的诊断应从严,必须具有以下条件之一才能诊断:①心包组织上病理检查有结核病变;②心包积液内有结核菌;③心包以外的组织病理检查有结核球变;其他体液内有结核菌。由于条件限制,以上检查是不容易做到的,但在临床实践中依据临床表现、心包积液的性质、有无心包外结核灶及系统性抗结核治疗的临床反应亦能做出诊断。
(海南边防总队医院 张泽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