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呼吸进入肺泡的氧通过肺泡毛细血管进入血循环,而血中的二氧化碳通过弥散排到肺泡,这个过程称为“换气”也称为“内呼吸”。肺有效的气体交换与通气量、血流量、吸入气体的分布和通气与血流二者的比例关系以及气体的弥散有密切关系。
(一)气体分布测定的临床意义
吸入气体分布不均匀主要是由于不均匀的气流阻力和顺应性。临床上支气管痉挛、受压可出现不均匀的气流阻力;间质性肺炎、肺纤维化、肺气肿、肺淤血、肺水肿等可降低肺顺应性。
(二)通气/血流比值(V/Q)测定的临床意义
V/Q比例失调是肺部疾病产生缺氧的主要原因。临床上见于肺实质、肺血管疾病,如肺炎、肺不张、呼吸窘迫综合征、肺栓塞和肺水肿等。
1.VD/VT正常值为(29.67±7.11)%,比值随年龄增大而增加。其值增大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肺血管床减少,如肺气肿、肺血流量减少和肺血管栓塞。
2.QS/QT正常值=0.0505×年龄+1.6235,其值增加见于先天性心脏病,右至左分流、肺不张、肺萎陷、肺水肿、肺部感染等疾病。
3.P(A-a)O2的正常值吸空气时为0.67~2.0kPa(5~15mmHg)、吸纯氧时为5.33~13.33kPa(40~100mmHg)。该项指标受V/Q比例、解剖分流与弥散三种因素影响,可作为综合了解肺的换气功能。
(三)肺泡弥散功能测定的临床意义
DL值与年龄、性别、体位、身材等相关,男性大于女性,青年人大于老年人。弥散量小于正常预计值的80%提示有弥散功能障碍。
1.弥散量降低 常见于肺间质纤维化、石棉肺、肺气肿、肺结核、气胸、肺部感染、肺水肿、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贫血等。
2.弥散量增加 可见于红细胞增多症、肺出血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