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汤液滴髓》阴阳五味补泻

《汤液滴髓》阴阳五味补泻

时间:2023-04-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素问》苦欲补泻,悉本先后天五行异位。而《汤液经法》,参合体用,顺逆五行,理法圆活,最为至妙。作汤之际,当尊于此,参互《素问》,庶得权衡耳。故医经家本于脏腑之苦欲补泻而制方,经方家重在四气之升降浮沉而合剂,二者虽异,实为妙合焉。盖药症者,《神农》也,方证者,《伤寒》也。

斋主曰:凡药之五味,随五脏五行互异,体先天之性,用后天之情。所入而为苦欲补泻,不过因其性而调之。酸入肝而用于肺,苦入心而用于肾,甘入脾而守乎中,而含苦之水火交互。辛入肺而用于肝,咸入肾而用于心。体用奥彻,幽微致远。深识其妙,可以上工。

《素问》苦欲补泻,悉本先后天五行异位。其土之补泻,别有神意。何哉?土者,先后天水土互异,水土合德也。先天水苦,后天土甘。所苦之用,虽无通理,乃实用之验也,不可不参。

而《汤液经法》,参合体用,顺逆五行,理法圆活,最为至妙。作汤之际,当尊于此,参互《素问》,庶得权衡耳。

辛主散,酸主收,甘主缓,苦主坚,咸主软。辛能散结,开腠理以通气;酸能收缓敛散;甘能缓急调中;苦能燥湿坚软;咸能软坚致津液生;淡能利窍。

论曰:甘缓、酸收、苦燥、辛散、咸软、淡渗,五味之本性,一定而不变者也;其或补或泻,则因五脏四时而迭相施用者也。温、凉、寒、热,四气之本性也;其于五脏补泻,亦迭相施用也。

经曰: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六者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燥或润或软或坚,以所利而行之,调其气使其平也。

东垣先生药类法象曰:

天有阴阳,风寒暑湿燥火,三阴、三阳上奉之。

温凉寒热,四气是也,皆象于天。温、热者,天之阳也。凉、寒者,天之阴也。此乃天之阴阳也。

地有阴阳,金木水火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

辛甘淡酸苦咸,五味是也,皆象于地。辛甘淡者,地之阳也。酸苦咸者,地之阴也。

此乃地之阴阳也。

味之薄者,为阴中之阳,味薄则通,酸、苦、咸、平是也。

味之厚者,为阴中之阴,味厚则泄,酸、苦、咸、寒是也。

气之厚者,为阳中之阳,气浓则发热,辛、甘、温、热是也。

气之薄者,为阳中之阴,气薄则发泄,辛、甘、淡、平、凉、寒是也。

轻清成象(味薄,茶之类)本乎天者亲上。

重浊成形(味厚,大黄之类)本乎地者亲下。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清阳发腠理,清之清者也。

清阳实四肢,清之浊者也。

浊阴归六腑,浊之浊者也。

浊阴走五脏,浊之清者也。

茯苓淡,为在天之阳也。阳当上行,何谓利水而泄下?《经》云:气之薄者,乃阳中之阴,所以茯苓利水而泄下。然而,泄下亦不离乎阳之体。

麻黄苦,为在地之阴也。阴当下行,何谓发汗而升上?《经》云:味之薄者,乃阴中之阳,所以麻黄升上而发汗。然而,升上亦不离乎阴之体。

附子,气之厚者,乃阳中之阳,故《经》云:发热。

大黄,味之厚者,乃阴中之阴,故《经》云:泄下。

故医经家本于脏腑之苦欲补泻而制方,经方家重在四气之升降浮沉而合剂,二者虽异,实为妙合焉。故东西升降,南北浮沉,阴阳之道,尽本于此,妙通其义,可以上工。

法备无方,是为断足,有方无法,是为枭首。故立法方药,不可或缺。

盖药症者,《神农》也,方证者,《伤寒》也。自药而成方,由症而汇证,医家不识此中章法,于古制法定之方,千古必效之剂,肆意加减,裁成用量,是而大变方义,其效因而不彰,临证更需切记!莫随“意也”,害己害人不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