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少阴病脉证并治
少阴病,是相对太阳病来说的,太阳是表阳证,少阴是表阴证。太阳的典型证候是发热恶寒恶风,少阴则是恶寒不发热。不发热不是绝对的,是不明显,有微发热现象。阴证嘛,寒偏盛,就是教材说的阳虚感冒。
少阴,也有中风和伤寒。少阴伤寒,麻黄附子细辛类。少阴中风,桂枝加附子汤类。总之,要温阳为主,也要汗解,要微汗,有出汗的意思就够了。书上没这个条文,是我按自己的临床实践讲的。有阴就有阳,阴阳相对,不相对就不是完善的理论。少阴无汗是伤寒,有汗多汗是中风。我在这里没有篡改经文,是只按临床实践增加内容,先师仲景不责怪就好。
281.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条文大概应该有所缺失,我认为该补充一下,临床便于掌握:少阴之为病,无大热而恶寒,头痛项强,咽痛,鼻塞嚏涕,面色苍白,周身骨节痛,腰痛,咳喘,脉微浮无力,或微细,但欲寐。
少阴伤寒无汗,脉弱中有紧(微细),中风有汗脉浮缓而弱,中风汗多也有沉微不足的,或是迟而微细紧。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病人真阳不足,寒饮盛,就要怕冷,就要体现衰弱症状,没精神,总想睡觉还睡不着,叫做但欲寐。有很多这样的病人,嗓子疼,越吃上清丸越厉害,看嗓子暗红,化脓的话,脓液也不稠,这是阴证,要去寒才行。不问不管,不详细辨证,就给清热,你不是要人命吗?在这个问题上误治死亡的可不在少数。那个西医的咽峡炎导致的肾衰什么的,都是这样误治得来的。人命关天,头发丝一样的细微症状都要注意,往往正确的辨证就在于细小之处。所以,我十分厌恶现在某些个别同行的一些病例分析讨论,因为病例内容记载不严谨和详细,就拿出来让别人分析。要记住,病例记载要严谨详细,不要拿病人开玩笑。
282.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少阴表阴证,寒饮在表在上这个部位,上激啊,要吐不吐的。但欲寐,是水盛真阳不足,心脑功能不振。所以还心烦,不是阳证的那个燥热心烦。这个心烦机制,好像讲过,大热伤津液要烦躁;水不化津液,心脑无养,水气凌心,心火不旺,要类似怔忡心悸那样的心慌烦乱。
“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他又来个“属少阴也”,多烦人?这就是转太阴了,是少太合病了。兴你太阳传阳明,就不许人家少阴传太阴?没这个道理。这条意思就是:少阴病五六天,传了太阴,除了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还自利,拉肚子,口渴的厉害。太阴病就是有典型的自利嘛。属少阴也,精确地说,该是属太阴吧?反正就它两家的事,属谁都有理。知道怎么个意思就得,不必没完没了地研究。他这句“属少阴也”,我看也对,意思是说别看传太阴了,还要按照少阴治疗为主。因为少阴太阴常混杂,不好分家的,治疗用药更是这样。治疗呢,随证治之。温里解表而已。
三阴是阴病了,阳也不足了,是险症,多死人的。火神派最适合治疗这类毛病。
“虚故引水自救。”为什么口渴?水多不化津液,有两个情况,一个是口渴饮水不解渴,喝得直吐,一个是口渴还不想喝。这条是口渴饮水不解渴,说明不要紧,里面真阳还没伤多少。伤多了,就光口渴不想喝。津液不足,虚,“虚故引水自救”。
“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是没有热,少阴病具备了。具备什么?但欲寐和小便白。这是诊断少阴病的基本依据。
“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这句是解释小便白的原因的。便白清长,是因为里面,这个下焦(里)虚寒火不足,蒸化不了水液。太阴也被传影响了,中焦更不能治水约束,所以白,肯定还要清长的。
283.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病人脉阴阳俱紧”,紧是有寒啊,阴阳,意思是寸和尺整个三部都紧。有寒,如果太阳的伤寒,不会出汗,还要发热恶寒。这是少阴伤寒伤的厉害,表无阳能固摄,又传里,里面也寒的厉害,为什么说有里证太阴证候?吐利啊。这里外都寒,就逼阳外越而脱阳汗出,大概也要尿多的。加上吐,下利,这津液可都泻光了。但是,还不可怕,有救的,因为脉紧,脉证还是符合大寒的,不过这也够危险的。如果不紧了,脉证不符合了,可是要十分危险。
嗓子疼,是那点真火都给寒饮逼到上面来了,被围歼了,微阳被郁。
你们看看,少阴伤寒要无汗恶寒微有热或不热,这是正常的。进一步,如果表里的阳气真火都不足了,这阳气就固不住了,反而大汗出,亡阳的开始。再进一步,就要出现真寒假热,就要命了,脉也不会紧了,要洪大了。
嗓子疼还不重,等这个脸都红了,才叫重。不过这条也够重的,要大剂温药来对治,但不能用人参,用上就死。
284.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气劫故也。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
少阴病,表虚寒,津液不足,有水饮。发汗也要微汗才行。如果医生看到人家病人表虚寒,给用了火针、火灸、火熏呢?津液更加伤损,这胃里可就燥了,成了阳明谵语了。同时,这个水饮被外热这么一攻,发不出去,就要上下游走,往下跑,就成了传里的太阴利,往上跑,水气射肺,要咳。这是个少阴误治,同时传阳明和太阴了,津液不足现出阳明谵语,水饮盛现出饮咳下利来。
大家知道,手脚冻硬了,在我们北方,要用雪来搓,不能用火烤。不然非烂掉不可。你这一烤,寒邪不但不出,还要往里面跑。那么,少阴表证可不可以用“温灸法”呢?可以用温灸的,要懂方法。温灸关元和后心,微似汗,马上就好。这个方法,等于一剂麻黄附子细辛汤,温里解表。温灸,就是针对虚寒而设,要用热去补充,帮助阳气去化阴形,可以治疗器质病变。
这条的病机,就是少阴太阴阳明合病的病机。这条的治疗方子是什么?寒热并存,水盛津亏,表还不解。乌梅丸,课后仔细看方义。
285.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
这条的意思是说,少阴表证,本该脉浮无力的,可微发汗,但是,病人的脉反而见到细沉数了,是病传里了,不要发汗了。“脉细沉数”。沉为在里不在表。细,是里面精血津液不足。数,是里面还有些热。这个机制,该是这样:是里面虚劳俱不足,内里精血亏,津液也少,阳明微有热,里面水湿不盛。
少阴表证,不严重的,会有些低热发热,也伤津液,里有不足,它会向里传,可以传阳明,也可以传太阴,也可以一起都传。阳明太阴主里主气血,太阳少阴主表主营卫。这个概念要熟悉一下。也属于一种分类法。六经伤寒掌握好,可以找到很多宝贝。那个卫气营血的六经归属,将来在温病专篇细讲。
在这里看呢,精血水液都在下焦,热的属阳明,寒的属太阴。阳明热入血室最厉害,太阴虚寒血亏水盛,严重也要便寒性脓血。有时候阳明和太阴两家打架打得也厉害,说太阴阳明合病也行,说是厥阴病也未尝不可以。你们再看看,太阳和少阴病,有时候也很难分辨。有时候几个经合病就可能合出一个典型单经病来。所以伤寒辨证,活就活在这里。那么,这条的治疗方子是什么呢?这条肯定表证还有一些遗留,不然不能说“病为在里,不可发汗”。里虚,无法鼓邪外出,脉就不会浮。这条所用的方子就是炙甘草汤。养血润燥清热滋津液,还解表。经方如何活用?要看配伍和药症。就知道炙甘草汤治疗脉结代了?这是不行的。
286.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少阴病,脉微”,浮沉上讲,是浮取无力欲绝,三关上说,是寸关部位无力欲绝。是表虚得厉害,没有阳气津液护持,要亡阳了,不能够再发汗了,否则就会脱阳而亡。
“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如果见到上述的阳部脉微弱欲绝,而尺部也弱而迟涩,是里面也精血不足,更不能用下法,更伤津液和下焦真火。
这条就是讲少阴病在什么情况下不可汗和不可下。
287.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烦、下利,必自愈。
少阴表证,脉微浮带紧,这一定是少阴伤寒了。到了七八天出现自下利,是传入太阴了。脉突然变得十分微弱了,也不紧了,手足没有逆冷,而是温暖,说明胃气还是充足,病要好了。虽然烦躁和下利,不要紧,会自己痊愈的。
他这条,就是下面这个意思。“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对比理解一下就知道了。
288.少阴病,下利,若利自止,恶寒而蜷卧,手足温者,可治。
少阴病传里,传太阴,要下利的。如果利后而自止了,不泻肚子了,是水湿尽去了,身体虚得厉害,怕冷,身体弓成一团了。这很危险,好在有两个情况出现:①利自止,津液不继续脱失。②手足温暖,说明阳明胃气尚在。这种情况出现了,不必害怕,一治就好,没有大危险
289.少阴病,恶寒而蜷,时自烦,欲去衣被者,可治。
这条是接着上条的意思论的。除了上条的现象外,还时不时地烦躁,还要去衣被,说明胃气足,有里热,有阳明证存在,死不了,可治。
这种情况多数该属于厥阴病范畴的。以前说过,太阴阳明合病,其实就是厥阴范畴。太阴阳明合病与厥阴病,一般情况怎么讲都行,病机相同就没错,甚至于葛根芩连汤的那个阳明协热下利,都有系太阴的味道,关键在于辨他们彼此谁占得比例多些。所以说,读伤寒不要死读。
290.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
这里就提到少阴中风了。少阴中风该是什么样子?就是桂枝加附子汤的证候。
21.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少阴的伤寒和中风,除了和太阳伤寒中风大概相同外,同时要有虚寒的情况发生,这就是区别。
“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按三关阴阳分属,寸为阳主上主表,尺为阴主下主里。阳微,是寸脉无力,表邪不重了,阴浮,是尺脉有力,里面津血和真火足,病要好了。
291.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
不释。
292.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足者,灸少阴七壮。
少阴病传太阴,见到吐利,手足不厥逆,反而发热,说明阳明胃气盛,死不了。
“脉不足者,灸少阴七壮。”有说脉不至的,怎么不至?不至是什么意思?是过迟?还是没有脉了?是寸口脉,还是太溪脉?手足热,太溪脉会不至?不至了,脚一定会冷,他循环不好。因此,不至的说法,不能成立。这个脉,该是寸口脉,脉短而偏弱。称为不足。灸少阴七壮。灸太溪?我搞灸疗这么多年,还没有灸太溪而立竿见影的能够升阳强脉。关元,在部位上叫少阴,少腹部位上的穴位都可以。同样道理,太阴病灸神阙和中脘可以吗?这是太阴部位啊。少阳厥阴可以刺灸季肋期门……这都可以多去琢磨。
293.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
少阴病,表阴证,到了八九天头上,出现了一身手足尽热,全身都热啊,这一定是传变了。传太阴,是要身恶寒,手足逆冷的,只有传阳明了,才能出现全身发热的现象,一定是单纯发热而不恶寒。
“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这句是说,这个热啊,结聚在阳明下焦,伤了血室,膀胱代表下焦腹腔。所以会便血。重了,就会谵语躁狂的。
这条啊,我们有个理论,要在这里穿插一下,不然后面的条文不好理解透彻。什么理论呢?就是卫气营血的六经大概归属问题。从营卫角度讲,太阳主卫,少阴主营,阳明主气,太阴主血。在伤寒的膀胱和血室的分属叫法上,也是有个表里的分法的。下焦属阴位,膀胱属阴之表,血室是阴之里。因此,这膀胱部位,是属于“营”的范畴,血室,则是讲的“血”的范畴。少阴病,传阳明,热入少阴营位,叫热入膀胱。
那么,这条可不可以叫做“少阴阳明”合病呢?不可以的。少阴病,只能是严守虚寒这个法则的。这条只能叫阳明热伤少阴营气。在温病上,多数会高热发斑。这样的话,关于伤寒上的膀胱蓄血、热入血室的概念,就彻底澄清了(下焦营分)。这个问题,也是古今无人提到和说清的。这个不说清,后面的少阴心烦的黄连阿胶汤证就难以讲清,那条才是热伤血分。
294.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者,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
少阴病,表虚寒证,但厥,厥,阴阳之气不接顺,手足逆冷。也无汗。是卫气也虚,营气也不足,阴阳营卫不通了。
人家无汗,还恶寒逆冷,庸医不去详细辨证,按照太阳伤寒的麻黄汤证施治,给强力发汗了,结果更伤了津液卫气,不能固摄了,营血就要外出了,没有固摄,自然乱来,就不知从何道出,或者嘴里,鼻子里,或者眼睛充血等,反正是自由化了。
“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这句话,下厥上竭。上竭,是因为发汗发出了血了,动了营气了。我们知道,发汗,一般都是在腰以上出得多,上面因为发汗虚了,动了血了,就也遵循这个法则,血从上出。上面的血竭了。下厥,是下面还有没竭的血,但是因为真阳不足而血寒,气血阴阳不能接续,也是大问题。同时出现这两个问题,这个人就不好救治了,因此说“难治”。
295.少阴病,恶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少阴病,表阴证,该当恶寒,身体蜷卧,就是怕冷的厉害,没有精神了。手足逆冷,”就是所谓厥逆,是三阴虚寒证的表现。但是,他同时又有了下利,这下利是太阴病范畴,是里面水湿寒气也旺。这个病,就是少阴太阴合病。
这条所谓的不治,关键点是:①恶寒重,身体蜷卧。说明少阴病不轻。②下利,手足逆冷。说明太阴病也不轻。这样一来,表里俱寒,真阳就是欲绝了。
296.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
这条比上条还厉害。少阴病,有了表虚寒证,就是恶寒,但欲寐,脉微细的这个证。同时又传里入太阴,出现阳衰的四逆了,不单下利,还要吐。津液大失,阴阳要离绝,这个躁烦,可不是阳明火热的那个烦躁,这个躁烦,是阴阳要离绝的那个躁动不安,垂死挣扎的那种。水不能化气上交,火不能同阴下潜,神气独摇欲散,就会焦躁怔忡。这是危证,书上说是必死。我们临床见到此证,要心里有个准备,不要大意,不然担不起责任。
还是用真武汤。我说的这个真武汤,不是伤寒的真武汤,是辅行诀的大玄武汤,去人参。
学生:295条也是吗?
是的。
大玄武汤:
治肾气虚疲,少腹中冷,腰背沉重,四肢清,小便不利,大便鸭溏,日十余行,气惙力弱者方。
茯苓(三两) 白术(二两) 附子(一枚,炮) 芍药(二两) 干姜(二两) 人参(二两) 甘草(二两,炙)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以这个方子为主,随药症加减。白芍可以换当归,可加肉桂。药的味数,还是用“七”较好。七,是火的成数,又是奇数,急治。
297.少阴病,下利止而头眩,时时自冒者,死。
病人出现了头晕目眩,还时时自冒。这个病机是这样的:下利不止,脱竭津液,血也要随之而亡,不能上养脑髓,因而头晕目眩。可是,头晕目眩并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这个“时时自冒”。什么叫时时自冒?他泻的都虚脱了,同时又是阴寒证,蜷卧但欲寐,头晕目眩的厉害,一定是躺在床上,不能活动。并且头晕目眩,还时不时的天旋地转,以手扶头!天旋地转,二目瞑瞑,卧在床上,也要用手捂着头。老百姓感冒了,要用凉或热毛巾盖额头,还要时时用手按太阳穴。真阳虚极,津液脱失,是阴阳俱脱于下,上无所养了。到这个地步,等同于在阴间挂号了。前人的解释,说是阳脱于上。但是脱于上是要“戴阳”的,要面红烦躁。
这条是本来就真火摇摇了,不然不能下利的竭而自止。这条是阴阳都脱于下。危死证,有昏迷循衣摸床一类的,还要注意这个阴阳俱脱于下的“时时自冒”。因此这条不能那样解释。
298.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蜷、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
这条说的就是少阴病了。出现了四逆,手足厥冷啊,全身恶寒得厉害,不然蜷着身体干什么?这个症状是个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出现了脉不至和不烦,而是躁动不安。基础是,阳衰真火不足。这是不足到了什么程度的问题,到了脉不至和不烦,而是躁动不安,就是真魂要出窍的指征了,死证。
脉不至,两个说法:①脉极弱,难以摸到;②脉三五不调,一息不足三至。这是阳气欲绝全无的现象。
不烦而躁动不安,有热才烦,没热就不烦。躁,是急躁,不安定。是真火绝焰,六神无主的表现。
这个就有可以用不同的归纳分类法来理解了。少阴病位,可以是心脏部位:心力衰竭;在上焦,表位胸腔,有肺和心,肺是表之阳位在外,心是表之阴位,在肺中间;这里就是抛砖引玉而已,给大家个思路,以此类推。另外,下焦属里属阴,阴之里位,是相对阳明的太阴,消化道器官;阴之表位,是少阴了,指肾的部位。肾是腹膜外器官,这个很有意思的。
299.少阴病六七日,息高者,死。
少阴病,六七天,一般是往里传,传太阴要下利或吐,传阳明自有阳明证,阳明一般不死人,这条也没说自利或吐,因此不考虑太阴,主要考虑厥阴的问题,就是所谓少阴厥阴合病。少阴虚寒,恶寒,四逆,水饮盛不能化气。厥阴呢,主里面的上下阴阳交通的,一般主下焦,少阳是主上焦。
学生:息高是长吸一口气的意思吧,是气不够用的表现?
息高,是呼吸急促,比如脑出血患者临死时候的那种呼吸。
少阴虚寒得厉害,厥阴又是上下阴阳交接不通,下焦真火不足,寒饮上逆冲心肺,阳气就是要脱了。上焦阳气要降,下焦阴气要升,现在是不能升降了,一个是真火不温化水饮,一个是厥阴阴阳不通。上面的气就不能下,还要被下焦阴寒上逼,因此要气脱了,也就是脱阳的一种。这条就是这个意思。脑干出血,四肢逆冷,颜面潮红,呼吸急促,基本就是类似如此。
基本是:大玄武汤。一定要去人参。像这条,用乌梅汤也可以,黄连减量,附子加量。我看也是没用的。
300.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
这条,其实就是上面相关条文的总结。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是提纲病。汗出不烦,是少阴中风,火不足就不烦,也提示没有入阳明。自欲吐,是有传太阴的意思。至五六日自利,是传太阴了。
“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如果这时候出现了烦躁,还不能静卧了,就是死证。这句有问题,问题就是烦躁还是不烦而燥。我个人的理解呢,该是这样才说得通: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躁不得卧寐者,死。把烦字去掉。不然,上下经文不通,有烦还是有热,会有生机的,不能定为死证。胡老对这条的解释有些牵强。
301.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麻黄细辛附子汤
麻黄(去节,二两) 细辛(二两) 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少阴病,表阴证。表虚寒。刚刚得了少阴表证,表阴证当恶寒不发热,并且要脉微浮,迟而无力,这是正常的症状。而这个,条文说反发热,脉还沉。脉沉,是里有寒水的脉,也是病要传里的征象。反发热,是表虚寒不重,被伤寒束表,卫气被郁,要发热,这个热,是微发热,还是以恶寒为重。这个要和太阳表阳证的伤寒脉浮紧,恶寒发热,多出现高热,进行区别。
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麻黄,解表,细辛,温通经脉,去寒饮。附子,温阳去里寒,化水饮。
细辛,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窍,轻身长年。
温里解表。这还是里有寒饮为主的少阴伤寒证,表虚寒不是很重,还有抵抗力,要微发热。注意少阴解表,要微微发汗,比桂枝汤的发汗还要严格注意,桂枝汤微发汗,稍微多些不大要紧,少阴的可不行,一旦汗多了,会出现亡阳的。
从这个方子上看,这头痛、身痛一定很厉害的,内有寒饮,外有伤寒,不过,阳气还算偏旺些,不是大虚,不然不会有发热的。
302.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
麻黄附子甘草汤
麻黄(去节,二两) 甘草(炙,二两) 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这条说的少阴表证,才是典型的。就像提纲讲的那样,恶寒不热,无汗。脉浮弱而迟。两三天,病情没变化,没内传,还在表位。可以微汗解表。麻黄解表发汗,附子温阳通经,甘草顾护胃气。这是典型的少阴伤寒,而那个微发热的少阴伤寒,是脉沉,里面寒饮多,因此要加用细辛温通,逐寒饮,止痛。细辛降逐寒饮的力量是很大的。
少阴篇只讲了少阴伤寒,没讲少阴中风。少阴中风证藏在太阳篇里。就是桂枝加附子汤证。以前说过,这里就不重复了。这个书,暗含着完善的系统理论,可是都给分散打乱了,没有几个能看透的,不然,就不会出现古今多家论述来。
303.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黄连阿胶汤
黄连(四两) 黄芩(二两) 芍药(二两) 鸡子黄(二枚) 阿胶(一云三挺,三两)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内胶烊尽,小冷;内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
这条有意思,各家注解都把它按照六气或者经络来解,俨然成了真正的少阴病了。少阴病,表虚寒证,不一定里也虚寒不是?这条就是,本来是表虚寒的少阴病,过了两三天,传里了,里不虚寒啊,传了阳明了!我们前面说过,少阴呢,主营血的,得了少阴病,一定是营血不足。这里面还没有水饮盛,传了阳明,里热入了营血,上要心血不足而烦躁,如果影响了下焦,那就要伤络便血的。
凡是血分的病,经方都喜欢用阿胶和当归。这是定法。
“心气不足,内生烦热,坐卧不安。”这是热在上焦。
“时下利纯血如鸡鸭肝者。”这是热伤下焦,热结膀胱必便血。
黄连,味苦寒。主热气,目痛,眦伤,泣出,明目,肠澼,腹痛,下利,妇人阴中肿痛。久服,令人不忘。
黄芩,味苦平。主诸热黄疸,肠澼,泄利,逐水,下血闭,恶疮恒蚀,火疡。
白芍,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阿胶,味甘平。主心腹,内崩,劳极,洒洒如疟状,腰腹痛,四肢酸疼,女子下血安胎,久服轻身益气。
鸡子,主除热,火疮痫痉。
黄连、黄芩,味苦寒厚重沉降,主里热啊;白芍,入营,酸寒,敛阴血,还通血痹去瘀止痛;阿胶,味甘平,就是入血养血,加上白芍还利水,能够养血,养血利水清热,给营血一个好的恢复环境;鸡子黄,养阴血。有人说除烦热,要用生的。我认为,除烦热有黄连、黄芩就够了,用生鸡子黄没必要,也不卫生,不科学。
凡是三阳病,都是严格的实热证,三阴证都是虚寒证。不存在什么标本中气寒化热化的理论。六经辨证的法则:表阳证,表阴证,里阳证,里阴证,半表里阳证,半表里阴证。少阴篇的黄连阿胶汤证,是少阴病传后的证,已经不是少阴病了。这个烦热证,是少阴传阳明的证,热入营气血分的病,严重了要伤血而便血的。伤寒没有提到气血营卫名词,但是实际却在应用,这个气分和血分,阳证就是归属阳明,比如白虎汤和黄连阿胶汤的分别。
学生:老师的意思是白虎汤是邪入阳明气分,黄连阿胶汤是邪入阳明血分伤了阴血了?
是的,病机是这样。你看看辅行诀的小朱雀汤的方证(见前)就知道了。
这里借这个机会,说一下阴虚问题。阴虚发热,研究时方的喜欢养阴清热,用药如麦冬、生地黄等。或者去骨蒸的药,如青蒿、鳖甲等,没见到有什么太好疗效。阴虚发热,就是阳盛热盛嘛。人们怕用黄连等苦寒药,说是苦寒伤阴。按照这个理论,黄连阿胶汤就是问题方子,古人乱搞的方子?不少医生和我说,这阴虚发热最难治,疗效缓慢,要慢慢补才行。这种说法不妥!30年代的肺结核痨热,就是被这个观念耽误了。肺结核,中医哪有治不了的道理!你怕伤阴?加上阿胶,加麦冬、生地黄也成啊!
304.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附子汤
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二枚) 茯苓(三两) 人参(二两) 白术(四两) 芍药(三两)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少阴病,表虚寒证,两三天,出现了口中和,后背恶寒很重。口中和,是里有寒饮,后背这块地方恶寒独重,是中焦有停饮造成的。这个病,虽然没有自利呕吐腹痛,但是,也是太阴病,轻微的而已。因此,这个病是少阴传里的太阴病。
我们临床常见到后背一块发冷的病人,都是内里胃中有停饮造成的,这个很准。
口中和,是什么意思?你们说说。有人说是“口不苦”,简直就是胡闹。口不苦,就是正常了,条文还要特意提它干什么?和,有和混的意思。味觉不灵敏,吃什么都没味!口里还黏腻不爽。要用热药才能解决。要利水温阳化饮。书上条文说了,当灸。灸哪里?胃里水饮,表现背寒一块。就这两个地方,一个中脘,一个阿是穴部位。不是下焦虚寒,不用灸关元。灸,可以温中驱寒,化水饮。配合药物,疗效快速。
附子,温阳驱寒,功在表里,化水啊。茯苓、人参、白术这三个药,是解决中焦太阴水饮的,有理中汤的意思,为什么用人参补津液?一定是胃里水饮阻滞,不化津液,津液会不足的。所以,嘴里就是黏腻,没有清津,就口中和。芍药,酸寒啊,是土药,入中焦,也利尿,去水。为什么加个寒凉药?怕附子太热伤津液,是反佐。
这个方子,可是常用的,也很有效的。凡是胃里饱闷,食欲不振,嘴里黏腻没滋味,后背怕冷,或是全身畏寒,微渴不欲饮的,心慌不安,睡眠失调,都可以用,很有效。
人参,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
这也是补胃气津液的,甘药都有些治水的作用。但是偏寒,对水热很好,水寒不化津液,就要加热药温化。方子叫附子汤,用了二枚附子,量不小,是主药。这个方子的配伍十分巧妙周到,二枚附子约30克。其实,伤寒用药,没有特殊说明的都该是生药。你们是不敢用而已。我一般用生的,5克开始,逐渐加量。
305.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这条,看似少阴病表证,其实是假象,十分容易辨证为少阴病的。怎么分辨?“脉沉者”三个字就解决了。
“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这是里有寒饮,不能温化,阳虚生寒,这周身水寒,就要四逆,身痛。严重的话,会发生水肿的。有很多风湿病就是这个证,是阳火不足,阴水弥漫。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都是里寒造成的,不要错辨为少阴表证。
这个病,温阳化气除水饮,还是用附子汤解决。
306.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桃花汤
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筛末) 干姜(一两) 粳米(一升)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温服七合,内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少阴病,传里入太阴了,出现了下利,这是太阴本病,很正常。但是这个下利更重时,便脓血了!这个脓血,是寒性的,不是毒热的那种。虚寒啊,滑泻不止,便数多,一派寒象,面色白,怕冷,脉迟弱。若是热性的,肛门灼热,里急后重,脉一般都有力而数。
为什么便脓血?里寒水饮盛,本身就自利下利,中下焦不能固摄,这血也随着水湿一起脱了,这是很严重的!寒性痢疾就这样,有很多慢性肠炎也这样。
伤寒救下脱,都喜欢用涩药,赤石脂什么的。
赤石脂,甘平。主黄疸,泄利,肠癖,脓血,阴蚀,下血,赤白,邪气,痈肿,疽痔,恶疮,头疡,疥搔。
干姜,味辛温。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
粳米,养胃气,可以留药居于肠胃,增强药效的涩性。
虚寒下脱,血都不固了,赤石脂先涩住,干姜温阳固胃气。
307.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这条是对上条的进一步说明。举了几个症状: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小便不利,是为什么?津液怕是都要匮竭了,血都泻出来了,津液不足,尿就不多了。因此用桃花汤快速止泻为首要。
308.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可刺。
这条,可刺,刺什么穴位?我查了一下甲乙经,该是“腹哀穴”。你们查查。可以治疗腹痛下利下血,是太阴经的穴位。腹哀穴,在上腹部,当脐中上3寸,距前正中线4寸;足太阴与阴维脉交会穴。
309.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方八。
吴茱萸汤
吴茱萸(一升) 人参(二两) 生姜(切,六两) 大枣(擘,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少阴表虚寒证,出现呕吐和下利,四肢逆冷,这是传入太阴了,有了里虚寒的水饮了。
“烦躁欲死”,这是关键。这个烦躁,一定是烦而躁,不是不烦而躁。不烦而躁,是寒啊;烦躁都有,一定是有热的问题存在,细微的分别就在这个“烦”上。
这个证,确切地说,是太阴中风病。为什么这么定论?还有人认为,就是少阴太阴中风合病。我倾向于前者。太阴外证中风是肯定的,最主要的一个问题是什么?
三阴,尤其是少阴和太阴,里证可以用吐利分清,表证不好分别。第二个观点就是:这个表证,是不是有少阴中风证呢?同时兼太阴吐利?条文有很多提到某病,结果是传变的病。有人也认为兼有阳明问题。
我先声明,后面的一切条文,都很乱,都很有疑义,都有不同说法,很不好讲的。有争议的,不一定讲得正确,你们要有准备,不要听我一家之言。
真正的少阴病,不该有“烦”。要注意:
1.太阴本身就是里,是里虚寒,有水饮,里阳不足。而少阴的虚寒,也有水饮虚寒,是表阳不足。
2.条文没提到表证,但是一定有表证存在。
3.凡是阴证,无论表里,都是有水饮虚寒。
4.太阳表证,有水气不化的尿不利而表不解。
5.太阴有表证,里有水饮,吐利而伤津液,津液不足,不能养心。
你们说说,到底是怎么个问题?该是表证,还是里证?
应该是胃虚,津液不足造成的津液不养心。
方中除了吴茱萸,都是养胃气津液的。
吴茱萸,味辛温。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根杀三虫。
这个病,是少阴表证转为太阴表证的中风,本来内有水饮,表虚激动内饮造成的。方子上看,也是解表除寒饮上逆,补津液。胃气尚存,水多被激动,就会吐泻外排,津液受损,胃里津液不足,要生烦躁。
桂枝加附子汤,是少阴表证中风,这个呢?是太阴表证(外证)中风,内有虚寒水饮。伤了津液。
说它有太阴里证,也是对的,但是看看方子的含义,还是化水饮,解表补津液的。真正的太阴里证,要理中。人参微寒补津液,大枣养胃液,甘草养胃气,都是甘药,镇水。生姜止呕,解表。吴茱萸降逆,温化水饮,还解表。
这个方子,是针对虚寒表证,有内里的水饮吐泻上逆,津液不足养心的。
少阴就是燥,太阴有烦吗?274.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只有太阴表证中风,表虚有汗而寒,内里水饮发动,才伤津液,出现烦证。无论哪一经,中风表证本身就汗出伤津液。如果身体很虚,没有胃气,出现这条的问题就是死证。但绝对没有烦,只有躁。烦和躁,都混淆了,临床没人细辨。这条,有烦躁欲死,很重,一定有真烦,不然不能用人参。他没有热燥的烦躁,都是一派虚寒水饮,用人参干什么?
人参,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
为什么没有少阴?少阴要有但欲寐,或者安静,或者不烦而躁。要脉微细。而这条,一定是要口干渴不欲饮,脉要虚弱而微数。
这个方子,也可以针对里证来用,比如水饮上逆的眩晕剧烈呕吐。这不过是活用。你们见过梅尼埃综合征,脉是什么样?症状什么样?是不是手脚冷,还像感冒一样?吐泻厉害了,脉是不是虚数?它没有外来的六淫引诱,一般不会发作的。它一定有表证存在。这是个典型的病,所以,这个方子很有效。临床见到这个病,只要方证对了,这简单的几味药,就能很快解决。
我一般使用吴茱萸都是30克起步,50克为止。没见过反应异常。对证就好,都是水饮问题。
学生:我是搞不清用量了,不知道怎么才是对的?有人说一两是一钱,有人说一两是12.5克。但是看胡老用药量就很小,他是按一两是一钱用的。
经方的度量换算,我一般按照一两=10克,比较把握。1剂药15克,吃三顿。一顿多少克?药,有轻有重,有大有小,体积不同,一升的重量都不一样。
310.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猪肤汤主之。
猪肤汤
猪肤(一斤)
上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加白蜜一升,白粉五合,熬香,和令相得,温,分六服。
这条,少阴病,表虚寒证,出现了下利、咽痛、胸满、心烦,一定是传变了,到底传到哪了?各家都是怎么说的?
这个猪皮,东北人常吃。润肤,美容,做成皮冻,蘸点蒜酱,下酒不错。
少阳是咽干为主,也有下利,但是很少见。这个病,以咽痛为主,有热是肯定的,还有水饮,下利,不一定是热利,同时,有津液损伤。你们说少阳有胸满、心烦,难道厥阴就没有胸满、心烦?
我们来看334条: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便脓血者,其喉为痹。这个病,是轻微的黄连阿胶汤的类证。黄连阿胶汤,是入了阳明,热伤营血,严重要便脓血。
这个是阳明有热,津液不足,应会汗出,同时有太阴水饮,有个下利,太阴虚寒不是太重,有“系”太阴的含义,还以咽痛为主,咽痛为主,一般从少阳、厥阴、少阴来考虑。
条文先说少阴病,少阴一定是恶寒,手足也冷。之后,出现了热烦,咽痛。这个咽痛为主,一定是很痛了。
334条就是针对它说的。这条是津液不足热多,同时还有水饮下利,内寒不重而已。这条要是利不止的发展下去,会转成黄连阿胶汤证的。
猪皮,清热,利水,补津液。
米粉,也是清热除烦养津液胃气。《别录》:“主益气,止烦,止泄。”
蜜,味甘平。主心腹邪气,诸惊痫痓,安五藏,诸不足,益气补中,止痛解毒,除众病,和百药。久服,强志轻身,不饥不老。
猪皮也有利水养血作用。蜜,养中气,滋津液,止痛,都是甘药,兼顾可以制水。
这个病,确切地说该属于厥阴范畴的。厥阴病,和少阳正对。少阳多寒热往来咽干,厥阴多上热下寒咽痛喉痹。都有心烦胸满。厥阴很特殊,两阴交尽,有就阳的意思了,它主动去沟通少阳。你们看看针灸经络的厥阴在胸腹的走行就会理解它就阳的主动性。《灵枢》把它叫三阴中的少阳吧?它在经络上是多血少气,阴极就要变阳。两阳合明,阳明是多气多血,很强壮,在阴阳的时辰交接上,主动强行地转入太阴,这是天道崇阳抑阴的法则。阳明特殊,多气多血,不必介绍,直接转太阴,老夫老妻了,很有阳气的主动权。厥阴呢,想就阳,得些滋化,就主动地求少阳来沟通,胆小腼腆。
脏腑上对于厥阴肝脏,意思就是主干的意思。像树一样下面有根,上面有枝叶花果,它是中间的主干。这些都是象义的理解,了解一下就行。
《内经》说的三阴三阳不相应的意思,是说正常排序不相应。比如太阴和太阳该相应,少阴少阳也该是,厥阴和阳明也是,从字面看该是这样的。实际不是这样,实际是少阴和阳明、厥阴和少阳阴阳表里相应。是开合表里相应,六气的司天在泉就是开合表里相应。
经络呢,就是脏腑表里相应。分类配属不同而已,但一定要按方法相应才正确,不能按照字面的太、少来分配。
这个三阴三阳,就像五行生克一样,开始容易搞糊涂。
学生:怕搅混了,一直没看这些。
你们可以先不要去看。等讲六气辨证时候,就不混了。
蜜,可以缓急止痛,润咽喉。这个咽痛,说白了,就是上有热,津液不足,伤了咽喉血络,下还有水饮,中焦还胃气不足。
311.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瘥,与桔梗汤。
甘草汤
甘草(二两)
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
桔梗汤
桔梗(一两) 甘草(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温分再服。
这条主要讲的就是咽痛问题,少阴本病表证,有咽喉疼痛的症状的。
这条大概就是说,少阴病两三天,没传变,自己恢复了,但是遗留下了咽痛的症状。少阴感冒等表证,有咽喉疼痛的,这个人胃气壮,没等传里就自我恢复了,或者是经过治疗,留下了咽痛症状。
少阴的咽痛,典型的一般是寒性咽痛,不是那种发热红肿化脓的那种阳性的什么扁桃体化脓。这种寒性咽痛,一定是身体有正气抗争的表现,在咽喉郁住了阳气。既然别的症状都不要紧了,就是咽痛了,可以用生甘草来解决,煎汤慢慢地含咽,可以局部缓急去热止痛。如果这个咽痛的遗留,因为阳气的恢复,有些要化脓,就加用桔梗,辛温驱寒排脓。甘草桔梗汤,该是温凉并用。少阴阳明病的咽痛,确切说该是这个说法合理。这都是不算重的咽痛,重的,你用这个方子就没有作用。
这几个咽痛,因为寒热都有,大方位看,都该归入厥阴咽痛喉痹。我们分析得有些过细了。
桔梗我不喜欢用,感觉没多大效果,我喜欢半夏散,霸道速效。但要用生的,不然就效果不好。我都是从中药商手里买,制的没有效果。无论是什么方子,半夏一定用生的,要用旱半夏,水半夏不行。
312.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
苦酒汤
半夏(洗,破如枣核,十四枚) 鸡子(去黄,内上苦酒,着鸡子壳中,一枚)
上二味,内半夏,着苦酒中,以鸡子壳置刀环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咽之;不瘥,更作三剂。
这条,咽喉症状比上面两条都重,“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这是咽喉溃烂化脓了,疼得厉害。甚至喑哑,都影响声带了不是?我得过这个,就是一股邪火导致的,疼得就别说了,咽津液都不敢啊,说话沙哑,别人听不出你在说什么。同时呢,确实存在着微微的,像感冒的意思。也就是表现出了些许的表证来。怕冷,不发热。我没用这个方子,用的下面的半夏散。这两个方子效果该是一样的。
我嫌这苦酒汤做起来麻烦,但是,我常给患者服用苦酒汤。
学生:苦酒是什么酒?
醋。
半夏苦酒汤,这样的做法,还慢慢含咽,是取醋能酸涩收敛,半夏治疗咽喉疮肿疼痛,加上蛋清的凝固性,慢慢含咽,使药能够留在咽喉部位,取得疗效。
半夏,味辛平。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张,咳逆肠鸣,止汗。
学生:我们这里有一个类似的家庭方,鸡蛋煎水加酸梅汁,也可以治咽痛的。
这个半夏是个主药。小品说半夏戟喉,要配生姜缓解刺激性,也说明,古代半夏是生用的。半夏一定要生用,不然没效果,内服也要用生的才有效,还一定要用旱半夏才行。
其实,这个方子的制法要改良,不然太麻烦。怎么方便呢?就是把一杯水煮开,放进半夏(要捣的稍微碎一些),再煮一分钟,然后离火,趁着水开,倒入一个鸡蛋清,就像冲鸡蛋水一样,最后,兑入一些醋,坐在那里慢慢细品去。就是取半夏的刺激性,来解决这个咽喉生疮的问题。久煎就不戟喉了,没效果了。
很多偏寒性的疮肿,用生半夏外敷效果都不错。外用有散痈疽肿痛,排脓作用。有很多疮疡,不刺激它,它就是不好。比如生石灰,烧灼啊,对于一些久不敛口的寒性脓疡有效,用上点,就会好。怕石灰惹祸,就用晒干的烟叶,研成末外敷,刚用上,疮口疼得厉害,坚持3分钟就好了。这个烟叶,你们可以研究研究,它能治疗不少病。
313.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
半夏散及汤
半夏(洗) 桂枝 甘草(炙)
上三味,等分,各别捣筛已,合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若不能散服者,以水一升,煎七沸,内散两方寸匕,更煮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咽之。
宋本有:“半夏有毒,不当散服”。我不认同这个说法,这是没有实践的“意也”行为。这方子,用的就是半夏所谓刺激的毒性来止痛。一方寸匕1~2克而已,能死人?怕刺激就用二方寸匕,用水煮半分钟,含咽。
学生:老师那个食道癌的方也是取半夏的这个功用吧?
是的。
“内散两方寸匕,更煮三沸。”这还不到一分钟呢。
胡老说加桂枝是因为有表证,我咽喉疼的时候就有类似感冒的样子。何况桂枝也治疗咽痛啊。
牡桂,味辛温。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老。
至于甘草,书上是炙甘草。能缓急温中。这个方子,一定是治疗寒性咽痛,胃气不足的。你用在那个猪肤汤证上,可就错误了。要分辨寒热,不能错用。
314.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
白通汤
葱白(四茎) 干姜(一两) 附子(生,去皮,破八片,一枚)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从方子上看,这是少阴太阴合病。少阴表证不解,内有太阴虚寒下利。症状没给细说,其实该是很复杂的。脉呢,要微弱而迟,微有浮象。这才是这个证常见的脉。这是少阴伤寒合并太阴里虚寒的证。
葱白,味辛温。主伤寒寒热,出汗,中风面目肿。
葱白解表发汗,也温阳。为什么不用麻黄了?麻黄不温阳啊。
附子生用,这里是特殊交代的。所以这个证,可知不是轻症。这个证,是阳虚得厉害,一派寒象。重了要脱阳的。有很多虚寒下利的,常年不愈啊,理中、四逆都不行。结果给加个葱白,解一下表,立刻就好转了。
这条和32条的太阳阳明下利,课后你们对比一下理解。
315.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白通加猪胆汁汤。
白通加猪胆汁汤
葱白(四茎) 干姜(一两) 附子(生,去皮,破八片,一枚) 人尿(五合) 猪胆汁(一合)
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胆汁、人尿,和令相得,分温再服。若无胆,亦可用。
“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这是说上条。
“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如果是吃了白通汤,还是利不止,并且出现四逆了,脉也虚弱得都摸不到了,干呕、烦躁也出来了,这是要阳气外脱了,不单外面阴阳不相接,里面也不接了。这其实啊,就已经是厥阴病了,厥者绝也。这阳气外脱,还没见到假热呢,但是,不要大意,搞不好马上就让你见到的。治疗要本着厥阴门的寒热并用法来通阴阳。
“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白通汤加上人尿(五合),猪胆汁(一合)。这个方子,交通上下,升水降火,枢转阴阳,通彻内外。
人尿,又叫还原汤,意思是可以把脱出的真阳给还回去。咸寒,《长沙药解》:“清心泄火,退热除烦。”这个东西清邪热,镇真火。有邪热也行,真阳外脱,从肾水里跑出来了,它也能给领回去。
猪胆汁,也是苦寒,能去烦清热,可以降逆。条文说没有它也可以,其实,它还是很关键的。“凡十一脏,取决于胆。”取其接通阴阳,枢转之意。它是坐镇于土中,接通阴阳循环。它又是肝精所化,有厥阴之气。意思就是,增强阴阳之间的交流。
“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服了之后,阴阳都回转调和了,脉渐渐地转强了,就好了,救过来了。如果服了之后,脉一下子就旺盛得不得了,是阳气暴脱,不可救药了。
胡老说这条有问题,我认为没问题。这条,参考厥阴篇的知识后,就会明白的。这个方子是最有学问的方子,配伍意义十分周密。
316.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其他版本为:或不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真武汤
茯苓(三两) 芍药(三两) 白术(二两) 生姜(切,三两) 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少阴表虚寒证,两三天不好,到了四五天,出现了“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这是传里入了太阴了,成了典型的里虚寒,水饮旺盛了。书上说了,“此为有水气”,就是寒饮不化,因为真阳不足,不能蒸化水液,所以,要出现太阴的腹痛、自下利、小便不利,是因为水气不能蒸化的原因。《内经》说,“膀胱者,州都之官,气化则能出矣。”就是这个意思。四肢沉重疼痛,是水饮旺盛的一个体征,凡是见到四肢发沉,或者全身沉重的,都要注意是否是水饮多了。另外,这个四肢沉重疼痛证候,也要注意,这应该是有太阴的表证存在的。
274.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这条,应该是太阴病的表里证都有。
“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这些都是真武汤的方证主治,那个“或不下利”,是个错误,因为“下利”是个关键的辨证点。不下利的话,就不能直断其人有水湿。
可以用真武汤,我所说的这个真武汤,是辅行诀的大玄武汤,不同点就是此真武汤没有人参。
“此六方者,为六合之正精,升降阴阳,交互金木,即济水火,乃神明之剂也。张机撰《伤寒论》,避道家之称,故其方皆非正名也,但以某药名之,以推主为识耳。”
我们可以把基本方剂分成五方六剂。最后演化成八方十二剂。先师仲景,方剂应用上更加讲求严格对应病机,比如对于水饮的治疗,人参的使用就很小心谨慎,乃至于把玄武汤去掉人参,更加合理。
茯苓,味甘平。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
白术,味苦温。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
白芍,味酸寒。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附子,味辛温。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坚积聚,血瘕,寒温,踒躄拘挛,脚痛不能行步。
生姜,辛温解表,和胃止呕,温中降逆。
这符合酸甘除饮的思想,利水和温阳,药症方证缜密。这个方子临床很常用,效果也不错。
317.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通脉四逆汤
甘草(炙,二两) 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大者一枚) 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
这条,其实该是厥阴病范畴。厥阴病,就有阴阳离绝的典型重证候。
少阴病,传入太阴,轻的是上面的真武汤证,重了,水饮盛,真阳不足要离绝,为什么?不跑就要被湮灭的,跑了就不灭了!呵呵。凡是阴阳离绝,或者阴阳不相接续而出现的证候,必属厥阴病,这个一定要知道。因此这条就是少阴病转入厥阴了。
“里寒外热”,里面一派寒水,真阳被逼得跑到外面,这是真寒假热的一个表现: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下利清谷,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这都是厥阴病的证候。
厥阴病,寒热错杂,说的是一般性,特殊性呢,是指阴阳水火离绝的危证,这个就是。
“手足厥逆,脉微欲绝”是真火不能温化其里,要真神出窍,驾鹤西游了,要马上治理水患,扶助真阳。
大家看看,附子生用,干姜也大量,为的就是挽救这个欲脱的真阳。用炙甘草,是有固护胃气的作用。这个时候你要是按照时方派的观念,用大量的参附汤吧,或者用生脉汤吧,都无效。心主血脉,通脉四逆,就是救助真阳,强心。因此,一切寒证导致的心力衰竭,用这个方子都可以,回阳救脱。
“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如果脉还是没有恢复,就基本没有生还的希望了。
我过世的母亲,曾经在2002年,因为二次脑出血,西医抢救无效,最后脉根本就摸不到了,全身逆冷,手足发青。瞳孔散大,额汗如油,只有颈动脉还算能摸到一点,当时急着准备后事了。我不死心啊,就告诉妻子,马上熬一付药,用的就是这个方子,但是量非常大。生附子200克,干姜200克,炙甘草50克。水煎40分钟。熬好药撬开嘴就用勺子慢慢喂,老人家似乎还有些意识,竟然咽下了。过了半小时,脉就出来了,热开始从胸部逐渐扩散,热到膝关节的时候,就开始清醒了,招呼她就有反应了,我这西医同学感到太离谱了,说不可思议。老母亲就这样又活了5年。
这个生附子,一般人都不敢用。但是有很多严重的沉寒老病以及回阳救逆的时候,非要生用不可,量还不能小。对于慢性沉寒老病,用了怕有危险的,可以从5克起量,慢慢加量,加到感觉嘴微麻为度。
318.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四逆散
甘草(炙) 枳实(破,水渍,炙干) 柴胡 芍药
上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这个方证,不是少阴病。两个解释:①少阴病传变为少阳阳明病。②少阴传入厥阴病。我赞同第一个说法,他是四逆,不是典型的厥逆,因此不该为厥阴病。
四逆的解释,就是营卫不通为两逆,阴阳不交为两逆,合为四逆。真正的厥阴的厥逆,是寒多热少,少阴和太阴的四逆,要一派寒凉。他这条的四逆的出现,是个实证热证,少阳和阳明的气机不通,少阳接转阴阳营卫的功能失调,就是人们所说的“阳郁”不能达于四肢。
我管这个四逆散叫做“中柴胡汤”。柴胡是少阳家药,白芍和枳实是阳明家药。
柴胡,味苦平。主心腹,去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久服,轻身明目益精。
它能清理少阳,使阳气入阴,通和阴阳。少阳是半表里的阳证,以热为主。
白芍,味酸寒。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枳实,味苦寒。主大风在皮肤中,如麻豆苦痒,除寒热结,止利,长肌肉,利五脏,益气轻身。
甘草和中养胃气,还缓急。枳实能除寒热结气,在这里就是除阳明的热结,时方派认为破气理气的药。热结影响气机流通,用枳实,但是,想行气破结,还要注意血的不通,就是后世说的行气要活血,活血要行气,其实就是沟通阴阳气血而已,因此用白芍除血痹,破血瘀。气血通畅了,少阳的热结也疏通了,甘草调和一下中焦胃气,阳气入阴,阴阳调和,四逆和其他证候就都解了。
这条的下利,不是太阴的那个寒证,是热利,这个要分别清楚。
说这条是少阳病,根据方子看,不完全是。
这个方子,再引申下去,就是加些柴胡汤和承气汤的药,就变成大柴胡汤了,它是大柴胡汤的方义。此方是少阳阳明轻症,大柴胡汤是典型证。上火了,生气抑郁了,有阳证的表现,都可以用这个方子。时方家称之为理气的祖方。
他们过去干中医的,就浓缩总结出几个方子来按照时方观念使用,也不错。气滞:四逆散;血瘀:下瘀血汤;痰饮:十枣汤;食积:备急丸;虚劳:薯蓣丸。更有甚者,一生就用这五个方子不同的组合治疗百病,很厉害。
319.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方十八。
猪苓汤
猪苓(去皮) 茯苓 阿胶 泽泻 滑石(各一两)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物,取二升,去滓,内阿胶烊尽。温服七合,日三服。
这条该属于哪经的?有水饮,有里热,还热伤营血。水热伤营。是强弱的问题,但热多些。
少阴病,入了太阴,下利六七天。这个人一定是胃气不虚,下利六七天,也是伤津液的,搞成胃中津液不足,出现阳明内热,水热互结,波及了营血。凡是影响到营血的,经方都会加阿胶。
“咳而呕”是水饮上凌造成的。
“渴,心烦、不得眠”是热伤津液,就要渴,热入营血,就要心烦、不得眠。
猪苓汤,是去水饮,清内热,养血利尿。
滑石,味甘寒。主身热泄澼,女子乳难,癃闭。利小便,荡胃中积聚寒热,益精气。久服,轻身,耐饥,长年。
这是阳明药。
茯苓是太阴的平水饮上逆的药。
猪苓,味甘平。主痎疟,解毒蛊不祥,利水道。
泽泻,味甘寒。主风寒湿痹,乳难消水,养五脏,益气力,肥健。
阿胶,味甘平。主心腹,内崩,劳极,洒洒如疟状,腰腹痛,四肢酸疼,女子下血安胎,久服轻身益气。
一派甘寒药,治水,清热,养血,诸症自然消除。这个方子,对泌尿系感染十分有效。尤其是尿血,尿痛,泌尿系统结石疼痛,包括淋病,用了就灵。
320.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
枳实(炙,五枚)厚朴(去皮,炙,半斤)大黄(酒洗,四两)芒硝(三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味,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上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令一两沸,分温再服。一服得利,止后服。
少阴病表虚寒,两三天后出现口燥咽干,用大承气汤下之。这条可以这样理解为:少阴病两三天传入阳明,出现了口燥咽干,烦躁,大便干硬,腹部胀满,不恶寒,反恶热,可以大承气汤侍候。这条可不能随便理解为有了口燥咽干就给急下,不然可就危险了。这条一定要参看下面几条才能定论。
321.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其他版本为:可下之),宜大承气汤。
这条的病该是很重的。这条有些阴阳不交、水火不容的架势。
“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是阳明里实。“自利清水,色纯青”又是个水饮问题。少阴病,传里了,入了阳明和太阴。阳明热结,本津液不足了。太阴寒利,更伤津液,阴阳不和了,很危险的,以救津液为主,要把阳明的热结除去才行。这才叫急下存阴啊。一定要掌握好用药,很特殊,很危险,要详细辨证,真的是腹胀心下满痛,腹部拒按,舌苔垢腻而黄,烦躁口渴,这样才行。不然的话,就会出危险的。
宗旨就是津液大伤,先去阳明的热结是首要问题。有太阴水饮虚寒证,不能下。但是同时又有阳明热结里实证,说明患者还是有胃气的,因此为了救津液,用下法是可以的。不然,里面阳明热伤津液,外面太阴还利水不止,不是更危险?先把阳明的邪热给清一下,保住津液不被热伤,然后再处理太阴水饮问题。
那个热结旁流的说法我不赞同。这就是太阴阳明病,严重了就会成为厥阴病的,阴阳离绝。我们研究经典,要深入,不要被前人的说法束缚。真正的急下存津液,就是这条为代表。
322.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少阴病,表虚寒证,本身就是津液卫气不足,水饮不化津液啊。它一般都是两三天就入里传变了,一般身体本寒的,就传太阴,胃气壮一点的,就有转阳明的机会。
而这个少阴病,六七天了,才入里转阳明,很特殊。看来,这个人就是一般的表虚寒而已,里面的胃气还是不虚,因此辗转多日才导致阳明内热津亏了。表虚里实的人容易出现。说是误治,也完全有可能。少阴病不严重,胃气还足,给当成太阳伤寒去发汗,结果胃里津亏热盛,也可以这样。如果胃气不足而虚寒盛,发汗误治,就是桂枝加附子汤类的方证了。
“腹胀、不大便者。”症状不足,还要加上腹痛拒按,烦躁不安。还要看舌脉,脉要有力或者数,舌红舌苔要黄。才能用大承气汤急下,保护津液不伤。这些情况,有时候会见到脉沉,但是一定是有力而偏数。也有沉紧而迟的,比较少见。
特殊情况下,内里大实,会阻碍气机,会闭塞经脉,就像厥逆一样。这个时候一定要小心对待,也属于真热假寒的范畴,大意了就有危险。但是,只要细辨,就会清楚的。
治疗这样的病,一般都是比较疑难的,辨证准确就会扬名的。
323.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四逆汤
甘草(炙,二两) 干姜(一两半) 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一枚)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少阴病,一派提纲证,突然出现了脉沉,这个沉,是沉紧而迟,里有虚寒水饮的脉,一定会出现严重的恶寒不恶热,手足逆冷,脉沉这是要传里了,但是,还没出现太阴的系列证候,这个时候,一定要大剂量的温阳药来驱寒化水固胃气。
这是少阴欲转太阴的中间阶段,要急温之,使其不进一步发展。用四逆汤。四逆汤和通脉四逆药是一样,就是药量不同,但是重了就加量成为通脉四逆汤,附子还是生用。可见其危险性。
298.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蜷、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
323.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蜷,不烦而躁),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这回理解了吧?这条是脉沉,发展下去就要脉不至。所以要紧急回阳救逆。
295.少阴病,恶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296.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
这两条就把上条破解了。
这条发展下去,就会脉不至,或者吐利了。所以,上面那条,一定注意,是个危证,四逆汤就是回阳救逆的方子,力量很大,真能救命的。
324.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
这条有错简,要修正过来:324.少阴病,始得之,手足寒、饮食入口则吐,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
少阴病,起初手足逆冷,饮食入口就吐,脉弦迟,弦脉是有水饮,迟脉主里主脏,有寒啊。说明不但表虚寒了,里面也有寒饮上逆,饮食不得入,入口就吐出来。这是寒饮盛,不要给用下法,用了就有危险,可以因势利导,用吐法把冲逆到上焦的寒饮吐出去。
“胸中实”,就是上焦寒饮盛,上逆得厉害。还没有传太阴,传太阴就会伴随下利腹痛等症状。三阴证,都有水饮问题。
“若膈上有寒饮,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这句接着上句说的,说是如果膈上胸中的这个寒饮,上逆得不重,只是恶心,想吐还吐不出,干呕啊,不能给用吐法导出,他还是怕伤津液,要用四逆汤驱寒化饮护胃气。
那么,那个食入就吐的给用吐法怎么不怕伤津液?这其实是权宜之计。先把寒饮顺势导出一些,不吐了,能吃东西了,就还得吃四逆汤不是?不然,连四逆汤也吃不进去。
所以说,这条胡老的解释我也不怎么赞同。
总之,凡是用四逆汤,都是重症,这个要注意。
325.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土),灸之。
这条,就是少阴转太阴了,下利、呕吐、汗出。三个渠道往出泻津液。
“必数更衣”是泻下次数多。“脉微涩”,脉无力,弱得很,涩,是血少。津液都快脱没了,哪能化血呢?血也就不足了。就是个寒证的虚脱。
“反少者,当温其上(土),灸之。”脱得差不多了,没有多少体液再排了,大便反少了。当温其上(土),这句我始终没搞懂。有的说是上,灸百会?有的说是土,还是不理解。用土字,不好解释。灸哪里?就是神阙,就可以解决。大艾炷,隔姜灸个几百壮。
伤寒的衍文有几处,错简也有几处。
学生:那不是脐上?
是的,实际也是这样治疗。
325.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脐)上,灸之。
伤寒讲解,关键是要一个字:“通”,讲得通才行。之后是“灵”,要用了就有效。
少阴病小结
少阴就是相对太阳的表虚寒证,表阳津液不足,水饮不能化气。营也就相对不足,因为水盛血亏的关系。一般二三天左右就会传变,很迅速。里虚寒的,可以传太阴,胃气足的可以转阳明。或者可以传厥阴。传入太阴重者,寒饮盛,真阳外越,出现危证死证。传入厥阴,也可以出现阴阳离绝,或者寒热错杂相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