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目的】
观察蟾蜍肠系膜微循环中各类血管的血液流动情况。
【实验原理】
微循环区域是血液与组织液直接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在组织较薄的部位(如蟾蜍肠系膜),易于透光,可以借助显微镜来观察微循环中小动脉、毛细血管和小静脉的血流情况。
【实验对象】
蟾蜍或蛙。
【实验用品】
蛙类手术器械,显微镜,玻璃板或载玻片,塑料杯或玻璃杯(直径7~8mm、高3~4mm边缘光滑)或蛙循环板(带孔的薄木板,孔直径2.5~3.0cm),2ml注射器,滴管,大头针,任氏液。
【实验步骤】
1.破坏脑和脊髓方法见基础性实验13。
2.将已破坏脑和脊髓的蟾蜍背位置于蛙循环板上,使腹部靠近循环板孔,再将载玻片的一端靠腹部并盖在循环板上,用手术镊提起靠近循环板的腹部皮肤,右手用手术剪在蟾蜍右侧腹壁剪一长约1.5cm的纵向开口,轻轻拉出小肠襻,用两个大头针轻轻固定需要观察的小肠段两端并暴露在显微镜下可观察肠系膜的血液循环(图2-19,图2-20)。
图2-19 暴露小肠襻
图2-20 显微镜下可观察肠系膜的血液循环
【观察项目】
在低倍显微镜下,分辨小动脉、小静脉和毛细血管,观察其中血流速度、特征以及血细胞在血管内流动的情况(表2-3)。
表2-3 低倍镜下动脉、静脉、小动脉、小静脉及毛细血管的区别
【注意事项】
1.提夹腹壁肌时只能夹肌层,不能牵连内脏器官。
2.手术操作要仔细,避免出血造成的视野模糊。
3.试验中,应滴加适量的任氏液,以免标本干燥。
【思考题】
1.为什么不同血管中血液流动状态不同?
2.动脉血流为什么有轴流和壁流?
(方 卓 崔艳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