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目的】
证明盲点的存在,并计算盲点所在的位置和范围。
【实验原理】
视网膜在视神经离开视网膜的部位(即视神经盘所在的部位)没有视觉感受细胞,外来光线成像于此不能引起视觉,故称该部位为生理性盲点。由于生理性盲点的存在,所以视野中也存在生理性盲点的投射区。此区为虚性绝对性暗点,在客观检查时是完全看不到视标的部位。根据物体成像规律,通过测定生理性盲点投射区域的位置和范围,可以根据相似三角形各对应边成正比的定理,计算出生理盲点所在的位置和范围。参考值为:
1.生理性盲点呈椭圆形,直径7.5cm±2cm,横径5.5cm±2cm。
2.生理性盲点在注视中心外侧15.5cm,在水平线下1.5cm。
【实验对象】
人。
【实验用品】
白纸,铅笔,黑色和白色视标,尺子,遮眼板。
【实验步骤】
1.将白纸贴在墙上,受试者立于纸前50cm处,用遮眼板遮住一眼,在白纸上与另一眼相平的地方用铅笔划一“+”字记号。让受试者注视“+”字,实验者将视标由“+”字中心向被测眼颞侧缓缓移动。
此时,受试者被测眼直视前方,不能随视标的移动而移动。当受试者恰好看不见视标时,在白纸上标记视标位置。然后将视标继续向颞侧缓缓移动,直至又看见视标时记下其位置。由所记两点连线之中心点起,沿着各个方向向外移动视标,找出并记录各方向视标刚能被看到的各点,将其依次相连,即得一个椭圆形的盲点投射区。
2.根据相似三角形各对应边成正比定理,可计算出盲点与中央凹的距离及盲点直径。
盲点的直径/盲点投射区直径=节点到视网膜的距离(15mm)/节点到纸面的距离(500mm)
即盲点的直径(mm)=盲点投射区直径×15/500(mm)
【观察项目】
1.盲点是否存在?
2.盲点的直径。
【注意事项】
1.测试时,受试者注视“+”字,眼球不能转动。
2.测定一侧眼的盲点投射区,铅笔尖只能向所测眼的颞侧方向移动,绝对不可向对侧眼颞侧方向移动,否则就找不到盲点投射区。
【思考题】
1.试述测定盲点与中央凹的距离和盲点直径的原理。
2.在我们日常注视物体时,为什么没有感觉到生理性盲点存在?
3.当盲点范围发生变化时,我们应注意什么问题?
(崔艳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