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颈外静脉穿刺的穿刺位置图

颈外静脉穿刺的穿刺位置图

时间:2023-04-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病人取头低位穿刺,多可避免此种意外。若头低位有困难时,操作应特别小心。当穿刺时难度较大,以及穿刺后病人出现呼吸困难、同侧呼吸音减低,就要考虑到有此并发症的可能,应及早做胸腔减压。另外,导管留置期间无菌护理对预防感染很重要,当临床上出现不能解释的寒战、发热、白细胞数升高、局部压痛和炎症等,应考虑拔除导管并做细菌培养。

1.体位 病人取仰卧位,膝关节微屈,臀部稍垫高,髋关节伸直并稍外展外旋。

2.穿刺点选择 穿刺点选在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连线的中、内段交界点下方2~3cm处,股动脉搏动处的内侧0.5~1.0cm。

3.进针方法 右手持穿刺针,针尖朝脐侧,斜面向上,针体与皮肤成30°~45°角。肥胖病人角度宜偏大。沿股动脉走行进针,一般进针深度2~5cm。持续负压。见到回血后再作微调。宜再稍进或退一点。同时下压针柄10°~20°,以确保导丝顺利进入。

4.基本操作 同锁骨下静脉穿刺或颈内静脉穿刺。

【注意事项】

1.穿刺时,穿刺针尖的落点不一定正巧在血管的中央,有时可偏在一侧;或者穿刺针进入过深,顶于血管的对侧壁。此时抽得回血但导丝或外套管推进会有困难。遇此情况不能用暴力强行推进,可将穿刺针连接注射器慢慢地边抽吸边退出导管,直至回血畅通,再重新置入导丝或外套管,经几次进退仍无法顺利插入,则需重行穿刺。

2.掌握多种进路,不要片面强调某一进路的成功率而进行反复多次的穿刺。

3.预防和及时发现中心静脉置管的并发症。

(1)空气栓塞:空气经穿刺针或导管进入血管多发生在经针孔或套管内插入导引钢丝或导管时,常在取下注射器而准备插管前1~2s内有大量的空气经针孔进入血管。病人取头低位穿刺,多可避免此种意外。若头低位有困难时,操作应特别小心。

(2)气胸、血胸:为了能及时发现气胸、血胸,穿刺后除严密观察外,必要时做胸部摄片。当穿刺时难度较大,以及穿刺后病人出现呼吸困难、同侧呼吸音减低,就要考虑到有此并发症的可能,应及早做胸腔减压。

(3)血肿:由于动静脉紧邻,操作中误伤动脉的机会必然存在。尤其在用抗凝治疗的病人,血肿形成的机会就比较多见,穿刺插管应慎重。

(4)感染:无菌操作技术欠妥,多次穿刺,导管在体内留置时间过久,局部组织损伤、血肿,经中心静脉导管进行静脉营养疗法等可增加导管相关感染的机会。另外,导管留置期间无菌护理对预防感染很重要,当临床上出现不能解释的寒战、发热、白细胞数升高、局部压痛和炎症等,应考虑拔除导管并做细菌培养。

(5)心包压塞:极少发生,一旦发生后果严重。病人突然出现发绀、面颈部静脉怒张、恶心、胸骨后和上腹部痛、不安和呼吸困难,继而低血压、脉压变窄、奇脉、心动过速、心音低远,都提示有心包压塞的可能。遇有上述紧急情况应:①立即中断静脉输注;②降低输液容器的高度,使之低于病人的心脏水平,利用重力尽量吸出心包腔或纵隔内积血或液体,然后慢慢地拔出导管;③如经由导管吸出的液体很少,病情未得到改善,应考虑做心包穿刺减压。

(管向东)(审稿人 林洪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