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边临时心脏起搏的方法包括经静脉起搏、经皮体外起搏、经胸壁穿刺起搏和经食管心脏起搏等。临时心脏起搏95%以上采用经静脉途径。通常采用单腔按需起搏器,即VVI。本节叙述在体表心电图指引下应用漂浮电极导管进行床旁心脏临时起搏,它由一根静脉导管电极和一只体外脉冲发生器组成,不需X线指导,用于需要立即起搏的患者。
【适应证】
1.治疗性起搏 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炎、药物中毒或电解质紊乱、心脏外伤或外科术后、严重心肌缺血等引起的房室传导阻滞、严重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伴心源性脑缺氧综合征(阿-斯综合征)发作或近乎晕厥者。
2.预防性或保护性起搏 冠状动脉造影及心脏血管介入性导管治疗,心律不稳定患者在安置永久性心脏起搏或更换起搏器时,心动过缓或虽无心动过缓但心电图有双束支阻滞,不完全性三分支阻滞,将要接受全身麻醉及大手术者。
【禁忌证】
临时心脏起搏术大多用于紧急抢救,故没有绝对禁忌证。
【操作方法及程序】
1.术前准备
(1)一般准备:心电图、除颤器、急救药品。
(2)插管器械:无菌敷料包、穿刺针、导引钢丝、扩张管、静脉鞘管、气囊导向电极导管。
2.静脉途径 包括锁骨下静脉,颈内、外静脉,股静脉及肱静脉。以动脉为标志很易定位,股静脉位于股动脉内侧,颈内静脉位于颈动脉的外侧。右侧颈内静脉是最常用的静脉入路,该入路是进右室最直接的路径,并能稳定固定导线的位置。
3.穿刺方法 16G或18G穿刺针穿刺静脉,进入静脉后回血通畅,将导引钢丝送入血管腔内,撤除穿刺针。经导引钢丝送入扩张管和静脉鞘管,退出扩张管和导引钢丝后,起搏电极导管经鞘管推送,进入15~20cm或右心房后,气囊充气1.0~1.5ml,电极导管可顺血流导向通过三尖瓣进入右心室。
4.电极导管定位与固定 根据心腔内心电图特征可指导电极导管的定位。导管位于上腔静脉时P波高大、倒置,位于右房中部时P波双相,导管穿过三尖瓣进入右心室时P波振幅降低而QRS波振幅增大,导管接触到心内膜时显示ST段呈弓背向上抬高是重要的电极定位指标,进入肺动脉流出道则P波又倒置且QRS波幅度减低。依起搏图形QRS波方向调整电极位置直至出现稳定的起搏图形。
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在体表心电图上产生类左束支传导阻滞及左前分支阻滞的QRS-T波群,心电轴显著左偏(-30°~-90°),V5~V6的QRS形态可表现为以S波为主的宽阔波。右心室流出道起搏,起搏的QRS波群呈类左束支传导阻滞型,Ⅱ、Ⅲ、aVF导联的主波向上,心电轴正常或右偏。
右室心尖部是最稳固的部位,通常起搏与感知阈值较为满意。右室流出道起搏可作为心尖部起搏的一种替代选择和补充。一般要求起搏阈值应<1mA(0.5V)。电极导管安置到位后,用一根无菌导线将导管与体外脉冲发生器连接起来,将导管和鞘管缝合固定在穿刺部位的皮肤处。乙醇消毒后局部覆盖无菌纱布包扎。
5.起搏参数调节
(1)起搏频率:起搏器连续发放脉冲的频率。一般为70~80/min,可按具体情况增减。
(2)起搏阈值:引起心脏有效收缩的最低电脉冲强度,一般低于1mA。为了获得稳定夺获,起搏电流常为阈电流的3~4倍,心室起搏一般要求电流3~5mA,电压3~6V。
(3)感知灵敏度:起搏器感知P波或R波的能力。心室感知灵敏度值一般为1~3mV。
6.记录 术后摄X线胸片1张,记录1份12导联心电图。
【注意事项】
对于安置临时心脏起搏器的病人,在围手术期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搬动病人要小心,防止电极脱开或刺破右心室。
2.穿刺部位应尽量保持清洁,防止感染。
3.高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可提高心肌起搏阈值,从而减弱起搏效果;而缺氧和低钾血症可降低心肌起搏阈值,从而可诱发心室颤动。
4.除颤放电可能损坏起搏器,故每次除颤后应仔细检查。
5.备好异丙肾上腺素,以防起搏器失效。
6.由于临时起搏器的终端暴露在外,故必须予以保护以防触电。
(严 静)(审稿人 于凯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