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证】
1.胃肠减压(缓解肠梗阻、治疗复发性呕吐,大手术前、腹腔灌洗术前及腹腔置管后、心包穿刺前胃减压)。合并胃肠动力障碍。
2.鼻饲(食物和药)。
3.洗胃。
4.上消化道出血辅助诊断(是否存在出血、评估出血量和出血速度)。
5.X线造影隔疝辅助诊断。
6.抽取胃液进行实验室分析。
【禁忌证】
不存在绝对禁忌证,以下为相对禁忌证或应尽可能避免放置鼻胃管的情况。
1.食管狭窄。
2.食管和胃腐蚀性损伤。
3.严重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有引起难以控制出血可能的患者。
4.鼻道阻塞或新近鼻腔手术史。
5.凝血病。
6.面部创伤和颅底骨折,合并脑脊液鼻漏者应尽量避免放置鼻胃管。
7.新近食管创伤和食管手术鼻胃管滑脱,不宜再次置管。
【操作方法及程序】
1.用品准备。①手套、液状石蜡(或温开水)、水杯和吸管、呕吐物盆。②胃管、20~50ml注射器、听诊器。③纱布、固定用胶布。④低负压吸引装置、表面麻醉剂和局部缩血管滴鼻剂。
2.协助患者取坐位、斜坡卧位或仰卧位(视病情而定)。
3.操作者戴手套,胃管前段(10cm)涂以润滑剂(聚氨酯胃管忌用液状石蜡等油性润滑剂,用温开水润滑),关闭或钳闭胃管末端开口。清洁鼻孔(必要时可用表面麻醉药和缩血管药滴鼻),将胃管顺下鼻道缓缓插入。当其尖端达咽喉部时,嘱患者做吞咽动作或吞咽少量温开水(如患者意识不清,应将其头部略向前倾),同时将胃管徐徐送下。置管深度可根据体表标志估计,由患者鼻尖经耳垂到剑突的距离相当于鼻尖至贲门的距离,成人插入深度一般为50~55cm。
4.用注射器抽吸,如有胃液或胃内容物吸出,并测定pH判断顶端位置,证明胃管已插入胃腔。如未吸出胃液,可采用下述方法判别其插入部位。①将听诊器放于剑突下,用注射器向胃管内注入空气10~30ml,如能听到气过水声,表明胃管已进入胃腔。②将胃管末端浸入水中,若见多量气泡自管口溢出,则表明胃管已误入气道,应立即拔出,予以重插。
5.调整胃管深度,抽尽胃液,固定牢靠,并标示插管深度。固定方法可采用丝线箍紧鼻孔处胃管(切勿紧闭管腔,保持管腔畅通),然后将丝线提至前额,分别用胶布将丝线固定于鼻尖和前额。
【注意事项】
1.插管过程中,如遭遇阻力,发生呼吸窘迫、不能讲话或明显的鼻出血,均应将鼻胃管拔除。
2.记录插管时间、深度。
3.每日用温开水冲洗胃管,保持胃管通畅。
4.长期放置胃管可并发中耳炎、肺炎、鼻咽部黏膜损伤或感染,故应尽早拔除胃管,置管期间应加强口咽部和鼻腔护理。如0.1%麻黄碱液点鼻。
5.长期置管者需拔管时忌用暴力,以免损伤黏膜,可在拔管前口服少许液状石蜡。
(汤耀卿)(审稿人 许 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