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激素是前列腺生长和发挥功能所必需的激素,外周循环的雄激素主要由睾丸合成和分泌。肾上腺分泌少量作用较弱的雄激素,如雄烯二酮和脱氢表雄酮。大约2%的睾酮处于游离状态,其余睾酮和性激素结合球蛋白、白蛋白、皮质类固醇结合蛋白结合。雄激素、双氢睾酮、雄甾烷二醇和雌激素能够和前列腺细胞表面的雄激素受体结合,激活cAMP依赖的蛋白激酶A信号传导通路。睾酮通过主动转运进入前列腺细胞后,经5α-还原酶作用,转变成更具活性的双氢睾酮。组织中有2种5α-还原酶的同工酶,前列腺以2型同工酶为主。在细胞内,双氢睾酮很快转变成雄甾烷二醇,这两种成分可以互相转化。雄甾烷二醇随后转化成没有活性的雄甾烷三醇。睾酮,雄烯二酮能够通过芳香化酶在外周组织中转化为雌激素。BHP的病因研究提示,前列腺暴露于过高的雌激素水平或前列腺内过多芳香化的雄激素可能和其发病有关。最流行的理论认为,雌激素通过间质细胞上的雌激素α受体和上皮细胞上的β受体,产生刺激增生作用。雌激素在PCa中的作用尚没有太多研究。
雄激素在BPH和PCa的发病作用主要集中在对细胞增生和调亡的影响。目前,关于血浆性激素水平和BPH或PCa发生危险率之间的联系还不能完全确定,因为这类研究需要考虑到患者一生暴露于性激素水平的情况,最终肿瘤发生情况,以及前列腺内外睾酮浓度的差异。通过全面分析LH,FSH,总睾酮、游离睾酮、雄烯二酮、脱氢表雄酮、雌酮、雌二醇和性激素结合球蛋白水平发现,PCa发生率的升高和睾酮/双氢睾酮比值升高(提示5α-还原酶活性减弱)有关。总体上讲,循环性激素水平不能作为前列腺疾病发生的预测因素,没有观察到长期暴露于性激素会增加多年后前列腺疾病的发生率。PCa患者和普通人群相比,总体睾酮,游离睾酮和双氢睾酮水平没有显著差异。研究发现,移民后的第二代和第三代中国华侨,PCa的发生率增加,提示饮食、环境因素和基因因素一起影响疾病的发生。
关于雄激素水平和BPH的关系,不少试验显示,前列腺组织内睾酮水平和双氢睾酮水平并没有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下降,但是,目前还没有证据肯定前列腺内的双氢睾酮的升高是导致BPH的主要原因,尽管双氢睾酮在疾病发生和发展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