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患者隔一段时间到医院测1次血糖,这是较粗糙和不全面的,因为,到医院测定血糖会受到抽血时间、劳累、紧张、运动、进食不规律等因素的影响,这时测定的血糖值并不能代表平时的血糖水平,另外到医院测定血糖可能会延误低血糖的发现、诊断和治疗。
很多因素会对血糖有影响,比如,饮食的种类。饮食量、运动方式和时间、精神等因素的变化均会影响血糖的水平,而相同的因素对不同的患者的影响是不同的;只有通过血糖监测,才能了解某一因素对血糖的影响,因而血糖监测是非常必要的。
自我血糖监测为近10年来糖尿病病人管理的主要进展之一,已成为每一位糖尿病病人掌握自己病情的资料和信息的主要手段,并可根据血糖浓度来调整饮食、运动及药物治疗和判断治疗效果。糖尿病患者学习和掌握血糖检测技术是非常重要的,治疗方案的合理性是建立在病情监测的基础上,以便及时调整治疗,保证治疗达标。
在复查血糖的日子里,应保持一贯的生活和服药习惯,不要故意减少进食量或不吃降糖药,而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影响治疗的调整。
1.血糖自我监测的好处
(1)可教育病人如何控制血糖。
(2)鼓励病人积极参与治疗和管理。
(3)加强病人责任感。
(4)及时发现低血糖。
(5)监测胰岛素强化治疗的病人。
(6)控制好间发感染发热期间的病情。
2.适用对象 正在进行强化治疗者;病情不稳定者;频发低血糖特别是无警觉性低血糖者;易发生酮症酸中毒者;糖尿病伴妊娠;肾糖阈异常者。
3.监测方法 自我血糖检测采用快速血糖测试仪,采用毛细血管血,如指血,也就是全血,由于全血中含有有形的细胞成分,因此,快速血糖测试仪测得的血糖值一般要比血浆糖和血清糖值低15%左右,所以,不采用快速血糖测定仪的测定值来诊断糖尿病,诊断糖尿病要依靠静脉血糖,血糖测定仪主要适用于对糖尿病病人进行血糖的监测,作为监测手段,这点差别实际上对指导临床用药影响不大,如一个患者的空腹血糖为6.0mmol/L与6.7mmol/L,或13.0mmol/L与14mmol/L,指导临床治疗的意义是基本相似的。
(1)可测定范围:一般31~20mmol/L内测的血糖值比较准确,超过此范围测定值与实际血糖值的差距大,测定仪甚至不显示血糖值,只显示L或H来表示低于可测定值或高于可测定值,此时,应抽血送检,以了解确切的血糖值。
(2)测定血糖时间:血糖监测的频率取决于病情、治疗目标、治疗方式和经济条件。胰岛功能很差、妊娠糖尿病、使用胰岛素以及要达到良好的血糖控制时,要频繁地监测血糖。
单纯检测空腹血糖是不够的,应进行多点监测,即不同时间的血糖监测,不能满足治疗要求,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可以1d测4次,也可测7次,甚至8次,4次血糖指的是三餐前及睡前4次血糖测定,或者是早上空腹加上三餐后2h(从第一口饭算起)的4次测定。7次指的是三餐前后(餐前指餐前30min,餐后指餐后2h)和睡前,必要时加测夜间2~3时血糖,因此时是一天血糖最低的时间,及时监测以便及时发现夜间的血糖变化。血糖控制良好或者稳定的患者每周监测1~2d,甚至监测次数可更少一些。血糖控制差或患其他疾病时应每天监测,直到血糖得到控制。出现严重低血糖时甚至每10分钟监测1次血糖,因严重高血糖在医院抢救时,应每1~2小时测定1次血糖,直至血糖恢复正常并且稳定。饮食改变、剧烈运动、情绪变化及不舒服时可增加监测次数。
对于未用胰岛素的血糖相对稳定的糖尿病患者,空腹和早餐后2h血糖基本能反映全天的血糖,注射胰岛素的1型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主要靠外源性胰岛素控制,不论进食与否,注入的胰岛素都会发挥降糖作用,不同时间的血糖变化很大,空腹血糖不能代表或完全代表全天的血糖水平,因此应强调进行多点的血糖测定,在此基础上调整胰岛素用量。如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白天血糖控制良好,而清晨有高血糖,不论是高血糖合并有高尿糖或高血糖并有尿糖阴性,此时测定夜间血糖很有必要,有利于除外夜间高血糖(黎明现象)或夜间低血糖引起的高血糖(索木基效应)。对于轻症糖尿病患者来说控制达标的良好指标是餐后血糖。
对于接受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监测血糖的次数可相对少一些,因为这些患者体内有一定的胰岛素储备,自身分泌的胰岛素在避免发生酮症和稳定血糖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注射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可低于空腹血糖,对于这些患者,测定随机血糖是有意义的,然后,第一步,控制空腹血糖;第二步,控制餐后血糖;第三步,控制全天血糖。
1型糖尿病患者,既可做全天的多点血糖检测,也可以在病情稳定的前提下,分几天完成不同时间的多点血糖检测。
妊娠糖尿病、手术前后、伴发其他疾病如感冒、心血管疾病等时,每天至少4次,或按医嘱每4天观察1次全天血糖,即早餐前后、睡前或夜间7个点时。
(3)做好血糖记录:患者做血糖监测时,要做好血糖记录,良好的血糖检测记录,可以帮助分析和找出血糖不稳定的原因,并加以纠正。记录要包括每天血糖检测的时间、血糖值和饮食量、进食时间和用药量与时间,特别是胰岛素的注射量和时间,每天的运动量、运动时间和一些特别的事件,如发热等还包括患者有无情绪的变化等。
糖尿病越稳定者越需要加强监测,年龄越小越是要加强控制血糖,监测血糖和调整胰岛素剂量的次数也要更多些。年龄越老,监测尿糖的意义越小,应以监测血糖为主。
4.血糖监测对治疗的指导作用 通过在血糖监测的基础上的治疗调整,要求空腹和餐后血糖均达到良好控制,一般而言,空腹血糖在4~8mmol/L,餐后2h血糖在7~10mmol/L为好,对于65岁以上的老人,血糖控制标准可放宽至空腹4~10mmol/L,餐后2h血糖低于13mmol/L,同时不应出现低血糖。1次或1d血糖正常还不能说明一段时间内血糖都控制好了,还应查糖化血红蛋白,血糖反应的是抽血当时的血糖水平,从时间上讲是点的概念,糖化血红蛋白反映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要求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5%以下,老年人可放宽至8%。
5.自我血糖监测的优点和缺点
(1)优点:患者易于掌握,有一定的灵活性,可以鼓励患者积极参与治疗与管理;及时发现低血糖和高血糖,减少酮症的发生;及时调整治疗,缩短治疗时间,节约治疗费用。
(2)缺点:采血比较疼痛,经济费用高,操作较复杂,视力差或肢体活动不便造成操作困难,结果偏差。
6.自测血糖应具备的条件 患者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能够接受糖尿病教育,理解并掌握糖尿病的基本知识;对医护人员充分信任,具有良好的医患关系;不因血糖的正常波动而加重负担;具备一定的经济能力。
7.正确的监测技术
(1)正确的采血和滴血方法:在指端两侧点刺,尺侧皮肤感觉神经末梢分布少,痛感较轻;不要过度挤压,采血前可先用温水暖手,然后手下垂,取血前从手掌向指段挤压一会,以便采血的血量较多。不要用手指直接在试纸上涂血,以免手上的油脂影响测定结果,采血量必须足够,以完全覆盖试纸测试区。
(2)检查试纸条:注意试纸的保存,避免潮湿,注意避光,放在干燥清凉的地方。试纸条号码或插入方法,使用时不要触摸试纸的测试区和滴血区,注意保持测试窗的干净,同时检查试纸有效期。最好选用独立包装的试纸。
(3)熟练掌握操作程序,详细阅读血糖仪使用说明书。
(4)皮肤消毒彻底,待干后取血,插入试纸,采血、吸血时间合适。检测时不要移动试纸,避免检测时血糖仪发生移动和倾斜。
(5)及时更换电池,按照说明书要求,对血糖仪定期清洗,避免灰尘、纤维、血渍等的影响。定期使用专用标准测试条进行校检。
8.自我血糖监测的注意事项 血糖试纸是否过期和是否合适、试纸编号与仪器编号是否配套、血样采集和滴血是否准确。
(1)血糖试纸是否过期和是否合适、试纸编号与仪器编号是否配套。
(2)血样采集和滴血是否准确,必要时要求患者带血糖仪到医院,由医务人员观察患者血糖检测技术。
(3)仪器的校正、自我血糖监测技术应每年进行1~2次核准,监测的质量控制相当重要,特别是血糖结果和临床症状不符时,建议采用血糖仪作毛细血管血糖监测时同时抽取静脉血测血糖。
(4)对无条件进行血糖自我监测的患者,应定期门诊复查血糖。
(5)每次复诊时应携带血糖记录和所应用的药物包括胰岛素。
(6)可用于糖尿病病人的血糖监测和高危病人的初筛,但不用作糖尿病诊断。
9.影响血糖波动的因素
(1)饮食、饮酒。
(2)运动。
(3)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或其他影响血糖的药物。
(4)情绪和身体的应激、青少年生长期。
(5)妊娠或感冒等急性疾病。
(6)肝、肾、胰等慢性疾病。
10.血糖仪与生化仪 有些患者注意到血糖仪和静脉抽血测定的血糖值有一定的差异,这是要考虑用血糖仪和抽血的时间是否一致,另外,两种测定采用的标本是不同的,在伴有贫血、脱水或休克时,两者间的差异会更大,一般血糖仪所测血糖较生化仪静脉血浆血糖约低10%,当血糖33.3mmol/L或低于1.1mmol/L时,血糖仪就不能显示数值,所以当血糖过低或过高时,就不要用血糖仪检测了。血糖仪对血糖的检测主要用于糖尿病的监测和随访。
11.从指尖以外部位测血糖 指尖取血测定毛细血管血糖值,虽然准确方便,但刺血有一定的疼痛,特别是对钢琴家、打字员等必须用手操作的患者更是一个难题。从指尖以外部位刺血测血糖,可以无痛甚至微痛,从而受到欢迎。其取血部位一般采用前臂背侧,但在血糖变化太快的时候,从指尖以外取血测得的血糖值和指尖血糖值差异就会增大。并不是所有的血糖仪均可采用该种取血方法,需要特定的血糖仪才能测定。该种方法只要适用于空腹或餐前,餐后、注射胰岛素后、体育运动后均在2h以上也适用;当血糖变化较快时,如进餐后、注射胰岛素后、运动以后2h,以孕妇、怀疑有低血糖尤其是未察觉低血糖者均不适用于该种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