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糖尿病食管

糖尿病食管

时间:2023-04-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 糖尿病神经病变是产生糖尿病食管的主要病理机制。神经病变导致食管运动障碍。如果食管测压证实存在上述食管蠕动异常,特别是出现“兔耳样”收缩波出现,即可诊断糖尿病食管运动障碍。具有明显反流症状者应进行24h食管pH监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可能与维生素B1及维生素B6缺乏有关。2.动力药物治疗 有糖尿病食管运动障碍但无食管症状的病人一般不用动力药治疗,主要治疗和预防周围神经病变。

【临床表现与诊断】 糖尿病神经病变是产生糖尿病食管的主要病理机制。神经病变导致食管运动障碍。应用食管X线造影和食管测压术发现50%的糖尿病病人(1型或2型)有食管运动异常,其中至少一半以上病人出现食管运动障碍症状,如反酸、反胃、胸痛、吞咽困难等。出现上述症状时做食管测压动力学检查。根据运动异常模式分为以下4型:

Ⅰ型:按食管蠕动波的特点又分为6型。

Ⅰ-1型:正常型。

Ⅰ-2型:食管收缩波异常,又分为4个亚型:①远端食管高幅蠕动收缩,收缩波幅≥18kPa(135mmHg)/30个收缩波均值;②远端食管长时程蠕动收缩,平均时程≥5.6/30个收缩波均值;③异常食管蠕动收缩(重复收缩、第三收缩、自发性非传导性收缩),异常蠕动收缩≥3次/30次吞咽试验;④多峰波(兔耳样收缩波)。

Ⅰ-3型:远端食管低幅蠕动收缩,收缩波幅≤4.5kPa(34mmHg)/30个收缩波均值。

Ⅰ-4型:近端食管幅动收缩异常。

Ⅰ-5型:节段性异常。

Ⅰ-6型:混合型或其他类型运动异常。

Ⅱ型:失蠕动型。

Ⅲ型:未定型。

Ⅳ型:食管下括约肌(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LES)功能障碍型。

如果食管测压证实存在上述食管蠕动异常,特别是出现“兔耳样”收缩波出现,即可诊断糖尿病食管运动障碍。具有明显反流症状者应进行24h食管pH监测。

【治疗】

1.病因治疗 包括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治疗。具体治疗参见降糖药物和胰岛素治疗。补充维生素B族,早期能改善周围神经病变的症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可能与维生素B1及维生素B6缺乏有关。

(1)维生素B1:当维生素B1缺乏时,糖代谢的中间产物丙酮酸等进一步氧化而堆积,使已有糖代谢障碍的病人,更进一步减少能量来源。同时伴有丙酮酸及乳酸等在神经组织中堆积,使神经组织能量供应受到影响,引起多发性周围神经炎。由于维生素B1还可抑制胆碱酯酶活性,当维生素B1缺乏时,胆碱酯酶活性增强,乙酰胆碱水解加速,使神经传导受影响,出现胃的动力障碍。治疗用口服维生素B1成人每次10~30mg,3/d,或用维生素B1肌内注射或皮下注射,每次2ml(含50~100mg),1/d。丙硫硫胺(新维生素B1)片剂有5mg和10mg两种,3/d,每次1~2片。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1~2ml/d(5~10mg)。呋喃硫胺口服25~50mg,3/d;肌内注射20~40mg/d。作用同丙硫硫胺,但毒性较小,疗效持久。

(2)维生素B6:维生素B6包括吡哆醇、吡哆醛和吡哆胺3种物质。维生素B6是氨基酸转氨酶和脱氨酶的辅酶,促进氨基酸的吸收和蛋白质的合成;维生素B6又能促进脂肪代谢,参与亚油酸转变为花生四烯酸的过程,缺乏时可出现周围神经炎。维生素B6用量成人每次10~20mg,3/d;皮下,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成人每次50~100mg,1/d。

2.动力药物治疗 有糖尿病食管运动障碍但无食管症状的病人一般不用动力药治疗,主要治疗和预防周围神经病变。对于有食管症状病人,如吞咽困难、胸痛、反流、胃灼热感的病人可根据食管动力学异常选用药物。

(1)表现胸痛、咽下困难,食管测压提示高压型蠕动异常,治疗时可用①硝酸甘油类:硝酸甘油0.6mg饭前30min舌下含化,5-单硝酸异山梨醇饭前40~50mg舌下含化,3/d。②抗胆碱能制剂:匹维溴铵50mg,3/d,饭前30min服;非诺维林100mg,3/d,饭前30min服。澳替溴铵40mg,3/d,饭前30min服。山莨菪碱10mg,3/d,饭前服。③钙离子拮抗药:地尔硫30mg,3/d饭前30min服。硝苯地平(nifedipine):5~10mg,3/d,饭前30min服。

(2)表现恶心、呕吐及反流症状,食管测压提示低压型蠕动异常可用促动力药治疗。

①胆碱能拟似剂:如氯贝胆碱(bethanechol)能直接作用于平滑肌细胞,为一种胆碱能激动药,对全胃肠有刺激作用。这类药物的特点是绕过肠神经调节机制直接起作用,可增高下食管括约肌的基础压,增强胃底、胃窦和十二指肠的收缩,但这类药物并非总能促进胃排空,也不防止胃食管反流,且尚有许多不良反应,如刺激胃酸分泌,肠痉挛、面部潮红、心动过缓、腹泻、视物模糊等,故在临床上已被淘汰使用。

②多巴胺受体阻断药:包括甲氧氯普胺(metoclopramide)多潘立酮(吗丁啉,domperidone)、氯波必利(clebopride)。这些药物不仅具有刺激胃、十二指肠动力的特性,可提高下食管括约肌压力,增强胃窦收缩,促进胃排空,而且通过作用于化学感受器激发区具有止吐作用。甲氧氯普胺易通过血-脑脊液屏障,作用于神经系统引起焦虑、头昏、疲乏,共济失调等,发生率约20%,因此临床上已很少应用。多潘立酮也存在一些不良反应,如口干、头昏及高催乳素血症类似的不良反应,如乳房压痛、溢乳、月经不规则等,发生率2%~7%,而且只对上消化道有促动力作用,因此临床也受到限制。

③5-HT4受体激动药:目前临床上广为应用的有西沙必利(cisapride)和莫沙比利(mosapride)。这类药物通过兴奋肠肌间神经丛节前神经原的5-HT4受体而间接增加胆碱能神经递质传送,以增强胃肠运动。本类制剂为全胃肠促动力药,能缩短食管酸暴露时间,加速胃肠推进运动,增加胃收缩力,促进胃排空,还能加速结肠转运。常用剂量5mg,3/d,饭前30min口服。增加剂量疗效相似,但可能不良反应增加。不良反应有一过性腹痛、腹泻、肠鸣、偶有过敏、轻度短暂的头痛或头晕。

④胃动素受体激动药:胃动素是一种胃肠激素,选择性引起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MMC)Ⅲ相的强烈收缩,促进胃排空,主要用于胃动力障碍病人。常用红霉素。

⑤双向调节药:可选用马来酸曲美布汀等,参见本章第一节治疗部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