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糖尿病性缺血性结肠炎

糖尿病性缺血性结肠炎

时间:2023-04-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糖尿病性缺血性结肠炎,临床上较少见,糖尿病时常并发血管并发病,包括中小动脉硬化和微血管病变,在一定因素下可导致缺血性结肠炎,一旦发生,病情危急,死亡率极高。因心肌缺氧及纤维化;间质中大量糖蛋白沉积浸润而引起糖尿病性心脏病。4.糖尿病微血管病变 糖尿病时胃肠微血管病变,可引起胃肠供血减少,导致缺血、缺氧发生,在肠腔压力增加,并发感染或伴水电解失衡等情况下,可导致急性缺血以至发生缺血性结肠炎。

糖尿病性缺血性结肠炎,临床上较少见,糖尿病时常并发血管并发病,包括中小动脉硬化和微血管病变,在一定因素下可导致缺血性结肠炎,一旦发生,病情危急,死亡率极高。

【发病机制】 糖尿病时发生缺血性结肠炎的可能机制为:

1.肠系膜动脉狭窄或闭塞 糖尿病时除糖代谢障碍外,伴有脂质代谢障碍,引起Ⅰ型、Ⅱ型、Ⅳ型、Ⅴ型脂质代谢异常,主要为TG和低脂蛋白增高,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肠系膜动脉狭窄,也可以是动脉粥样硬化斑脱落的微小血栓造成肠管末端动脉闭塞。动脉粥样硬化还引起肠系膜下动脉或肠系膜上动脉结肠支血栓形成。

2.非闭塞性肠系膜动脉缺血(低流量综合征)糖尿病可引起糖尿病性心脏病,包括心脏自主神经病变、心功能改变。糖尿病性心脏病可能与心肌壁内小冠状动脉病变、黏蛋白与胶原纤维在心肌间质沉积,心脏代谢异常,心肌收缩不全有关。因心肌缺氧及纤维化;间质中大量糖蛋白沉积浸润而引起糖尿病性心脏病。当有心肌梗死、心肌病、充血性心衰、心律失常或低血容量性休克等情况发生时导致心排血量下降而引起。可见是以缺血为主要的发生机制。

3.肠腔因素 在动脉硬化等血管病变的缺血以至缺血前状态(慢性血行障碍)的基础上,加上某些原因引起的肠腔内压上升,及伴随的一时性强烈蠕动,如在高度便秘或肠痉挛时,肠内动脉分流开放,导致肠系膜血管的血流下降,如有细菌侵入结肠黏膜更加重缺血的损害。

4.糖尿病微血管病变 糖尿病时胃肠微血管病变,可引起胃肠供血减少,导致缺血、缺氧发生,在肠腔压力增加,并发感染或伴水电解失衡等情况下,可导致急性缺血以至发生缺血性结肠炎。

【临床表现与诊断】 以腹痛和便血发病的缺血性结肠炎临床上并不多见,但对老年人来讲,出现上述症状首先要考虑缺血性结肠炎可能。其临床表现由于其严重性、累及范围、缺血损害发生的快慢、肠壁对缺氧的耐受程度不同而有差异。起病急,剧烈的腹痛,2/3病人有腹痛,因左半结肠易受累故腹痛常局限于左下腹,常为突然性和痉挛性。伴有便血和黏液血便,水样性腹泻,嗳气、呕吐、发热、腹胀。半数患者有腹部压痛。发生休克者少见。失血量很少,因此引起贫血的病例少见。当导致结肠大块坏死,溃疡深达肌层及浆膜层时,在左下腹或左季肋部绞痛,阵发性加重,伴腹胀,进而排出暗紫色或鲜血便,并可有血水样腹泻,每日数次至数十次。结肠坏死时10%~20%病人有腹膜刺激征。少数有白细胞增多,血沉增快。肠坏死可引起代谢性酸中毒,血清ALT增高。

X线检查:腹部平片显示肠壁水肿增厚、肠胀气、腹腔积液等。钡灌肠显示“拇指印”征或假瘤征,为本病的典型表现,如产生表浅溃疡,则可见肠壁呈锯齿状改变。

纤维结肠镜:在早期诊断有价值,但如果考虑有坏死穿孔时不宜进行。急性期起病72h内,黏膜充血水肿,多见散在出血点、浅表糜烂至溃疡;起病72h至7d为亚急性期,可见典型纵形溃疡形成,并可见明显的炎性渗出物;起病后2周至2个月为慢性期,镜下仅见轻度炎症改变,无特征性。

此外,CT及B型超声及选择性动脉造影均有不同程度的诊断价值。血管造影有助于了解缺血部分,发现动脉血管阻塞和血管狭窄。当怀疑肠系膜动脉病时,应及早进行血管造影,通过血管造影可诊断肠系膜血管病,确定血管闭塞部位、侧支循环范围,并可鉴别动脉栓塞、动脉血栓、静脉血栓和非闭塞性缺血。

【治疗】

1.治疗糖尿病

2.一般治疗 急性期应禁食,或因腹痛,此时可静脉补液同时给予胃肠外营养(参见本章第二节治疗),使肠道得以休息,并尽快停用可能引起肠道缺血的药物如加压素。

3.给氧和肠管减压 如有肠梗阻,则予胃肠减压,并持续给氧,有肋于改善全身和局部状况。胃肠减压术方法简便有效,能吸出胃肠内积气、积液,减轻肠内压力及腹部症状,预防并发症发生。

(1)胃肠减压术步骤:①病人取坐位或半坐卧位,清洁鼻孔,将米-阿管前段涂以液状石蜡,用止血钳夹闭管末端,顺鼻腔缓缓插入,管进入50~60cm一般已进入胃中,用注射器抽出胃液时,证明减压管已在胃中;②当导管吞至75cm时,由管内抽出少量液体,经做酸碱度试验为碱性者,则表明导管已通过幽门进入肠内,此时用注射器向气囊内注入20~30ml气体,并将通气口扎闭,使导管随肠之蠕动移行远处肠梗阻近段;③将减压器导管固定在床单上,检查减压器工作无异常后,方可启用。

(2)减压注意事项:①经常检查引流管有无卷曲,保持引流管的通畅。为防止胃肠管阻塞,应每4h用生理盐水冲洗1次,注意应用电动胃肠减压器时,负压不要超过66.6kPa(500mmHg)。②加强口腔护理,保持口腔和鼻腔的清洁。③在减压过程中,如给口服药物,应停止吸引1h。④记录吸出液量,观察其性质和颜色,保持负压吸引,直至腹胀消失。⑤胃肠减压不宜放置过久,一般为3~4d。拔管指征为:无明显腹胀;肠蠕动已恢复;肛门有排便或排气。拔管时应停止负压吸引,抽出气囊内气体,分次拔管。

4.非闭塞性动脉病治疗 已证实血管扩张药罂粟碱、异丙肾上腺素、苯氧苄胺、硝酸甘油、缓激肽、组胺、5-羟色胺、血管活性肠肽、胰高糖素能使结肠血管扩张,并增加结肠血流或组织氧供。治疗中需监测心电图、血压和血氧。罂粟碱经导管或静脉滴入,30~60mg/h,以扩张肠系膜血管,改善血流。输注罂粟碱治疗如病人有腹痛加重或突然发生低血压,应停用罂粟碱。临床上腹痛和其他症状减轻,生命体征稳定,腹部体征减少,白细胞计数或动脉pH趋于正常,证实罂粟碱的治疗反应,罂粟碱滴入最少持续24h。治疗不良反应有便秘、心动过速,偶见肝功能改变。

5.溶栓治疗 尿激酶(UK)150万U+生理盐水10ml稀释后再加入生理盐水100ml中,30min内滴完,滴完后12h皮下注射肝素7 500U,每隔12h1次,持续3~5d。链激酶(SK)150万U+生理盐水10ml后加入生理盐水100ml,于60min内静脉滴注完。近几年又用第二代溶栓剂,即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先给肝素5 000U静脉滴入,然后先静脉注射rt-pA15mg,再于30min内静脉滴注50mg。然后在60min内再静脉滴入35mg,总量不超过100mg。rt-pA完后,继用肝素,先每小时静脉滴注700~500U,共48h,将APTT(部分活性凝血酶时间)控制在60~80s,以后每12h皮下注射肝素7 500U,持续3~5d。

6.胰激肽原酶的应用 胰激肽原酶(pancreatic kininogenale)属于一种含有唾液酸的糖蛋白,分子量26 800u,酶的活动中心为丝氨酸和组氨酸。胰激肽原酶在体内它能使激肽原释放出激肽,后者具有舒张血管、改善循环,同时它能作为活性因子激活纤溶酶,提高纤溶系统和胶原酶系统的活性使血管中的微小血栓溶解。从而起到降低血黏度、抗血栓形成,迅速改善微循环的治疗作用。因此,本品可用于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包括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血栓闭塞性疾病,通常成人40U/d。不良反应可有皮疹、瘙痒感、盗汗等过敏症状,此时应停药,少见的不良反应有发热、头痛、头昏、困倦、恶心、呕吐等。本品与胰蛋白酶抑制药(如抑肽酶)不能同时使用,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有协同作用。治疗注射不得在同一部位反复注射,针头刺入时若发生剧痛、血液回流现象,应立即更换注射部位。

7.手术治疗

(1)手术指征:约20%病人需外科手术治疗。有腹膜炎体征和实验室发现,或接受内科治疗时临床恶化,如腹痛加剧、肌卫、反跳痛、发热、白细胞总数增高或代谢性酸中毒时需手术治疗。手术指征包括急性,亚急性和慢性缺血性结肠炎(表35-8)。

表35-8 缺血性结肠炎手术指征

(2)手术中肠管活力的判断方法:①生理盐水纱布或包敷肠管。10~20min,观察肠管的存活情况,但有时较难正确判断,有人评估这种方法的敏感性为78%。②静脉内荧光检查:在术中于静脉内注射荧光素100mg,在紫外灯下观察,如肠管呈均匀的黄绿色则为正常,否则为无活力的肠管。③多普勒检查:术中多用多普勒超声检查肠管血流情况,能较可靠的判断肠管活力和切除范围。④其他:肠腔内pH测定,经结肠血氧饱和度测定等。

(3)手术方法:主要为肠系膜血管重建和失活肠管切除,前者又包括血管移植、动脉旁路、动脉血栓摘除和内膜剥离术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