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术前护理
(一)护理评估
1.评估病人的外伤史,受伤的时间、原因、地点、部位和受伤时的体位,急救情况、搬运和运送方式。了解患者性别、年龄、绝经年龄、体重等。此外,昏厥史、脑梗死史、痴呆史、半身不遂史、帕金森病史等既往史,用药史也需关注。嘱患者停用活血化瘀类药物。
2.评估病人及家属对意外伤残的感知及心理承受的程度,家庭及社会的支持程度。
(二)病情观察
1.详细了解病史,指导患者配合,进行必要的检查,注意各种检验结果,以便全面掌握病情。
2.注意全身症状的变化,如体温、脉率、血压、血白细胞、血沉、尿肌球蛋白等,以及时发现创伤后并发感染及骨筋膜室综合征发生后出现的肌肉坏死,并及时处理。
(三)救治护理
1.病人入院后妥善安置,尽量不要再搬动,绝对卧床。
2.建立通畅的静脉输液通道。选择上肢大静脉快速输血、输液,尽量不要在伤侧进行静脉输液,紧急时可深静脉置管。
3.留置尿管,观察尿色,排除尿道及膀胱损伤,准确记录尿量,观察病情变化。
4.必要时行诊断性腹腔穿刺。
5.处理严重的复合伤。
6.早期施行患肢复位内固定,以防骨折再错位,加重损伤引起反复出血。
(四)心理护理
1.常见心理问题
(1)骨折多由突发意外事件所致,患者毫无思想准备,容易产生应激反应,如焦虑、紧张、恐惧、愤怒等。
(2)常因疼痛的刺激,担心有无生命危险,会否致残,手术能否成功及手术经费等因素而感到烦躁不安,感觉过敏或夸大伤痛,容易产生悲观失望情绪。
(3)对医院环境及工作人员有陌生感。
2.护理措施
(1)入院时热情接待,亲切询问,细心体贴,详细讲解治疗过程、注意事项及术后功能锻炼的配合使患者能顺利接受治疗。
(2)与病人的沟通中,要善于使用美好的语言,避免伤害性语言。
(3)护理操作时细心、耐心,以增强患者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4)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减少不良刺激。
(5)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允许亲人陪伴,给患者以亲情的支持,使患者增强信心,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愉快配合治疗。
(五)饮食护理
1.骨折早期 进清淡可口、含水分多、低脂、高维生素、高铁、味鲜易消化、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米粥、萝卜等;忌食生冷、油腻及腥发食物,如鱼、虾等。鼓励病人多饮水,不断改变食物的种类,促进患者的食欲,以补充机体消耗,增加机体抵抗力,促进创伤愈合。
2.骨折中期 宜食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及含钙较多的食物,促进骨痂形成,加速骨折愈合。食物中钙的来源以奶制品最好,其次为虾皮、骨粉、猪骨汤、海产品、豆类、绿色蔬菜。同时嘱患者避免食用富含草酸或植酸的食物,以影响钙的吸收,如菠菜、甜菜、甘蓝、巧克力、浓茶、可乐等。
3.骨折后期 久病必虚,虚则补之,宜滋养肝肾,补益气血,可给予动物肝脏,桂圆,黑、白木耳等补阴之品。多食羊肉、猪血、大枣、排骨汤等以加速骨痂形成,防止骨质疏松。
(六)生活护理
每日勤巡视病房,将呼叫器及常用物品放置病人床旁。协助患者进食,清洁,做好口腔及皮肤护理,保持患者形象自尊,增进患者舒适。每日定时开窗通风,保证空气流通、新鲜,整理病室及床单位使其环境整洁。
(七)患肢的护理
1.密切观察伤肢的疼痛程度和性质(尤其是有无进行性的剧痛,或者是疼痛突然加剧),局部肿胀情况,伤肢远端有无发凉、发绀、脉搏减弱或消失、毛细血管充盈缓慢或消失、皮肤感觉异常、运动障碍以及有无被动伸指(趾)疼痛等。
2.骨折后局部皮肤肿胀,关节内积液、积血,软组织挫伤严重者,伤后24~48h内可给予局部冰敷,以减少出血与疼痛。冰袋用干燥的小毛巾包裹,防止损伤皮肤。每日3次,每次15~20min。对于年老体弱血运循环差者,勤巡视,观察,防止冻伤。
3.抬高患肢,以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肿胀。如合并血管损伤或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肢不宜垫高,以免加重肌肉缺血、肿胀及坏死,以促进动脉血流。
4.遵医嘱使用甘露醇、七叶皂苷钠等药物脱水,以减轻患肢肿胀。用药后观察出入液量,监测脉搏、血压、呼吸,注意有无心肾功能不全、心力衰竭、电解质紊乱等发生。
5.有张力性水疱形成者,应在无菌操作下抽去疱内积液,并用无菌纱布覆盖,定时更换。采用理疗灯局部热疗,促进软组织愈合。
(八)术前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
1.预防压疮
(1)避免局部长期受压,鼓励患者翻身,并可给予海绵垫床、气垫床、软垫或水囊等。
(2)避免潮湿、摩擦及排泄物的刺激,指导患者床上排便及肛周清洁方法,用三点或五点支撑上身和臀部正确使用便盆,防止推拉患者发生皮肤损伤。保持床铺清洁、平整、干燥。
(3)受压局部可用红花酒精按摩或增强型透明贴保护,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增强抵抗力。
2.预防尿路感染
(1)保持会阴部清洁,增加饮水量,稀释尿液,达到自然冲洗尿路的目的。
(2)留置导尿管者,做好尿道口护理,定期更换尿袋、尿管,保持尿管引流通畅,并定期夹闭尿管,以防膀胱萎缩。
3.预防便秘
(1)每天至少应饮水2 000ml。
(2)教会其做提肛收腹运动,首先微用力收缩臀肌,同时上提收缩肛门,然后向下放松再向下用力,如同尝试排便,每日1~2次,每次反复做10遍左右,至养成每日排便习惯为止。
(3)增加活动量,顺肠蠕动方向行腹部环形按摩,做腹部热敷(注意防止烫伤)以促进肠蠕动。
4.预防肌肉萎缩 进行患肢的主被动运动。
5.脂肪栓塞的观察
(1)产生原因:骨折引起骨髓组织被破坏,骨髓内脂肪滴进入骨折周围血肿内,局部压力增加时脂肪滴进入破裂的小静脉,入血循环可达肺、脑、肾等脏器,引起上述脏器的脂肪栓塞,多为亚临床型。发生率约为7.7%,病死率高达16.3%。
(2)好发时间:脂肪栓塞好发于伤后1~6d。
(3)好发部位:最易出现于胫腓骨骨折,其次为股骨干骨折。
(4)肺栓塞的临床特征是:进行性低氧血症如呼吸困难、发绀、心率加速、血压降低等。
(5)脑栓塞表现:为意识障碍为主的综合征。
(6)护理人员应加强观察,每0.5~1h观察生命体征和意识的变化。如发现患者出现呼吸困难,意识障碍,心动过速、发热、颈胸部出现血点等,考虑栓塞发生的可能,及时汇报医生进行抢救,同时加强血气监护。
6.骨筋膜室综合征的预防 确保患肢制动,患肢抬高15°~30°,有利于静脉血、淋巴液回流,防止患肢肿胀加重,观察患肢的颜色、温度、血运、肿胀等情况,如患肢出现水肿,剧烈疼痛,且进行性加重,足背动脉较健侧弱或触不到,远端发绀、麻木等情况,应考虑为骨筋膜室综合征,应及时上报医生切开减压处理。
(九)特殊用具的护理
1.石膏的护理
(1)保持石膏清洁,避免污染物刺激石膏部位皮肤。
(2)翻身时勿对关节施加成角应力,防止石膏断裂。患肢抬高,高于心脏水平。
(3)注意石膏固定部位的保暖。
(4)每日2~3次按摩石膏边缘及受压部位皮肤,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防止压疮。
(5)严密观察患肢末梢血运,如发现肢端发白,皮温降低、发绀等及时报告医生处理。如患肢麻木,感觉减退,指(趾)不能自主活动,但血运良好,表明神经受压,及时报告医生妥善处理。
2.夹板的护理 搬动时要注意保护患肢,保持正确的位置,严防骨折重新移位。固定期间,抬高患肢并保持患肢的功能位。随时注意观察夹板的松紧度,以布带能在夹板上下移动1cm为标准。随着患肢肿胀消退,要经常调整布带松紧度。密切观察患肢血液循环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注意防止夹板压迫形成压疮。
3.牵引的护理
(1)对于牵引的病人,应注意牵引的方向、大小,牵引绳有无受压,是否过长使牵引锤触地等,从而保持有效牵引。取得病人合作,告之病人畸形愈合的危害,使之保持正确的姿势,不随意减轻牵引重量。
(2)每日检查牵引处皮肤完整性,必要时垫棉垫或采用增强型透明膜保护,预防压疮。定期擦洗患肢,按摩患肢,促进血液循环。
(3)下肢牵引者腓骨小头处应垫棉垫保护,平时注意检查局部有无受压,以免损伤腓总神经,导致足背伸无力,出现足下垂。
(4)随时观察患肢血液循环,包括肢端颜色、温度、动脉搏动、毛细血管充盈情况及肢体活动。伤口肿胀者密切观察渗血量,预防活动性出血。加强保暖,询问病人有无异常感觉,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
(5)牵引针眼处保持干燥、清洁,勿去结痂。每日滴酒精2次,防感染。如牵引针发生偏移,应检查偏移原因,不可立即将牵引针推回。应严格消毒后送回,以免发生骨髓炎。
(6)指导患者早期进行肌肉等长收缩运动,病情允许时应加强全身性的活动。防止肌肉萎缩和静脉血栓形成。
4.拐杖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1)正确评估病人,意识清楚,身体状态良好稳定,骨折愈合良好者方可遵医嘱指导用拐下床活动。
(2)选择合适的拐杖:宜选铝合金制,调成合适的长度(身长-40cm或腋至足底长度+5cm,握手柄高度为腋至腕部距离,若为双手负重时可调节至屈肘30°)。
(3)初次使用拐杖行走前应先向病人示范拄拐方法及注意事项,消除紧张心理。
(4)使用者应手臂肩部无伤痛,活动不受限制,使用前应做增强手臂及肩膀肌肉的运动以增强三角肌力量。
(5)用拐时不可只穿袜子不穿鞋或穿拖鞋、高跟鞋走路,需穿安全、不滑、合脚的平底鞋,衣服应宽松和身。
(6)步行时腋窝不能重点负重,主要由手负重。患肢负重时间应遵医嘱,先练平地行走,再练上下台阶,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
5.使用下肢关节康复器(CPM)进行锻炼的注意事项
(1)根据原有关节的活动度数及手术中关节松解后活动度数来决定膝关节最初的活动范围。
(2)根据患肢的长短来调整CPM,大腿、小腿及足跟贴在器械上成有效状态。停止锻炼时应抬高患肢,保持膝关节处于最大的屈曲位。
(3)机器运转后注意手术切口和皮瓣血运情况,防止过度活动造成的切口裂开和皮瓣血运障碍。
(4)告知患者锻炼过程中必然有疼痛,它会随着活动量的加大、手术后关节性反应的消失而逐渐减轻,并用每日增长的度数来鼓励患者坚持不懈的锻炼。
(十)术前功能锻炼
1.骨折早期 伤后2周内,此期患肢肿胀疼痛,骨折端不稳定,容易再移位。功能锻炼的主要形式是患肢肌肉舒缩运动,原则上骨折部上、下关节不可活动,身体其他部位都应进行正常活动,以促进患肢血液循环,利于消肿和稳定骨折。如上肢骨折,嘱患者练习握拳和伸指动作,防止肱二头肌粘连。腕关节骨折可做轻度背伸掌屈动作,但不要旋转,并可适当活动肩、肘关节。下肢骨折以练习膝关节的屈伸活动和股四头肌舒缩活动为主,使血液回流,肿胀消退。
2.骨折中期 伤后3~4周,局部肿胀消退,疼痛减轻,骨折端已较稳定,骨痂开始生长,应逐步恢复骨折部上、下关节的活动,进行自动性关节伸屈活动,锻炼肌肉的舒缩能力和关节活动能力。
3.骨折后期 伤后5~6周,骨折部有足够的骨痂时,应加大关节活动的幅度,加强活动强度,锻炼肢体的持重能力,防止肌肉萎缩,避免关节僵硬。上肢骨折可鼓励做些力所能及的轻微工作,可使用握力圈、健身球,练习用筷子、系纽扣、屈肘、抬肩等动作恢复上肢的功能。下肢先扶双拐行走,后改为扶单拐,继而弃拐行走。
(十一)术前准备要点
1.完善术前检查
2.呼吸道训练 吸烟患者要求入院后忌烟,进行深呼吸练习,以增加肺活量。每日2次,每次10~20个。鼓励患者有效咳嗽,咳痰,减少肺部感染。
3.床上大小便训练 择期手术患者往往因术后体位和排便方式的改变,加之术后切口疼痛,情绪紧张等因素,引起排便困难,甚至潴留。因此,术前训练正确的床上大小便方法,可减少术后尿潴留和便秘的发生率,大大减轻患者的痛苦。
4.药物的准备 皮试。
5.皮肤准备 皮肤清洁,无皮疹,无感染灶,根据手术部位选择备皮范围。
6.胃肠道准备 术前1d晚用开塞露灌肠,排除肠道内积便。
7.肢体标识 标识手术部位。
8.患者身份识别标识
二、术后护理
(一)术后观察护理要点
1.术后严密观察患者神志,监测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至完全清醒平稳。及早识别肺栓塞症状和脂肪栓塞症状,特别是肥胖患者,观察意识状态,有无胸闷,呼吸困难,皮肤瘀点等。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并做相应处理。
2.伤口及引流管的护理:观察伤口敷料有无渗血,如有渗血渗液及时通知医生伤口换药更换敷料,保持敷料清洁干燥。必要时可沙袋压迫止血。保持引流管通畅,引流球放置勿高于伤口,妥善固定防止脱出、打折,观察引流液量、颜色、性状、倾倒引流时严格无菌操作,准确记录。如果引流液为鲜红色,并2h超过200ml,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3.患肢的观察与护理
(1)体位:术后平卧,患肢抬高,高于心脏水平,以利静脉回流,减轻肿胀。抬放位置不宜过高或过低,过高会影响动脉供血,过低会影响静脉回流。保持患肢功能体位,尤其是下肢,严禁内外旋转,保持中立位。
(2)严密观察患肢血液循环及神经功能:观察患肢指(趾)甲的色泽、温度、甲床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及桡动脉/足背动脉是否搏动正常,观察患肢有无肿胀及压痛。如无异常,说明患肢血液循环良好。感觉可用大头针触及患肢的手指、足趾,并观察患者反应情况。
4.了解术中病情及出血情况,根据术中失血量、生命体征、术后尿量及患者全身情况调节输液速度。检查留置针穿刺点有无红肿,渗漏脱出,固定是否牢靠。在套管针处注明留置时间,一般保留时间<96h。
5.观察排尿及排便情况:硬膜外麻醉后排尿反射可能抑制,切口疼痛可引起膀胱括约肌反射性痉挛,不习惯床上排尿或精神高度紧张都可造成术后尿潴留。术后6h如无排尿,应检查是否尿潴留,采取相应措施及时处理。可给与止痛药,解除精神紧张,改变体位,热敷或按摩下腹部,诱导排尿等,无效时可遵医嘱肌注新斯的明,效果较好。必要时遵医嘱为病人导尿,妥善固定尿管,将尿管从病人大腿下方接尿袋,固定于床旁,并用胶布将尿管近端外露部分固定于大腿内侧,减少因牵拉导尿管而引起的不舒适感。尿袋应低于耻骨联合水平位,防止尿液倒流致逆行感染。定时检查尿管是否通畅,观察尿色、量和性质,并准确记录。指导患者定时夹闭尿管,每2~3h开放1次,训练膀胱正常收缩功能,争取尽早拔除尿管。术后卧床特别是老年人,肠蠕动缓慢,极易引起便秘,嘱患者多饮水,多食蔬菜、水果,经常做腹部顺时针按摩,给予大便软化剂等预防便秘。
6.对于时间较长的手术,术后应检查骶尾部,骨突处及术中扎止血带部位皮肤有无受压,并定时按摩受压部位,协助患者定时翻身,禁止用热水袋保暖,防止烫伤。
7.疼痛的观察和护理
(1)护士耐心倾听患者对疼痛的诉说,认真评估疼痛程度,性质及部位,慎用止痛药,以免延误病情。
(2)给予病人安静的病房,舒适的病床,病房光线温度适宜,防止病人因过冷、过热引起过激的心理反应,从而产生强烈的疼痛心理。对于疼痛明显的患者,采取放松术、催眠、暗示等方法如做深呼吸,听音乐等使患者放松,转移对疼痛的注意力。必要时遵医嘱合理应用止痛药,告知患者用药注意事项,严密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3)对症护理:①若术后切口敷料过紧或术后肿胀导致绷带包扎过紧引起的疼痛,通过检查如为术区可感张力过高,即给予松解绷带,并且观察肢体的血液循环,很多病人松解绷带后疼痛迅速缓解,不需要止痛药。②术后石膏固定引起的疼痛,给予在受压疼痛部位开窗减压,或更换石膏。③术后皮牵引引起的疼痛,如果是牵引套摩擦引起的疼痛,则给予柔软棉垫包裹患肢擦痛处;如果是牵引重量过重引起的疼痛,则遵医嘱给予减轻牵引重量。④若术后切口疼痛早期可根据医嘱给予吲哚美辛(消炎痛)栓肛塞,疗效较好。必要时可使用镇痛泵,根据医嘱应用止痛药、理疗等方法减轻疼痛。
(4)患肢冰敷。
(5)自我放松与按摩:指导病人做放松动作,如:叹气、打呵欠、腹式呼吸,用衣物支撑手术切口等,可使紧张的骨骼肌或张力性切口松弛下来,阻断疼痛反应而减轻疲劳和体力消耗,帮助患者入睡。此外,督促家属行局部按摩,增加被动活动量,对减轻骨科术后被动体位患者疼痛尤为重要。
(二)术后对并发症的护理
1.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血栓的形成主要是因手术使血流缓慢、创伤引起血管壁损伤和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三大因素所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多在术后48h内发生在左下肢的腓肠肌静脉丛,症状隐蔽,腓肠肌隐痛常为手术创伤反应所掩盖,直至血栓蔓延至主干静脉时,才表现患肢疼痛、肿胀、静脉扩张和压痛。
主要护理措施:
(1)对术中使用止血带、术后制动、高龄、女性、肥胖、有吸烟史、糖尿病、脑卒中病史、恶性肿瘤、心功能不全、以往有DVT形成史和严重外伤史、慢性静脉血管功能不全者,在预防上要给予足够重视。重视病人主诉,对病人出现站立后下肢沉重,胀痛等不适即应警惕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
(2)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20~30cm,膝关节屈曲15°,使髂股静脉呈松弛不受压状态,对缓解静脉牵拉有一定作用。避免膝下垫枕,以免影响小腿静脉回流。
(3)注意观察病人双下肢皮温、皮色及动脉搏动情况,有无水肿、浅静脉曲张和肌肉有无深压痛。注意患者有无合并胸闷、气急、呼吸困难、口唇发绀及皮下瘀血点。观察患肢肿胀程度,与健侧对比,并每日做记录。如出现下肢肿胀,评估下肢肿胀是突然发生还是缓慢发生,周径变粗(两侧下肢的周径相差0.5cm以上)时,及时通知医生。
(4)术后鼓励病人早期功能锻炼,指导督促病人定时做肢体的主动或被动运动,如踝关节、足趾的伸屈活动及加强小腿肌肉收缩的活动,促进血液、淋巴液循环。配合向心性软组织按摩,从足背到大腿根部,自远及近缓慢排挤,对防止淋巴液淤积所造成的顽固性肿胀有很好的作用。每日2次,以早、晚各30min为宜。病情允许时早期下床活动。
(5)利用肢体被动装置改善术后肢体血流淤滞,如循序减压弹力袜(GEC)、患肢间断气囊压迫(IPC),足底静脉泵、间歇性充气加压装置、逐级加压弹性祙等机械性预防措施,以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使其静脉泵早日恢复。
(6)保持大便通畅,因80%DVT发生在左下肢,与乙状结肠宿便有关。
(7)保持心情舒畅,手术后心情不佳,可引起交感、迷走神经功能紊乱,血管舒缩功能失调。
(8)进行静脉输液和采血时,尽量避免在下肢静脉穿刺,尤其是左下肢,并提高静脉穿刺技能,避免在同一静脉处进行反复穿刺,如局部出现炎症反应立即重建静脉通道。静脉注射刺激性的药物时,注射前后分别静脉输注生理盐水100ml,以减轻药物对血管壁的刺激。
(9)防止血液高凝状态
①鼓励病人多饮水,进食低脂,适量蛋白质,多维生素、粗纤维清淡饮食,维持有效循环血量,补足胶体体液,纠正低氧血症,防止血液黏稠。
②注意观察病人术后有无高凝状态发生,如静脉采血时有无血液过快凝集现象,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给予预防性处理。
③可遵医嘱使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等患肢静脉滴注,必要时使用华法林、低分子肝素等抗凝药物,用药期间注意监测凝血指标,观察有无出血倾向。避免食用富含维生素K的食物,以免影响抗凝药物的作用。注意肢体保暖,戒烟酒。
(10)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者,血栓患侧肢体避免挤压,患肢制动,并抬高患肢,严禁患肢热敷、针刺、按摩或做剧烈运动,以防栓子脱落形成肺栓塞。肿胀、疼痛缓解后可下床活动,每日2h。但仍应定时提高患肢的休息,避免长期站和坐的姿势。
2.脂肪栓塞 带锁髓内钉固定术后,特别是扩髓后易发生。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采取紧急措施进行处理。术后1~2d,给与地塞米松10mg静脉滴注,可起预防作用。
3.伤口感染 主要是保持敷料干燥,保持引流管通畅。增加营养摄入,提高机体抗感染能力,及时补足血容量,保证血液的携氧能力和维持胶体渗透压,以预防伤口组织水肿。同时遵医嘱应用抗生素。如患者骨痛进行性加重或呈搏动性疼痛,高热不退,局部软组织肿胀,伤口有浓液渗出或有臭味等均提示有感染发生的可能,应立即报告医生并及时处理。
4.肺不张及肺部感染 保持病室温湿度适宜,指导患者每日深呼吸数次,并指导患者正确有效的咳嗽,帮助其拍背,必要时给予雾化吸入。鼓励患者早坐起,指导和协助患者利用牵引床的拉手抬起下半身,上肢能活动者作扩胸运动,以增加肺活量。积极预防和治疗感冒。嘱患者多饮水,进食高蛋白,高热量食物,以提高机体抵抗力。
(三)饮食指导
术后6h内禁食,6h后开始进流质,如无腹胀可进普食,食物以不胀气,易消化,无刺激为原则,宜进营养丰富食物,多食新鲜的水果、蔬菜以促进机体愈合。
(四)治疗护理
1.术后常规抗炎、补液、止痛治疗。
2.应用抗生素的过程中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使用羟考酮类药物止痛时嘱患者勿掰开嚼碎服用,以免中毒反应发生。
(五)功能锻炼
1.下肢骨折患者
(1)术后当天麻醉消失后,指导患者行主动功能锻炼:包括股四头肌及小腿肌肉收缩运动、踝关节的转动及背伸跖屈活动。方法:①足踝伸屈锻炼,足踝用力背伸持续10s,放松后跖屈10s,再放松,每小时20~30次。②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尽量伸膝,足跟用力下蹬,足背屈,收缩股四头肌,持续5~10s后放松5~10s,如此反复,每2小时1次,每次5~10min。
(2)术后第2天,指导患者做直腿抬高锻炼:膝关节伸直,踝关节功能位,抬高患肢离床约45°,坚持5~10s后放下,每天练习4~5次,每次5~10min,以不疲劳为限度。
(3)术后第3天,使用CPM机进行被动功能锻炼,一般从0°~30°开始,以后每天增加10°,每日2次,每次0.5~1h,当活动至120°时可停止使用CPM机,同时每日做股四头肌锻炼及主动屈膝。膝关节屈曲80°,踝关节伸屈90°,另加强健侧肢体肌力训练。
(4)2周后肢体无肿胀扶双拐下地行走,增加肌力并进行全身各关节活动,循序渐进直至骨折愈合。
2.上肢骨折患者
(1)术后当天麻醉作用消失后活动手指关节。
(2)术后第3天开始活动肘关节、肩关节,肩关节以外展、上举为主,肘关节以屈伸、外旋为主。以后逐渐增加屈伸角度。
(六)出院指导
告知患者定期进行门诊随访,复查X线,观察骨质愈合情况,加强功能锻炼,遵医嘱进行患肢负重活动。
三、常见护理诊断/护理问题
1.疼痛 与骨折、软组织挫伤或手术切口有关。
2.焦虑/恐惧 与疼痛、担心肢体功能有关。
3.有体液不足的危险 与开放性骨折、血管破裂出血有关。
4.部分自理能力缺陷 入厕,卫生自理障碍与骨折卧床有关。
5.有感染的危险 与开放性骨折、内外固定物有关。
6.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 与骨折卧床有关。
7.便秘 与骨折卧床、活动减少有关。
8.知识缺乏 缺乏功能锻炼方面的知识。
(田 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