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上肢骨折的护理及康复

上肢骨折的护理及康复

时间:2023-04-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锁骨呈“S”形架于胸骨柄与肩峰之间,是连接上肢与躯干之间的惟一骨性支架。幼儿多为青枝骨折。有时直接暴力引起的骨折,可刺破胸膜发生气胸,或损伤锁骨下血管和神经,出现相应症状和体征。内固定方法可视骨折的类型和部位等不同,选择“8”字钢丝、克氏针或钢板螺丝钉固定。受压部位预防压疮发生。2.发病机制 肱骨干骨折端的移位除与暴力方向及肢体重力有关外,更与肌肉的收缩直接有关。

一、锁骨骨折

锁骨呈“S”形架于胸骨柄与肩峰之间,是连接上肢与躯干之间的惟一骨性支架。锁骨位于皮下,表浅,受外力作用时易发生骨折,发生率占全身骨折的5%~10%。多发生在儿童及青壮年。

【病因】

间接暴力造成骨折多见,如跌倒时手或肘部着地,外力自前臂或肘部沿上肢向近心端冲击;肩部着地更多见,撞击锁骨外端造成骨折。间接暴力造成的骨折多为斜形或横行,其部位多见于中外1/3处。直接暴力造成骨折因着力点不同而异,多为粉碎或横行。幼儿多为青枝骨折。锁骨骨折的典型移位多表现为:近端受胸锁乳突肌牵拉向上后移位,远端因肢体重量及胸大肌牵拉向前、下、内侧移位,形成断端短缩重叠移位(图7-1)。

【临床表现】

局部肿胀,皮下淤血、压痛或有畸形,畸形处可触到移位的骨折断端,如骨折移位并有重叠,肩峰与胸骨柄间距离变短。伤侧肢体功能受限,肩部下垂,上臂贴胸不敢活动,并用健手托扶患肘。幼儿青枝骨折畸形多不明显,且常不能自诉疼痛部位,但其头多向患侧偏斜、颌部转向健侧,此特点有助于临床诊断。有时直接暴力引起的骨折,可刺破胸膜发生气胸,或损伤锁骨下血管和神经,出现相应症状和体征。

图7-1  锁骨骨折

【处理原则】

1.悬吊患肢 青枝骨折、不全骨折或内1/3移位不大的骨折,用三角巾或颈腕吊带悬吊患肢1~2周,疼痛消失后开始功能锻炼。

2.复位固定 有移位的骨折,手法复位,“8”字形石膏固定4~5周(图7-2)。如患肢有麻木、疼痛、肿胀、苍白,应随时复查,将固定的石膏做必要的修整。

3.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指征:开放骨折;合并血管、神经损伤的骨折;有喙锁韧带断裂的锁骨外端或外1/3移位骨折;骨折不连接。内固定方法可视骨折的类型和部位等不同,选择“8”字钢丝、克氏针或钢板螺丝钉固定。

图7-2 “8”字形石膏固定

(1)切口:以骨折为中心,在锁骨前上缘做横切口(图7-3)。

(2)沿皮肤切口切开皮下组织及颈阔肌。

(3)平行于锁骨切开骨膜,将胸锁乳突肌的锁骨头及斜方肌由锁骨上缘做骨膜下剥离,再沿其下缘剥离胸大肌及三角肌,即可显露骨折端(图7-4)。

(4)牵开骨折端,探查锁骨下血管、神经压迫及损伤情况,如有压迫给予解除,如有血管、神经损伤做修补缝合。游离外侧骨折端后,用2枚克氏针逆行交叉钻出肩峰(图7-5),复位后再将此2枚克氏针由外向内顺行钻入内侧骨折段(图7-6)。

(5)用钢板固定时,在骨折复位后,依锁骨的外形将选择好的四孔钢板折弯,使其跨越骨折线并置于锁骨的前侧。用挡板或骨膜剥离器保护好锁骨下血管、神经及胸膜顶。用持骨器固定后,用手摇钻钻孔,螺钉固定。螺钉长度以穿过骨皮质为宜,不可过长(图7-7)。

(6)如锁骨外侧端粉碎骨折,不宜外固定时,可将破碎的骨块或骨屑给予取出,切除外端,残端修整成从内上斜向下外的斜坡形,避免残端刺破皮肤,影响肩关节活动(图7-8)。

图7-3 锁骨前上缘做横切口

图7-4 显露骨折端

图7-5 2枚克氏针逆行交叉钻出肩峰

图7-6 2枚克氏针由外向内顺行钻入内侧骨折段

图7-7 钢板固定

图7-8 锁骨外侧粉碎骨折残端修整成从内上斜向下外的斜坡

【护理及康复】

1.术后特殊护理

(1)术后询问患者局部有无异物、疼痛不适感,观察局部皮肤颜色、温度及肿胀情况,有无钢板松动、脱位、移位,并检查肩关节活动等。

(2)体位护理:尽量下床活动。卧床时抬高床头30°~45°,平卧时在患侧下垫一软枕使之与躯干平行放置,避免前屈后伸。

2.康复指导

(1)经常维持挺胸提肩姿势:术后保持去枕仰卧位2~3周,双侧肩胛区垫4~6cm软枕,使两肩后伸,以患者舒适为度。维持挺胸提肩姿势,可保持肩锁关节处于功能位,减轻异物、疼痛感,同时可促进骨折愈合,防止钢板移位、脱位。受压部位预防压疮发生。为防止疲劳,平卧2~3h后可适当更换卧位0.5h,侧卧时头、颈、背部整体轻轻地侧向健侧,去枕,健侧肩胛区垫软枕。坐位时头保持中立或稍微后仰,双侧肩胛区垫枕。

(2)康复训练:实施锁骨钩钢板固定术后,允许被固定的肩锁关节有一定的微动。术后2d即可进行功能锻炼,术后6周基本恢复日常生活和工作。康复训练分3个阶段进行。

①第1阶段即功能锻炼早期(术后1~2周)。以肩关节被动、缓慢活动为主,每日1~2次,每次20~30min,术后1周内除训练时间外均需用三角巾悬吊患肢。术后第2天开始,由肢体远端到近端进行训练,包括同侧手、腕、前臂的主动活动及肘关节的被动屈曲和主动伸直。

钟摆练习。患者弯腰使躯干与地面平行,患侧上肢放松、悬垂,与躯干成90°,用健侧手托住患侧前臂做顺时针或逆时针划圈运动。

被动前屈上举练习。患者去枕仰卧位,患侧臂屈肘90°放于体侧(休息位)。一手托住患侧上臂,一手握住患侧前臂,在肩胛骨平面做肩关节被动前屈上举,当出现疼痛或遇到阻力时停留5s,然后逐渐回到休息位。

被动外旋练习。患者去枕仰卧位,上臂外展30°保持肢体在肩胛骨平面,肘关节屈曲。一手托住患者上臂,另一手握住患侧腕部向远离身体中线的方向做肩关节被动外旋。

被动外展、内收、内旋练习。患者仰卧位,治疗者帮助患者进行肩关节被动外展、内收、内旋(外展90°内旋)训练。术后第2周开始肩关节等长收缩肌力训练、包括肩关节前屈肌群训练、外展肌群训练、肩关节伸肌群训练、提肩胛骨肌群训练、内收肩胛骨肌群训练、内旋肌群训练、外旋肌群训练。

②第2阶段即功能训练的中期(术后3~6周)。除继续进行肌肉收缩训练外,并逐渐由肩关节被动活动转为主动活动,增加关节的主动屈伸活动,防止肌肉萎缩,避免关节僵硬,减少功能障碍。

活动度训练。继续肩关节各方向的牵拉训练,如滑轮牵拉、爬墙等训练。

肌力训练。继续上一阶段的肩关节等长收缩训练,开始肩带肌收缩练习及肱二头肌训练每日2次,每次30~40min。

日常活动训练。鼓励患侧手参与日常生活活动,如洗脸、梳头、洗澡、穿衣等。

③第3阶段即功能训练后期(术后6周以后)。此期康复的目的是恢复受累关节的活动度,增加肌肉的力量,使肢体功能恢复。主要加强伤肢关节的主动活动和负重练习,增加肩关节活动度训练的强度、范围、运动量和持续时间,每日2~3次,每次30~60min,同时可酌情参加日常活动和体育运动。

(3)出院指导:告知患者骨折愈合是一个缓慢而连续的过程,实施内固定术后要继续配合做好肩关节运动锻练,防止肌肉萎缩和发生关节炎;患侧手避免提重物;定期复查X线片,1年后回医院拆除钢板。康复过程中还应进食营养丰富、易消化、含钙较多、富含纤维素的饮食,戒烟、酒。

(寇智峰)

二、肱骨骨折

图7-9 肱骨干骨折

肱骨外髁颈远端1cm以下至肱骨髁部上方2cm以上为肱骨干。肱骨干骨折多见于青壮年,好发于中部,其次为下部,上部最少。中下1/3骨折易合并桡神经损伤,下1/3骨折易发生骨不连(7-9)。

【病因及发病机制】

1.病因

(1)直接暴力:常发生于交通及工伤事故,多见于中1/3,多为粉碎或横行骨折。

(2)间接暴力:跌倒时因手掌或肘部着地所致,多见于下1/3,骨折线为斜形或螺旋形。

(3)旋转暴力:常发生于新兵投掷训练中,好发于中下1/3处,骨折线为螺旋形。

2.发病机制 肱骨干骨折端的移位除与暴力方向及肢体重力有关外,更与肌肉的收缩直接有关。当骨折位于肱骨干上部、三角肌止点之上时,骨折近端受胸大肌、背阔肌和大圆肌的牵拉向前内移位,远端受三角肌牵拉向上外移位(图7-10);肱骨干中部骨折,骨折处位于三角肌止点以下时,近端因三角肌和喙肱肌收缩向外前移位,远端因肱二头肌、肱三头肌收缩向上移位(图7-11);肱骨干下部骨折,两端肌肉拉力基本平衡,移位方向取决于外力方向、肢体所处位置及重力等。

图7-10 肱骨干骨折,骨折线在三角肌止点以上

图7-11 肱骨干骨折,骨折线在三角肌止点以下者

【临床表现】

骨折局部肿胀,可有短缩、成角畸形,局部压痛剧烈,有异常活动及骨擦音,上肢活动受限。合并桡神经损伤时,出现腕下垂等症状。

【处理原则】

1.无移位骨折 包括无神经损伤的闭合性横形、短斜形、粉碎形或线形无移位骨折,不需麻醉,用轻柔手法纠正成角或旋转畸形。外固定方法可根据具体情况和条件选用。

(1)轻型长臂 悬吊石膏或上臂“U”形石膏加三角巾悬吊前臂。

(2)小夹板固定。

(3)长臂石膏加外展支架或肩人字石膏固定。

(4)单臂外固定架固定。石膏固定6周,X线片显示有初步骨痂后去除外固定,开始练习肢体活动。外固定架固定者,可早期进行关节活动。

2.有移位的骨折 在臂丛或局部血肿内麻醉下,手法复位。小夹板或外固定架固定。有条件时,亦可在电视Х线机透视下,闭合复位、内锁髓内钉固定(图7-12)。

图7-12 肱骨干中1/3骨折复位

3.骨折合并桡神经损伤 如骨折无移位,神经多系挫伤,骨折外固定后,观察1~3个月,若神经无恢复,则手术探查。骨折有明显移位者,桡神经有可能嵌入骨折端之间,不可手法复位,以免造成神经断裂。应手术探查神经,同时做骨折开放复位内固定。

4.开放复位内固定 适用于开放骨折伤后8h内、彻底清创后不易感染者;闭合骨折因骨折端间有软组织嵌入,手法达不到功能复位要求或肱骨多段骨折者;同一肢体有多处骨和关节损伤者;骨折合并血管损伤或骨折明显移位合并桡神经损伤者;骨折不连接或严重畸形连接者。采用钢板螺丝钉者,术后仍需可靠的外固定;加压钢板、内锁髓内钉内固定及外固定架固定者,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康复指导】

1.复位固定后开始练习指、掌、腕关节活动,并做上臂肌肉的主动舒缩练习,以加强骨折端在纵轴上的挤压力。禁止做上臂旋转活动。

2.第8天开始于站立位,上体健侧屈并前倾30°,患肢在三角巾胸前悬吊带支持下,自由下垂18~20s,共进行2~8次。

3.第15天起增加做肩前后摆动练习,8~20次。

4.第22天起增加做上肢在胸前悬吊带支持下的内外摆动练习,8~20次。

5.解除外固定后的功能锻炼

第1周 肩摆动练习,用体操棒做助力肩屈伸,内收,外展练习,抹墙练习,肩肘活动练习。第2周 增加上肢推拉练习,或斜俯撑,肩内旋牵伸练习。

第3周 如有肩关节或肘关节活动受限需要增加练习:仰卧位肩外展做外旋和内旋牵引各10min,肘屈和肘伸牵引各10min。

(寇智峰)

三、肘关节周围骨折

(一)肘关节尺骨端损伤——尺骨鹰嘴骨折

肘关节系连接前臂和上臂的复合关节,对完成腕部和手部功能、调整肢体位置有重要作用。肘关节由肱骨下端、桡骨小头和尺骨近端所组成,及包括肱尺关节、肱桡关节和近端尺桡关节,3个关节在1个关节囊内。尺骨鹰嘴骨折是肘部常见的损伤,成人多见。大多数病例骨折线波及半月状关节面的关节内骨折。由于肘关节伸屈肌的收缩作用,骨折很容易发生移位(图7-13)。

图7-13 肘关节周围骨折

【病因及分类】

1.病因

(1)间接外力摔倒时肘关节处于关节伸直位,外力传达至肘,肱三头肌牵拉而造成撕脱骨折。骨折线可能为横断或斜行。两骨折端有分离。

(2)直接外力。摔倒时肘关节伸直位着地,或直接打击到肘后,造成粉碎骨折,骨折端多无分离。

2.分类 骨折分类尚无共同接受的观点,北京积水潭医院将骨折分为下述几种。

(1)无移位的骨折:骨折无移位,可包括粉碎、横断或斜行骨折。X线片上显示骨折分离2mm以下,肘关节有对抗重力活动,也即伸肘功能的完整。

(2)有移位的骨折:骨折端分离在3mm以上,且无对抗重力的伸肘活动。又分为以下几种。①撕脱骨折:多在接受肱三头肌腱止点处发生。骨折块较小。骨折线多为横形。

②横骨折或斜行骨折:斜行骨折的骨折线多从前上走向后下。有利于用螺丝钉固定。

③粉碎骨折:多为直接外力所致,有时合并软组织开放伤。

④合并肘关节脱位的骨折:肘关节前脱位时多见。骨折线呈横行或短斜行。且多发生在尺骨冠状突水平而伴有明显移位。

【临床表现】

局部肿胀明显,由于肘关节内积血,使肘关节两侧肿胀、隆起,压痛比较局限。【处理原则】

1.手法复位 适应无移位骨折,轻度移位骨折。

2.手术开放复位和内固定 适应骨折移位明显,经手法复位无效。(二)肘关节桡骨端损伤

◆肱骨髁上骨折(supracondylar fracture of the humerus)

肱骨髁上骨折系指肱骨远端内外髁上方的骨折,以小儿多见。如骨折处理不当时容易引起缺血性肌痉挛或肘内翻畸形(图7-14)。

【病因及分类】

根据暴力来源及方向可分为伸直、屈曲和粉碎型三类。

1.伸直型 最多见,占90%以上。跌倒时肘关节在半屈曲或伸直位,手心触地,暴力经前臂传达至肱骨下端,将肱骨髁推向后方。由于重力将肱骨干推向前方,造成肱骨髁上骨折。骨折线由前下斜向后上方(图7-15)。骨折近端常刺破肱前肌,损伤正中神经和肱动脉(图7-16)。骨折时,肱骨下端除接受前后暴力外,还可伴有侧方暴力,按移位情况又分为尺偏型和桡偏型。

(1)尺偏型:骨折暴力来自肱骨髁前外方,骨折时肱骨髁被推向后内方。内侧骨皮质受挤压,产生一定塌陷。前外侧骨膜破裂,内侧骨膜完整。骨折远端尺侧移位。因此复位后远端容易向尺侧再移位。即使达到解剖复位,因而内侧皮质挤压缺损而会向内偏斜。尺偏型骨折后肘内翻发生率最高。

图7-14 肱骨髁上骨折

图7-15 肱骨髁上骨折线

图7-16 髁上骨折损伤神经、血管

(2)桡偏型:与尺偏型相反。骨折断端桡侧骨皮质因压挤而塌陷。外侧骨膜保持连续。尺侧骨膜断裂,骨折远端向桡侧移位。此型骨折不完全复位也不会产生严重肘外翻,但解剖复位或矫正过度时,亦可形成肘内翻畸形。

2.屈曲型 较少见。肘并节在屈曲位跌倒,暴力由后下方向前上方撞击尺骨鹰嘴,髁上骨折后远端向前移位,骨折线常为后下斜向前上方,与伸直型相反。很少发生血管、神经损伤。

3.粉碎型 多见于成年人。引型骨折多属肱骨髁间骨折,按骨折线形状可分T型和Y型或粉碎型骨折。

【临床表现】

肘关节肿胀,功能障碍,压痛明显,限于肱骨髁上部,可触及骨擦感和异常活动。

【处理原则】

1.手法复位超关节小夹板固定 以神经型肱骨髁上骨折尺偏型为例,病人仰卧适当麻醉,两助手首先对抗牵引,矫正重迭移位。术者两手分别握住骨折近远两段互相挤压,纠正侧方移位,旋转畸形,然后两拇指从肘后推尺骨鹰嘴向前,两手四指环抱骨折近端向后,此时令远位助手在牵引下屈曲肘关节,两手可感觉到骨折复位的骨擦音(图7-17)。复位后按预先准备的木板,纸垫进行固定(图7-18)。术后应注意肢体血运观察,经常调整布带,2周拆除夹板,功能锻炼。也可用石膏。

2.牵引治疗 骨折超过24~48h。软组织严重肿胀,已有水疱形成,不能手法复位,或复位后骨折不稳者(图7-19)。

3.手术探查神经、血管整复骨折 肱骨髁上骨折一般采用手法整复或牵引治疗。当有血管、神经伤时,特别是血管伤应考虑手术探查,手术目的是修复血管或解除其压迫,对神经伤也同时采用手术治疗,顺便整复骨折。单纯为了整复骨折很少采用手术方法。

图7-17 先矫正侧移位再矫正前后移位

图7-18 肱骨髁上骨折固定

图7-19 滑动悬吊牵引法治疗肱骨髁上骨折

◆肱骨外髁骨折

肱骨外髁骨折是儿童肘部常见损伤,其多属于骨骺骨折。

【临床表现】

肘关节肿胀,以肘外侧最为明显。肘部疼痛,肘关节呈半屈状。

【处理原则】

1.手法复位,石膏固定。

2.手术治疗。

(三)孟氏骨折脱位(Monteggia)

孟氏骨折原系指尺骨上1/3骨折合并桡骨头前脱位的一种联合损伤,后来做了进一步观察和机制研究,使该概念的范围逐渐扩大,将桡骨头各个方向脱位合并不同水平的尺骨骨折或尺、桡骨双骨折都列入在内。

【临床表现】

前臂主要为尺骨成角畸形,肘部及前臂肿胀、疼痛,前臂旋转功能受限,尺骨骨折处及桡骨小头处局限性压痛。

【处理原则】

1.手法复位 适应新鲜闭合性孟氏骨折,复位后石膏固定。

2.手术治疗 陈旧损伤,手法复位失败适用。

(四)肘关节脱位

肘关节脱位是肘部常见损伤,多发生于青少年,由于肘部脱位类型较复杂,常合并肘部其他结构损伤,在诊断和治疗时应加以注意,防止误诊。

【病因】

肘关节后脱位最为常见,大多发生于青壮年,由传达暴力和杠杆作用所造成。跌倒时用手撑地,关节在半伸直位,作用力沿尺、桡骨长轴向上传导,使尺、桡骨上端向近侧冲击,并向上后方移位。当传达暴力使肘关节过度后伸时,尺骨鹰嘴冲击肱骨下端的鹰嘴窝,产生一种有力的杠杆作用,使止于喙突上的肱前肌和肘关节囊前壁撕裂。肱骨下端继续前移,尺骨鹰嘴向后移,形成肘关节后脱位。由于暴力方向不同,尺骨鹰嘴除向后移位外,有时还可向内侧或外侧移位,有些病例可合并喙突骨折。肱前肌被剥离,以致形成血肿,肘关节脱位可合并肱骨内上髁骨折,有时骨折片嵌在关节内阻碍复位,可有尺神经损伤。

图7-20 肘后肱骨内、外上髁与尺骨鹰嘴突三点关系

肘关节前脱位很少见,多为直接暴力所致,发生时多在伸肘位、肘后暴力造成鹰嘴骨折后向前脱位。

【临床表现】

1.肘关节受伤史及局部症状。

2.脱位的特殊表现 肘部明显畸形,肘窝部饱满,前臂外观变短,尺骨鹰嘴后突,肘后部空虚和凹陷。关节弹性固定于120°~140°,只有微小的被动活动度。肘后骨性标志关系改变在正常情况下肘伸直位时,尺骨鹰嘴和肱骨内、外上髁三点呈一直线;屈肘时则呈一等腰三角形(图7-20)。脱位时上述关系被破坏,肱骨髁上骨折时三角关系保持正常,此征是鉴别二者的要点。

3.肘关节脱位的合并症 后脱位有时合并尺神经伤及其他神经伤、尺骨喙突骨折,前脱位时多伴有尺骨鹰嘴骨折等。

【相关检查】

X线检查 肘关节正侧位片可显示脱位类型、合并骨折情况,并与髁上骨折相区别。

【处理原则】

1.新鲜肘关节后脱位 手法复位,多用牵引复位法(图7-21)。

(1)复位方法:在臂丛麻醉下,术者一手握住伤肢前臂、旋后,使肱二头肌松弛后进行牵引,助手做反牵引,先纠正侧方移位,再在继续牵引下屈曲肘关节,同时将肱骨稍向后推,复位时可感到响声,如已复位,关节活动和骨性标志即恢复正常,如果一人操作,可用膝肘复位法(图7-22)或椅背复位法(图7-23)。

图7-21 肘关节后脱位复位法

图7-22  膝肘复位法

(2)注意事项:复位前应检查有无尺神经损伤,复位时应先纠正侧方移位,有时要先将肘稍过伸牵引,以便使嵌在肱骨鹰嘴窝内的尺骨喙突脱出,再屈肘牵引复位,若合并肱骨内上髁骨折,肘关节复位后,肱骨内上髁多可随之复位;但有时骨折片嵌入肱尺关节间隙,可高度外展前臂,利用屈肌的牵拉作用将骨折片拉出。

(3)复位后的处理:复位后,用石膏或夹板将肘固定于屈曲90°位,3~4周后去除固定,逐渐练习关节自动活动,要防止被动牵拉,以免引起骨化肌炎。

(4)肘关节脱位合并肱骨内上髁骨折或桡骨小头骨折,手法复位失败者,可行手术复位;成人可做桡骨小头切除。

2.陈旧性脱位 陈旧性肘关节脱位,损伤在3个月以内,可试行手法复位,如不能复位时,切不可强力复位,应采取手术复位。如合并尺神经损伤,手术时应先探查神经,在保护神经下进行手术复位,复位后宜将尺神经移至肘前,如关节软骨已破坏,应考虑做肘关节成形术或人工关节置换术。

图723 椅背复位法

3.肘关节前脱位 手法复位时,应将肘关节呈高度屈曲位进行,一助手牵拉上臂,术者握前臂,推前臂向后,即可复位。复位后固定于半伸肘位4周,有时尺骨鹰嘴不能手法整复,需手术复位固定。

【护理及康复】

1.体位护理 抬高患肢,有利于静脉血液回流。平卧时患肢垫软枕与躯干平行。离床时,用三角巾悬吊前臂于胸前。

2.并发症的护理

(1)肘内翻畸形:由于骨折固定不良,远折端内旋,两断端形成交叉,远端受重力影响向内倾斜而成。护理上应保持有效固定,动态观察。

(2)肘关节僵直:由于过度的被动牵拉和反复被动活动引起。

3.康复指导

(1)术后当天至1周,张手握拳练习,每组5min,每小时1组。在肘部不疼痛的情况下尽可能全范围活动肩关节。根据手术情况不同,遵医嘱开始关节活动练习。肘关节的自主屈曲和伸展,逐渐增加角度,循序渐进。关节活动后必须冰敷15~20min。每日3次,防止肿胀。

(2)术后2~4周,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主动练习。(3)术后5周~3个月,恢复日常生活和活动能力。

(寇智峰)

四、尺桡骨骨折

尺桡骨双骨折甚常见,多发生青少年。尺桡骨双骨折可发生重迭、成角、旋转及侧方移位4种畸形。桡骨干单骨折较少见,因有尺骨支持,骨折端重迭,移位较少,主要发生旋转移位。尺骨干骨折极少见,因有桡骨支持移位不明显,除非合并下尺桡关节脱位。

图724 不同暴力造成不同平面的骨折

【病因】

1.尺桡骨双骨折

(1)直接暴力:多见打击或机器伤。骨折为横型或粉碎型,骨折线在同一平面。

(2)间接暴力:跌倒手掌触地,暴力向上传达桡骨中或上1/3骨折,残余暴力通过骨间膜转移到尺骨,造成尺骨骨折。所以骨折线位置低。桡骨为横型或锯齿状,尺骨为短斜型,骨折移位。

(3)扭转暴力:受外力同时,前臂又受扭转外力造成骨折。跌倒时身体同一侧倾斜,前臂过度旋前或旋后,发生双骨螺旋性骨折。多数由尺骨内上斜向桡骨外下,骨折线方向一致,尺骨干骨折线在上,桡骨骨折线在下(图7-24)。

2.桡骨干骨折 幼儿多为青枝骨折。成人桡骨干上1/3骨折时,附着在桡骨结节肱二头肌及附着于桡骨上1/3旋后肌,使骨折近端向后旋转移位。桡骨干中1/3或下1/3骨折时,骨折线在旋前圆肌抵止点以下,由于旋前及旋后肌力量相等,骨折近端处于中立位,而骨折远段受旋前方肌牵拉,旋前移位,单纯桡骨干骨折重叠移位不多。

3.尺骨干骨折 单纯尺骨干骨折极少见,多发生在尺骨下1/3,由直接暴力所致,骨折端移位较少。

【临床表现】

外伤后局部疼痛、肿胀、肢体畸形,旋转功能受限。完全骨折有骨擦音。

检查X线片可确定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但应包括上下尺桡关节。注意有无关节脱位。

【处理原则】

尺桡骨干双骨折需将两骨近远端正确对位,矫正4种畸形,恢复两骨的生理长度。这种骨折复位比较困难,复位后容易移位。但是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经验证明,手法整复,适当外固定多数病例可以治愈。单纯尺骨或桡骨骨折治疗相同。

1.手法复位外固定 整复前,根据受伤原理及X线片显示骨折类型、部位和移位方向,确定整复步骤及复位手法。

2.切开复位固定 受伤时间不长,伤口污染较轻,手术后不会感染或术后不易固定的开放性骨折;上肢多处骨折,尺桡骨间膜破裂者;手法复位失败或整复后固定困难者;陈旧性重叠旋转畸形愈合骨折,需要手术治疗。

【护理及康复】

1.抬高患肢,有利于静脉血液回流。平卧时患肢垫软枕与躯干平行,离床时,用三角巾悬吊前臂于胸前。

2.康复指导

(1)复位后第1天应做握拳,伸拳,屈伸拇指,对指,对掌练习,站立时前臂用三角巾悬吊胸前,做肩前后左右摆动及水平面上的线圈运动。第4天,用健肢帮助患肢做肩牵上举、侧上举及后伸动作,用高滑轮做肩助力运动。第7天开始患肢主动肩部屈伸、外展、内收及手指的抗阻力练习,第15天起增加肱二头肌练习,禁忌做前臂旋转活动。

(2)骨折愈合,外固定去除后开始做以下练习:

①第1天,肩、肘、腕及指的主动活动。捏握力器。

②第4天,增加肱二头肌抗阻力练习。

③第8天,增加前臂内外旋的主动练习,肩关节外旋内收牵引。

④要及时增加作业练习:如橡皮泥,玩积木,自主洗漱,进餐,穿脱衣服,洗浴等。

(寇智峰)

五、腕关节及周围骨折

(一)桡骨远端骨折(fracture of the distal radius)

桡骨远端骨折指发生在桡骨远端,距关节面3cm以内的骨折。临床上最常见,占骨折总数的6.7%~11%,占腕部骨折的第1位,多见于老年人,尤其是女性。

【病因及分类】

图7-25 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典型移位

1.伸直型骨折(Colles骨折) 最常见,多为间接暴力致伤。跌倒时腕背伸掌心触地,前臂旋前,肘屈曲。骨折线多为横形。儿童可为骨骺分离,老年人常为粉碎骨折。骨折远段向背侧、桡侧移位,近段向掌侧移位,可影响掌侧肌腱活动。暴力轻时可发生嵌入骨折无移位。粉碎骨折可累及关节,或合并桡尺远侧关节韧带断裂,尺桡远侧关节脱位、分离,或造成尺骨茎突撕脱(图7-25)。

2.屈曲型骨折(Smith骨折) 较少见。骨折发生原因与伸直型相反,故又称“反苛莱斯”骨折。跌倒时腕掌屈,手背触地发生桡骨远端骨折。骨折远端向掌侧移位,骨折近端向背侧移位(图7-26)。

3.经关节面骨折伴关节脱位 Barton骨折。

【临床表现】

腕部肿胀、疼痛、活动受限。伸直型骨折移位明显时,可见餐叉畸形及枪刺畸形(图7-27)。

图7-26 屈曲型桡骨远端骨折移位情况

图7-27 餐叉畸形、枪刺畸形

【处理原则】

1.无移位的骨折 行前臂背侧石膏固定,腕关节于背伸20°~30°。

2.有移位的骨折 行手法复位,并用石膏固定。

3.不能复位的骨折 实施手术治疗。

【护理及康复】

1.特殊护理

(1)石膏固定者,卧位时将患肢垫高,有利于静脉血回流和淋巴液回流,减轻肿胀。

(2)离床活动时用三角巾将患肢悬挂于胸前,勿下垂或者随步行而甩动,以免造成骨折处移位。

2.康复指导

(1)早期:复位当天或者手术后,开始做肩部悬挂摆动练习。2~3d后做肩、肘关节主动运动,手指屈伸、对指、对掌的主动练习,循序渐进。第2周,手握拳做腕屈肌静力性收缩练习。第3周增加屈手指、对指、对掌抗阻力练习,可捏橡皮泥或拉橡皮筋。

(2)后期:拆除固定后开始腕部的屈、伸主动练习,腕屈曲抗阻力练习。3~4d后增加前臂旋前、旋后练习。1周后增加前臂旋转抗阻力练习和腕背伸牵引。10d后增加前臂旋前牵引。2周后增加前臂旋后牵引。

3.出院指导 复查指征:固定的肢体皮肤发绀或苍白;感觉过敏或消退;肿胀麻木加剧,应就诊复查。石膏固定2~3周后复诊,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复诊。

(二)手舟骨骨折

手舟骨骨折占腕部骨折的71.6%,多见于20~30岁青壮年,多在跌倒时手撑地,腕背伸呈桡偏位,暴力经手舟骨结节向上传导,导致手舟骨腰部骨折。当手舟骨处于半脱位状态时,可发生手舟骨近端骨折。手舟骨结节骨折多因直接暴力挤压所致。

【病因及分类】

1.病因 手舟骨骨折占腕骨骨折的70%~80%。

骨折原因:摔倒时,腕极度背屈,轻度桡偏位着地,手舟骨被桡骨背侧缘挤压而骨折(图7-28)。

2.分类(图7-29)

图7-28 手舟骨骨折发生机制

图7-29 手舟骨的供血及骨折类型

A.结节部骨折;B.腰部骨折;C.近端骨折

(1)结节部骨折:循环不受影响,愈合快。

(2)腰部骨折:可有移位,循环有严重障碍,近端骨可发生缺血性坏死,经较长时间固定,可望愈合。

(3)近端骨折:循环完全丧失,易发生缺血性坏死及不愈合。

【临床表现】

伤后腕部桡侧肿胀疼痛,腕关节活动时疼痛加剧并受限。鼻烟窝及舟骨结节处有明显压痛。腕关节桡偏,沿Ⅰ、Ⅱ掌骨长轴叩击或挤压时均引起骨折处疼痛。

【有关检查】

须摄腕关节正、侧位及手舟骨位3个方向的X线片,多能显示骨折线。没有移位的骨折,早期X线片可为阴性。对可疑病例,应在2周后再摄X线片复查,因伤后骨折处骨质吸收,骨折线增宽而显出。陈旧性骨折,可见骨折线明显增宽,骨折端硬化或囊性变,这是骨不连接的表现,若近段骨块密度增高、变形等则为缺血性坏死。

【处理原则】

1.新鲜骨折 用前臂管型石膏固定于功能位,石膏范围应从肘下到远侧掌横纹,包括拇指近侧指节(图7-30)。固定期间,应坚持手指功能锻炼,以免关节强直。手舟骨结节部骨折,固定4~6周,腰部或近端骨折固定3~4个月,有时甚至半年或1年。每2~3个月摄X线片检查,固定至骨愈合为止。临床上怀疑骨折而X线片阴性的患者,应先用石膏固定,2周后拆除石膏复查X线片,证实骨折后继续固定。

图7-30 手舟骨骨折的石膏固定

2.陈旧性骨折 无症状或症状轻微者可不治疗,仅减轻腕关节活动量,继续随访观察。症状明显者,如未发现缺血坏死或骨不连接,也可试用石膏固定,常需6~12个月才能达到骨愈合的目的。已发生骨不连接或缺血性坏死者,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桡骨筋膜骨瓣转移植骨术、钻孔植骨术、近端骨块切除术或桡骨茎突切除术等(图7-31)。腕关节有严重创伤性关节炎者可做腕关节融合术。

图7-31 陈旧性手舟骨骨折的手术治疗

【康复指导】

1.伤后1周内,主动活动正常手指,患侧开始以被动活动为主,用健手辅助进行各个关节的屈、伸运动,活动量以不引起再损伤为限。

2.伤后2~3周待疼痛消失后,变被动为主动活动,同时做不影响固定的腕部活动。去除外固定后,指导病人做患侧手指主动屈、伸活动,每次达到最大范围。

(寇智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