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临床内科新技术的进展

临床内科新技术的进展

时间:2023-04-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介入性诊断技术大大提高了对疾病的诊断水平,如心脏电生理检查极大地提高了心律失常的诊断水平。介入护理学是介入医学治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护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建立在一般护理学基础上一门新的专科护理。由此可见,介入治疗学的发展需要与之相适应的介入护理学。目前介入护理学关注的重点是:患者症状和功能的观察,减少并发症,对患者及其家庭成员的健康教育,对患者住院过程中治疗反应和心理及日常活动的护理等。

一、临床内科新技术的进展

传统内科学发展迅速,目前对许多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的认识已日益深入,在诊断技术和防治方法上也有很大的更新和发展。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方面

近年来,随着遗传学、免疫学、内分泌学等学科的迅速发展,使不少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被进一步阐明。运用现代技术和研究方法,从分子水平和基因水平进一步认识了遗传性疾病和与遗传有关的疾病。例如,现已发现家族性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是由于基因的点突变所致。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强直性脊柱炎等的发病,都可能与HLA某些位点有密切关系。还发现了300余种由于酶或其他蛋白质异常或缺乏引起的遗传性疾病。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对不少疾病的发病机制有了进一步的解释,如认识生物膜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免疫学的发展使免疫机制障碍在多种疾病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受到重视。组织激素如消化激素、前列腺素、心房钠尿肽、内皮素、内皮舒张因子(NO)等的发现和研究,为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疾病发病机制、治疗方法的探索开辟了新的途径,对了解其他疾病的发病机制也具重要意义。近年来还不断发现了新的病种,如发现免疫性疾病的新的综合征30余种,对不少原有的疾病也作了新的分类。

(二)检查和诊断技术方面

目前所有的医用电子仪器都已计算机化。电子计算机化X线体层显像(CT)已从用于颅脑检查发展至全身检查,操作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提高了诊断水平。更新的计算机化磁共振体层显像,显示软组织结构(如心、肺组织结构)非常直观、清晰,提高了诊断水平。数字减影法心血管造影,不必注射造影剂,减少了对患者的创伤。放射性核素检查的新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胃、肠、肝、胆、心血管、内分泌、肾、血液和肺部疾病的诊断,单光子计算机化体层显像使诊断的水平进一步提高,正电子体层显像可无创伤地观察活体内的物质代谢改变。超声诊断已从一维发展到三维,而且能得到脏器的立体图;食管内多平面超声心动图,可显示更清晰的心脏结构图形;多普勒超声彩色血流显像几乎直观地显示血流。内镜通过直接观察、电视照相、电影照相、采取活体组织和脱落细胞的方式等,对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腹腔内的一些疾病可早期诊断和治疗。心脏、血压、肺、脑的电子监护系统能连续监测病情。介入性诊断技术大大提高了对疾病的诊断水平,如心脏电生理检查极大地提高了心律失常的诊断水平。临床生化分析仪向超微量、高效能、高速度和自动化方面发展。高效液相层析、放射免疫和放射测量、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聚合酶链反应和酶学检查技术的建立和完善,使测定体液中微量物质、免疫抗体、药物或微生物的DNA和RNA成为可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更进一步为诊断学和实验医学提供了新的手段。

(三)预防和治疗方面

对不同类型的先天性或获得性免疫疾病,按其性质给予相应的免疫治疗措施,如进行骨髓移植、免疫抑制药或免疫增强药治疗是免疫工程在治疗上的应用。对白血病进行化疗或化疗加骨髓移植,对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采用异基因骨髓移植治疗,可使白血病彻底治愈、再障者长期存活。药理学也有很大进展,使新药不断问世,为治疗一些疾病提供了有效手段。器官移植,如肾、肝、心脏移植使许多患者长期存活。埋藏式人工起搏器的制造趋向于微型、长效能源、程序控制和多功能。介入性治疗可部分代替外科治疗,如球囊导管扩张心瓣膜、血管;电能、射频、激光、超声、冷冻等物理措施及送入支架或施切、施磨治疗心律失常及血管狭窄。

二、临床内科护理新进展

近年来我国内科学领域已取得了巨大成就,许多疾病的诊治已达到国际水平。对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和生命的肿瘤、心血管病、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的大面积普查和防治,基本明晰了食管癌、鼻咽癌、高血压病、糖尿病的流行情况及一些与发病有关的因素。新的诊断技术得到了推广,如各种超声检查、电子计算机化X线、磁共振体层显像、内镜检查、高度选择性血管造影、放射核素显像、心脏电生理检查。新的治疗手段已应用于临床,如电复律、人工心脏起搏、经皮球囊扩张血管和瓣膜、心导管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时的堵塞术和缺损闭合术、导管电消融术、经纤维内镜止血、取石、切除组织。随着基础医学和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不断发展及医学模式的转化,在内科疾病的防治方面的发展前景将是光辉灿烂的。

(一)各项介入治疗的护理

随着国内外介入医学领域的扩大和发展,介入护理也蓬勃发展起来。介入放射学是一门融影像学和临床治疗学于一体的学科,应用范围广,涉及人体多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介入护理学就是应用多学科的护理手段,从生物、心理、人文社会三个层次,研究接受介入治疗病人全身心的整体护理,帮助患者恢复健康,并研究和帮助健康人群如何预防疾病,提高生活质量的一门学科。介入护理学是介入医学治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护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建立在一般护理学基础上一门新的专科护理。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介入放射学的蓬勃发展,一些介入放射学家开始意识到护理对于介入放射学的重要性。在其后,尤其是在最近的10年间,随着介入医学治疗范围的不断拓展和深入,护理学对于介入医学的重要辅助作用也越来越明显。由于目前介入医学涉及众多的医学学科,有涉及材料、计算机等相关学科,这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使护理学在自身的不断发展中由于介入医学密切结合,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最近的研究发现,患者进行介入治疗时住院率可达到65%,同时一项对欧洲977个介入放射学家的调查发现,51%的介入放射学家拥有观察床位,30%拥有住院床位。1997年美国一项大型调查显示,87%的介入治疗患者需要整体护理。由此可见,介入治疗学的发展需要与之相适应的介入护理学。

另外,研究发现今年来介入医学疗效的改善与护理人员的参与密切相关。在过去10年里介入护理学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其中许多变化的发生源于护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革命性变化。研究认为介入护理学的作用是:改善治疗的基础条件,改善患者与医务人员之间的关系,并缩短治疗时间以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

目前介入护理学关注的重点是:患者症状和功能的观察,减少并发症,对患者及其家庭成员的健康教育,对患者住院过程中治疗反应和心理及日常活动的护理等。具体表现如下。

(1)促进本学科的发展:由于介入医学主要是利用微创的导管技术对心血管、神经、肿瘤、消化、呼吸以及肌肉骨骼等疾病进行治疗,同时还有许多新技术的应用,使护理学面临新的挑战,如对于肿瘤介入治疗后疼痛的处理,护理人员还应该了解肿瘤的解剖生理功能、介入治疗的知识、药物的毒性反应等,还应注意治疗过程中病人的症状及其生理和心理变化等。另外,由于设计麻醉等问题,介入护理学还应注意与镇静和麻醉等有关的问题。

(2)提高介入治疗效果:介入护理可以减少穿刺点的出血,除了参与介入治疗的护理管理,护理人员还可以帮助介入医生进行手术操作和诊断,如有经验的护理人员可以辅助介入医生做导管插管进行化疗栓塞等。另外,护理人员在介入治疗复杂疼痛中的支持作用越来越大,护理学通过观察监控和教育患者使操作的成功率明显增加。

(3)提高护理质量:介入放射护理学专家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的宣教,可以增加他们对病情的了解和提高满意率。对于恶性肿瘤介入术导致的疼痛,健康宣教和交流能够使疼痛明显减轻,同时护理人员对于介入技术的充分了解,对整个治疗期间患者的护理、术前准备和术后管理都非常重要。护理人员了解血管穿刺技术并发症的原因并进行评估和处理,对治疗起着重要的作用。

(4)护理人员的培训:1999年德国的一项调查发现,介入辅助人员的培训仍然明显少于介入医生。在所有的辅助人员中73.1%没有经过任何培训,而在辅助人员中59.1%是护理人员。增加护理培训可节约费用,提高疗效和提高患者的满意率。

(二)内科疾病重症监护技术蓬勃发展

随着科技和医学的发展,重症监护病房的优越性已被社会公认,成为医院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内科急危重症临床救治技术的不断深入和应用,各内科重症监护病房(MICU)也相应诞生。呼吸支持、持续心电监护、全肠道外营养支持能力、基本生命支持能力、各种输液操作等多种内科监护基本技术蓬勃发展,为救治临床内科急危重症患者发挥重要作用。

(三)健康教育内涵增强

健康教育借助于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通过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的教学,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认识危害健康的因素,促使人们自觉地选择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减低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多数内科疾病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病人对相关健康教育内容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疾病的康复、预后。护理专业化发展,糖尿病专科护士、肿瘤专科护士、康复护士等专科护士的产生,使得护理人员对内科相关疾病的预防、治疗、研究、管理等工作深入了解。专科护士为患者提供饮食、运动、自我检测、合理用药以及预防、家庭护理等方面知识,有效提高了护士的专业素质和患者依从性。

临床内科理论的不断发展,新技术的不断应用,需要患者理解配合治疗,才能取得良好的疗效。护理人员只有在自身掌握的基础上,通过全面了解患者学习需求、学习动机、学习能力,采取灵活有效的方法才能使患者满意,体现护理内涵,提高护理学科地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