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
(一)概述
冠状动脉造影术(coronary arteriography,CAG)即向冠状动脉内注入对比剂,使心脏表浅大的冠状动脉显影的方法。临床上可分为非选择性CAG和选择性CAG。非选择性CAG即将对比剂高压注入到左心室或主动脉根部,使对比剂随血流同时进入左、右冠状动脉,左、右冠状动脉同时显影。但它常常难以提供清晰的冠状动脉影像。而选择性CAG克服了此缺点,能够对冠状动脉解剖情况提供较满意效果,目前临床上已被广泛采用。
(二)冠状动脉解剖
冠状动脉是供给心脏的唯一动脉,分为左冠脉和右冠脉。
1.左冠状动脉(left coronary artery,LCA) 起源于升主动脉左后方的左主动脉窦,其开口位于左窦外侧中上部、窦嵴下1cm处。LCA发出后称左主干(left main,LM),而后分为左前降支(left anterior descending,LAD)和左回旋支(left circumflex,LCX),LAD沿前室间沟下行至心尖部或再向后终止在后室间沟近心尖部。沿途分出对角支(diagonal,D)及向室间隔垂直发出多个前穿隔支(septal,S)。LCX沿左房室沟由心脏左前向左后绕行,沿途发出钝缘支(obtuse marginal,OM),左房支(left auricular branch),有些左主干还直接发出一支粗大的中间支(intermediate artery,或Ramus),位于LAD和LCX夹角中央,因此左主干发出三大支,亦称“三叉型”。
2.右冠状动脉(right coronary artery,RCA) 起源于升主动脉右前方的右主动脉窦,其开口位于右窦外侧中上部、窦嵴下1cm处,沿右房室沟由心脏右前方向右后绕行,沿途发出分支有:①圆锥支(conus branch,CB);②窦房结支(sinus node,SN);③右室支(right Ventricular,RV);④锐缘支(acute marginal,AM);⑤房室结支(A-V Node,AVN);⑥后降支(posterior descending artery,PD亦称posterior interventricular artery),在后室间沟内向下延伸到心尖,沿途向心脏后室间沟垂直发出多个后穿隔支;⑦左室后侧支(posterior lateral,PL,亦称retroventricular artery)。
(三)适应证和禁忌证
1.适应证
(1)不典型心绞痛,或原因不明的胸痛为明确诊断者。
(2)内科治疗无效,活动能力受限(Ⅲ、Ⅳ级)的稳定型心绞痛为了手术者。
(3)不稳定型心绞痛而无心律失常、严重高血压等其他原因,为了手术需了解冠状动脉病变性质者。
(4)梗死前综合征准备紧急PTCA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CABG)者,可做急诊冠状动脉造影。
(5)陈旧性心肌梗死并发室壁瘤准备手术切除者。
(6)PTCA或CABG后仍有心绞痛症状,需了解冠状动脉残余狭窄情况或移植血管通畅程度者。
(7)急性心肌梗死准备做冠状动脉内给药溶栓治疗或准备做PTCA者,术前了解冠状动脉病变情况。
(8)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在主动脉内气囊泵反搏支持下冠状动脉造影,以便紧急冠状动脉搭桥者。
(9)年龄40岁以上瓣膜置换术前,需了解是否有冠状动脉病变者。
2.禁忌证
(1)各种急性感染期。
(2)严重心律失常及严重的高血压未加控制者。
(3)电解质紊乱,洋地黄中毒。
(4)有出血倾向者,现有出血疾病者或正在抗凝治疗者。
(5)对比剂过敏者。
(6)其他脏器功能衰竭者或严重营养不良,难以忍受者。
(7)严重肝肾功能不全。
(8)活动性心脏炎。
(四)术前护理
1.术前宣教:向病人及家属介绍冠心病的概念,冠状动脉造影术的目的、意义、手术方法、手术环境。介绍咳嗽的目的,教病人练习床上排便。请手术成功的病人亲自介绍体会,使病人了解手术的必要性、安全性及注意事项。同时,根据病人提出的问题和引起焦虑的原因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以减轻其心理压力,满足其心理需求,以便手术顺利进行。
2.详问过敏史:包括食物、药物和碘过敏史,麻疹和支气管哮喘病史等。
3.检查双侧股动脉和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4.做碘过敏试验,行凝血酶原时间、肝功能、电解质等检查,停用活血及影响造影结果的药物。
5.完善各种检查,了解各脏器的功能。
6.双侧腹股沟、会阴部备皮。
7.训练病人深呼吸、憋气和咳嗽动作。
8.指导病人床上排便。
9.手术日清晨禁食、禁水(药物除外),术前30min排空膀胱。
(五)术中配合
1.麻醉及手术体位
(1)麻醉方式:局部麻醉。
(2)手术体位:采用平卧位,双下肢分开并外展。
2.常用器材和物品
(1)心导管造影手术包(表31-3-1)
表31-3-1 心导管造影手术包
(2)冠状动脉造影术器材(表31-3-2
表31-3-2 冠状动脉造影术器材
(3)手术步骤及护理配合(表31-3-3)
表31-3-3 手术步骤与护理配合
(六)术后护理
1.心理护理 冠状动脉造影术后由于患者肢体制动时间、卧床时间均较长,容易使患者产生不舒适感,护理人员应加强沟通,做好健康教育,缓解患者的紧张心理。
2.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1)心律失常:常见有心动过缓、P-R间期传导延长、房室传导阻滞、多发性室性期前收缩,严重可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大多是因为对比剂影响,可经病人用力咳嗽后缓解,个别严重者可静脉注射阿托品,若仍不能恢复则应立即用临时人工起搏器。也可因导管堵塞冠脉口造成急性缺血,一旦发生,立即将导管撤出,进行胸外按压并立即进行电除颤。
(2)心肌梗死:①导管或对比剂刺激冠脉痉挛;②导管损伤冠脉口引起内膜撕裂甚至血管急性闭塞;③栓塞:可为血栓栓塞或气体栓塞,多由导管头或到导丝带入或因排气不当,将气泡注入冠脉内。
护理上应注意:应术前肝素化;所有连接管道应严格排除所有气泡,导管操作务必轻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动作;严密监测动脉压力和心电图变化。如果心肌梗死发生在术中,应尽快明确原因,给予硝酸甘油或硝苯地平治疗以解除冠脉痉挛,冠脉内溶栓治疗或急诊介入性治疗、冠脉旁路移植术等。
(3)栓塞并发症:栓子来自导管或导丝表面形成的血栓、因操作不慎所致脱落的动脉粥样斑块、注入气泡。可造成脑血管栓塞、肾动脉或肠系膜动脉栓塞、下肢动脉栓塞。一旦发生应积极治疗,包括应用血管扩张药和溶栓治疗等。
(4)死亡:因冠脉造影而致死的人数,随经验积累和设备改进已明显降低。
(5)对比剂反应:①皮肤反应,皮肤潮红、苍白、出汗、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②神经系统,头痛、头晕、肌肉抽搐、失明、失语、偏瘫、大小便失禁等,严重者可昏迷;③呼吸系统,打喷嚏、咳嗽、呼吸困难、气喘发作、喉头痉挛和水肿等,严重者呼吸暂停;④肾脏反应,腰痛、少尿、无尿、血尿、蛋白尿、肾功能不全等;⑤心血管系统,心动过缓、心动过速、严重室性心律失常、低血压、急性肺水肿、休克、心脏骤停。一旦出现变态反应,应立即给予氢化可的松、肾上腺素、氨茶碱、多巴胺等药治疗。
(6)穿刺局部并发症:主要有血肿形成、动脉内膜撕裂、穿孔、动静脉瘘等,可通过注意操作规程避免。
(7)其他并发症:导管打结或断裂、感染等。
(8)预防拔除股动脉鞘管时可能发生的心律失常、低血压或休克及冠脉痉挛严格抗凝治疗后,股动脉伤口止血难度很大。拔管后须立即压迫止血,但若用力过度、或双侧伤口同时按压,右冠脉病变,可致迷走神经反射性心动过缓,使回心血量减少发生休克。伤口剧痛,可使心率增快,或发生冠脉痉挛,故须根据病情,备好抗心律失常、升压、解痉、扩血管的药物,必要时备尿激酶。护理方法:①采用分段减压方法压迫止血;②按压伤口力度以能触摸到足背动脉搏动为准;③两侧股动脉伤口时,严禁同时拔管、按压;④紧张、伤口剧痛的患者,必须使患者身心放松,同时在伤口处皮下注射利多卡因50~100mg。
3.预防感染 患者术后常规口服消炎药治疗,术后至少连用3~5d,监测体温,每日4次,连测3d,正常后停测。
4.一般护理 患者术后改为一级护理,告知患者绝对卧床24h、肢体制动12h,沙袋压迫的时间6~8h。术后30min即可进食、水,并嘱患者多饮水,以利对比剂排空。30min测血压1次,连测6次,平稳后停测,观察伤口有无渗血、渗液,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协助患者生活护理,嘱患者如有胸闷等不适主诉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七)健康教育
1.预防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指导病人戒烟、酒,避免情绪紧张、激动、注意饮食、降低体重、积极控制高血糖、高血压及高脂血症等危险因素。
2.定时门诊复查,如有不适主诉,及时到医院就诊。
3.向病人介绍该病的常识,嘱病人坚持服药,定期回院复查,遵医生指导用药,忌随意停药、换服药物。指导病人自制一张个人健康联系卡与硝酸甘油(或速效救心丸)随身携带,联系卡注明:姓名、年龄、病史、家人联系电话、经治医院的联系电话及医生,卡上还可附上简单的急救要领。并随身备有硝酸甘油或速效救心丸以便发作时急用。
4.嘱病人进食清淡、富含维生素、优质蛋白质及纤维素的食物,不宜过快过饱,可少食多餐。饮食不宜过咸,限制甜食及高脂饮食,并应忌烟酒。
二、经皮穿刺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一)概述
经皮穿刺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又称冠状动脉球囊成形术,它是指运用一种高分子物质制造的双腔球囊,在导引系统的辅助下被送至冠状动脉的狭窄部位,加压充盈球囊,借助于球囊扩张的机械性挤压作用使血管壁结构重构、内腔扩大的一种介入性治疗技术。通过治疗,原冠状动脉狭窄部位被扩张,血流增加,原缺血部位的血液循环改善,从而达到治疗效果。其治疗效果较药物治疗可靠且理想,又比心外科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简便且痛苦小,是当今冠心病的主要治疗技术之一。
(二)适应证
1.临床适应证
(1)不稳定型心绞痛。
(2)变异型心绞痛。
(3)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后或急诊PTCA)。
(4)高危性PTCA,即左室功能明显受损病人(LVEF<30%)。
(5)冠脉搭桥术后心绞痛。
(6)高龄心绞痛患者(≥75岁)。
2.血管适应证
(1)多支血管病变。
(2)冠脉搭桥术后的血管桥(包括大隐静脉桥和内乳动脉桥)及被搭桥后的冠状动脉本身病变。
(3)被保护的左主干病变。
3.病变适应证 血管远端、管状长节段(>10mm)、偏心性、钙化、不规则、位于血管分叉处,一支多处病变、病变部位成角度(>45°)、新近完全阻塞(<3个月)、冠脉口病变、有溃疡或血栓形成的病变等。
(三)禁忌证
1.长期心绞痛(>2年)为僵硬或钙化性冠状动脉病变,长度大于20mm者。
2.冠状动脉血管扭曲,走行弯曲过大者。
3.冠状动脉左主干狭窄或高度偏心性狭窄,或冠状动脉远端狭窄或血管完全闭塞者。
4.病变累及主要分支点,扩张时粥样斑块可能被压入邻近分支血管而引起阻塞者。
5.左室明显肥厚或扩大及左室功能明显减退者。
6.狭窄大于50%而临床症状不明显者。
7.无冠状动脉搭桥条件或病人拒绝做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者。
(四)术前护理
1.请医师详尽说明过程,解除疑虑后病人和家属填妥同意书。
2.强调有心悸、胸闷等任何不适应立即通知医师。
3.术前晚及术日晨口服阿司匹林300mg,波立维300mg,继续服用硝酸酯类和钙离子通拮抗药,当日停服β-阻滞药。
4.做青霉素皮肤过敏试验及对比剂静注过敏试验。
5.术前禁食6h,穿刺部位常规皮肤准备。
6.病人进心导管室前保持一条静脉通道。
(五)术中配合
1.麻醉及手术体位
(1)麻醉方式:局部麻醉。
(2)手术体位:采用平卧位,臀部垫一软枕,双下肢分开并外展。
2.常用的器材和物品
(1)心血管造影手术包(同冠状动脉造影术)。
(2)常用器材(表31-3-4)。
3.手术步骤及护理配合(表31-3-5)
表31-3-4 心血管造影手术常用器材
表31-3-5 心血管造影手术步骤及护理配合
(六)术后护理
1.持续心电监护24h,严密观察心率、血压、心律等生命体征,注意有无心绞痛发作,心电图有无缺血性变化、心肌梗死、重症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出现。
2.因术前禁食、过度紧张、失眠、对比剂的高渗作用,应用血管扩张药等因素,故术后易发生低血压。一旦发生应快速输入生理盐水,一般多可恢复。
3.密切观察穿刺局部渗血情况和血肿形成以及监测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4.静脉持续滴注硝酸甘油和口服钙通道阻滞药,以预防冠状动脉痉挛。
5.抗凝的护理:患者术后给予抗凝药以预防术后血栓形成和栓塞,进而导致血管闭塞和急性心肌梗死等并发症。术后以每小时1 000U肝素持续静脉滴注,并根据凝血时间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TT)来调整肝素用药,持续24h后停用,改为低分子肝素注射液皮下注射,2/d。并严密观察全身及穿刺局部的出血情况。
6.抗血小板制剂:常规用阿司匹林150mg/d,以减少血小板聚集作用。
7.常规用抗生素3d预防感染。
8.动静脉穿刺套管的处理: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术后肝素静滴4~6h,停药后1h拔除鞘管;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术前冠脉内有血栓、术中有血栓形成或内膜撕裂和急性闭塞等并发症处理成功者,完全阻塞病变、多支血管PTCA和长节段病变等复杂病变的PTCA者,术后给肝素24h或更长时间,停药1h后拔除鞘管。有些患者在拔除鞘管时因疼痛刺激迷走神经张力增高而致心动过缓和血压降低、恶心呕吐等,拔管前可在鞘管周围皮下注射少量麻醉剂,并备用阿托品。
9.术后48h如无任何并发症发生,可鼓励病人下床活动。
10.并发症的护理
(1)急性血管闭塞:急性血管闭塞是最严重也最常见的并发症,多发生在术中或术后短时间内,也可发生在术后24h甚至更长。急性闭塞是冠脉痉挛、血栓形成、或内膜撕裂伴血栓形成的结果。一旦发生即给予硝酸甘油、肝素、溶栓治疗,或重新PTCA治疗,严重者需进行紧急外科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2)边支闭塞:常因球囊充盈时将从狭窄处或其附近发出的边支闭塞。若该支很小,常无临床症状,可不进行特殊处理。若该边支较大,需立即送入导丝并用球囊扩张边支口。
(3)冠脉栓塞:常见为血栓栓塞,在扩张有血栓存在的病变时,尤其是机化血栓,血栓碎片或小栓子可附在球囊上,在球囊退出过程中,栓子被血流冲入血管远端或其他冠脉及分支。
(4)冠脉穿孔或破裂:常因导丝操作不当而造成穿孔或因球囊过大、加压过高或过快而造成血管破裂,可导致心包积血和心脏压塞,需立即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处理破裂处。
(5)左室壁穿孔和心包积血:常因放置右室起搏导管加上术中应用大剂量肝素所致,若出现心脏压塞需立即外科手术。
(6)导丝折断。
(7)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在PTCA过程中,发生率2%,更多发生于急性心肌梗死的PTCA,用低渗对比剂可减少其发生率。
(七)健康教育
1.合理膳食,饮食以低脂、低胆固醇为主,不食维生素K含量高的食物,如浓茶、菠菜、包心菜、动物肝脏等,避免影响抗凝药疗效。
2.告知病人术后仍需确保长期正规的内科治疗,坚持服药。
3.强调定期复查,门诊随访。
4.预防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指导病人戒烟、酒,避免情绪紧张、激动,注意饮食、降低体重,积极控制高血糖、高血压及高脂血症等危险因素。
5.鼓励病人每日做适量运动,锻炼身体,增强抵抗力。
6.保持愉快心情,当院外出现不适,如胸痛、出血等时立刻就诊。
三、冠状动脉内支架安置术
(一)概述
急性闭塞和再狭窄是经皮穿刺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尚待解决的两大问题,冠状动脉脉内支架安置术是应此问世的另一种新介入治疗手段。它是目前唯一能通过导管输送到血管内起支撑作用的技术,能解除冠状动脉狭窄和闭塞,防止血管塌陷及夹层形成,保持血流通畅,具有手术简便、疗效确切、创伤小等优点。
(二)适应证
1.PTCA并发动脉夹层瘤、严重内膜撕裂、急性闭塞或濒临闭塞者。
2.预防PTCA后再狭窄。
(三)禁忌证
1.出血性疾病和出血倾向者。
2.血管直径≤2.5mm者。
3.冠状动脉开口和近端有较明显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妨碍导引导管较深插入者。
4.病变部位有大量未经治疗的血栓存在者。
5.血管远端血流明显减慢者。
(四)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由于患者对支架安置术不了解,易产生恐惧心理,根据病人的年龄、文化程度、经济水平、心理状态等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制定个体化的教育计划,因人施教。通过简明易懂的语言讲解辅以发放宣传资料,请手术成功的患者介绍亲身体会等方式加深患者的感观认识,使其了解手术的必要性、方法、过程、注意事项及安全性,从而解除焦虑、紧张、恐惧心理,让患者减轻压力、建立信心、积极配合。
2.术前晚及当日晨口服阿司匹林300mg,波立维300mg,继续服用硝酸酯类和钙离子通道拮抗药,当日停服β-阻滞药。
3.做青霉素皮肤过敏试验及对比剂静注过敏试验,签订手术知情同意书。
4.做好各项常规检查,训练床上排便和深吸气-闭气动作以利术中取得清晰图像。
5.术前禁食6h,穿刺部位常规皮肤准备,前往导管室前排空膀胱。
6.病人进心导管室前保持一条静脉通道。
(五)术中配合
1.麻醉及手术体位
(1)麻醉方式:局部麻醉。
(2)手术体位:采用平卧位,臀部垫一软枕,双下肢分开并外展。
2.常用器材和物品
(1)心导管造影手术包(同冠状动脉造影)。
(2)冠状动脉内支架安置术特殊器材(表31-3-6)
表31-3-6 冠状动脉内支架安置术特殊器材
3.手术步骤及护理配合(表31-3-7)
(六)术后护理
1.CCU监护 持续心电血压监测24h,严密心电监测心律、心率、血压、尿量及心电图变化,监测凝血酶原时间(PT),严密观察有无心绞痛复发、股动脉伤口出血、足背动脉搏动。
表31-3-7 冠状动脉内支架安置手术步骤及护理配合
图31-3-1 冠状动脉狭窄支架安置术前
2.支架内血栓的预防和监护
(1)严格抗凝治疗。支架安置术最重要的并发症是急性和亚急性血栓形成。术后注意合理的抗凝治疗。凡术中未经高压球囊扩张或高压球囊扩张支架未达到理想造影结果者、高凝状态、安置多个支架者,需严密监测PT,加强抗凝治疗。有效抗凝指标是:术后24hPT要达到并维持在24s。护理中要给患者应用阿司匹林+波立维+肝素等药联合抗凝,其中肝素应用是否合理最关键。术后以每小时1 000U肝素持续静脉滴注,并根据凝血时间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TT)来调整肝素用药,持续24h后停用,改为低分子肝素注射液皮下注射,2/d。并严密观察全身及穿刺局部的出血情况。
图31-3-2 冠状动脉狭窄支架安置术后
(2)术后急性或亚急性支架血栓形成一般发生在安置支架后24h内及2周内。此阶段患者情绪紧张是导致冠脉痉挛的常见诱因。持续剧烈的冠脉痉挛可导致支架内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或血管闭塞。因此,要注重手术前后的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如术前采取讲解、放录像、发放资料,请手术成功的患者介绍亲身体会等方式,使患者了解手术的必要性、方法、过程、注意事项及安全性;告诉患者,术后住CCU,可获安全保障。严密监护心绞痛及ST-T变化。心绞痛复发,预示支架血栓形成或冠脉急性再闭塞,须高度重视。要严密观察心电监护,经常询问病人有无胸闷、胸痛、出汗、心慌等。一旦患者出现上述症状或感不适,立即采取必要措施及向医生汇报病情,必要时行溶栓治疗,做好紧急PTCA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各项准备。
3.伤口出血的预防及护理
(1)术后肝素静滴4~6h,停药后1h拔除鞘管。
(2)伤口包扎宜采用绷带“8”字法。拔管后手压伤口0.5~1h,用绷带“8”字法固定24~72h。
(3)延长卧床时间。要求病人拔管8h内手术肢体完全制动,绝对平卧24h,48h内仍卧床休息,48h后可坐在床边活动,72h后再下床,可有效地降低了出血的发生率。
4.低血压的防治及护理
(1)预防血容量不足,合理用药。手术后极易发生低血压,考虑与患者紧张、禁食、水14~18h、术中失血、术中及术后应用血管扩张药、钙通道阻滞药及镁极化液有关,采取了如下措施:①针对患者紧张的原因,进行心理护理;②术前禁食4h;③回病房后立即暂停输入血管扩张药;④术后0.5h恢复进食;⑤24h内至少保证2条静脉通道,及时补足血容量,再应用血管扩张药。
(2)术前低血压不能纠正或休克者,术中、术后给予主动脉球囊反搏。
(3)选用股动脉留置鞘管加压补液,能迅速有效纠正低血容量状态。
(4)严密监测血压、心率、尿量,观察有无伤口出血。对于高血压、高龄、极低心功能患者,须认真对照其基础血压及脉压,综合分析整体状况,准确判断早期低血压。术后0.5~3h,恶心常为低血压或休克先兆,小便后亦有休克发生。不明原因的低血压,排除血容量不足外,如患者心电图无明显变化,要检查有无腹膜后出血(左、右下腹部疼痛)、穿刺部位内出血(如肿胀,变色,脉搏消失)、冠状动脉破裂或穿孔(心脏压塞症状)。有出血并发症时,立即调整抗凝药剂量并处理。
5.饮食护理 术后0.5h恢复饮食,可进食低盐、低脂、低胆固醇、易消化饮食,勿进食冷牛奶、鸡蛋等以避免引起肠胀气。给患者饮水500~800ml,促进排尿以利于对比剂的排出。
(七)健康教育
1.制动和活动 术后肢体制动6h,即不可立起、弯曲,可适当稍向患侧翻身40°左右,减轻长时间卧床给病人带来的腰酸背痛等不适;协助女病人排尿时,注意放置便盆,避免用力而诱发穿刺部位出血或血肿;对于年老体弱者为避免因压迫力大、时间长引起下肢静脉回流差,易引起血栓,建议10h后进行床上下肢活动比较安全,且能有效防止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康复运动训练可以增加冠脉血流,维持冠脉通畅,一旦病情稳定,鼓励病人下地活动,并每天能适当运动,能预防支架局部血栓形成。
2.抗凝治疗教育
(1)由于支架是一种金属异物,血液中的血小板和纤维蛋白质易在支架处沉积,形成血栓。为了防止支架内血栓形成,除了术中常规用肝素外,术后必须行全身肝素化治疗,因此向病人详细讲解抗凝治疗的必要性和危险性,以及出血的症状和体征,如有无皮下出血、静脉注射穿刺针眼有无瘀斑、有无牙龈出血、血尿、黑粪,女性病人注意有无月经量过多、经期过长,如果病人需要看牙病时应向医生说明自己在接受抗凝治疗。
(2)按时服用抗凝药物,阿司匹林300mg,1/d,服用1个月后改为100mg,1/d,波立维75mg,1/d,服用9~12个月。指导病人了解用药的注意事项,定时复查凝血酶原时间。
3.定时门诊复查 半年内每个月复查1次,半年后每3~6个月复查1次,以便及时调整药物用量,及时发现并发症,及时处理。
4.预防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指导病人戒烟、酒,避免情绪紧张、激动、注意饮食、降低体重、积极控制高血糖、高血压及高脂血症等危险因素。减慢冠脉粥样硬化,对支架安置术的效果是非常有益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