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小球肾炎(chronic glomerulonephritis,CGGN),简称慢性肾炎,为一组病情迁延,病变缓慢进展,最终将发展成慢性肾衰竭的一组肾小球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水肿、高血压、蛋白尿、血尿、肾功能损害,但由于不同的病理类型及病程阶段不同,疾病表现可多样化。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绝大多数慢性肾炎是由某种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直接迁延发展而来,少数可能是由于急性肾炎演变而来。一般认为本病的起始因素是免疫介导性炎症,但随着疾病的发展,一些非免疫非炎症性因素如肾小球内高压、高灌注、高滤过也可促进肾小球硬化,使肾单位不断被破坏。
慢性肾炎可由多种病理类型引起,常见类型为系膜增生性肾炎、系膜毛细血管性肾炎、膜性肾病及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等。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
(一)临床表现
本病的临床表现颇不一致。在早期,可能仅表现为尿蛋白的增加、尿沉渣轻度异常、轻度高血压及水肿。而在晚期,表现为慢性肾衰竭。
以下情况会加速慢性肾炎的氮质血症进入慢性肾衰竭:高血压、饮食上未能控制好蛋白质、磷的摄入、感染、使用肾毒性药物等。
(二)实验室检查
1.尿液检查 尿蛋白通常阳性,24h尿蛋白定量多在1~3g。尿内有变形红细胞。
2.血液检查 肾功能不全的病人有GFR下降,血肌酐、血尿素氮升高。部分病人存在贫血。
3.影像学检查 B超检查双肾缩小、结构紊乱。
(三)诊断
临床出现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病病史1年以上,无论有无肾功能损害均应考虑此病,在除外继发性肾炎及遗传性肾炎的基础上,即可诊断为慢性肾炎。
三、治疗原则
一般不主张给予激素及细胞毒药物治疗。
(一)限制蛋白质及磷入量
低蛋白及低磷饮食可减轻肾小球囊内高压、高灌注、高滤过状态,延缓肾小球硬化。限制蛋白入量的同时,辅以α-酮酸和必需氨基酸来治疗,在限制了蛋白的入量后即可达到低磷饮食的要求。
(二)积极控制高血压
高血压可引起肾小球内高压,造成高滤过,但降压不宜过猛、过低,避免减少肾血流量。
高血压患者应限盐。有明显水、钠潴留者给予利尿药,对肾素依赖型的则首选ACEI或β受体阻断药。另外还常用钙通道阻滞药及血管扩张药。
ACEI对出球小动脉的扩张强于对入球小动脉的扩张,所以能直接降低肾小球的囊内高压,减轻高滤过,延缓肾功能恶化。
(三)抗血小板药
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如双嘧达莫或小剂量阿司匹林可延缓肾功能衰退。
(四)避免加重肾功能损害的因素
如避免感染、劳累及应用肾毒性药物等。
四、常见护理问题
(一)水肿
1.相关因素 与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有关。
2.护理措施 见急性肾小球肾炎。
(二)焦虑
1.相关因素 与缺乏疾病相关知识、疾病反复发作及预后不良有关。
2.护理措施
(1)告知患者引起慢性肾炎的病因,如感染、劳累、妊娠、使用肾毒性药物,这些因素可加重肾功能的进一步恶化,应注意避免。
(2)向患者讲解慢性肾炎的疾病过程及治疗方案,药物治疗目的及如何观察药物的治疗反应及副作用,使患者缓解紧张、焦虑情绪,避免加重病情。
(三)营养不良
1.相关因素 与低蛋白饮食、尿中丢失蛋白及低白蛋白血症有关。
2.护理措施 饮食指导。
慢性肾炎病人90%以上有高血压,饮食上应为低盐(<3g/d),肾功能不全患者给予低蛋白、含优质蛋白每日每千克体重0.6~0.8g饮食,以减少水钠潴留的发生,同时低优质蛋白可减轻肾脏的负担。饮食应以易消化、热量充足和富含维生素为宜,热量一般为125.5kJ/(kg·d),糖类和脂类在饮食热量中的比例应适当增加。此外还应限制食物中磷的入量(少于600~800mg/d)。
如果患者肾功能正常,应放宽蛋白入量,但不宜超过1.0g/(kg·d),在低蛋白饮食的同时,适当辅以α-酮酸,以补充体内必需氨基酸的不足。在低蛋白饮食时,适当增加糖类,以达到机体基本能量需要,防止负氮平衡。
(四)潜在并发症:慢性肾衰竭
1.相关因素 与慢性肾炎的病变类型及是否遵医嘱进行治疗有关。
2.护理措施
(1)慢性肾衰竭是慢性肾炎的中末期,其发展快慢与病理类型、是否规律用药及是否LPD治疗有关。因此应加强随访,定期监测肾功能。
(2)肾功能不全时进食低蛋白饮食,控制高血压等加重肾功能恶化的因素,同时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
(3)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过度劳累易加速慢性肾衰的进展。注意防寒保暖,避免感冒,感染也可加重肾功能的进一步恶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