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综合性医疗机构和相关的专科医疗机构应当设置传染病专用门诊,专用门诊包括功能相对独立的呼吸道发热门(急)诊、肠道门诊、肝炎门诊等。传染病区及门诊的设置应纳入医院总体建设规划,根据功能需要合理安排布局。传染病区及门诊内部应严格设置防护分区,严格区分人流、物流的清洁与污染路线流程,采取安全隔离措施,严防交叉污染和感染。各类功能用房应具备良好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做到可分可合,能适应公共卫生医疗救治需要。
一、传染病区及门诊设置要求
(一)选址
1.与其他建筑、公共场所应保持一定的距离,其间距应达到相应的国家标准。
2.应设置在医疗机构内独立区域的独立建筑结构内。与普通门(急)诊相隔离。传染病区及门诊应设有醒目的标志。
(二)布局
1.呼吸道发热门(急)诊与肠道门诊、肝炎门诊应完全分隔,做到空气气流互不相通。呼吸道发热门诊空调通风系统做到独立设置。
2.传染病门诊应分设呼吸道发热患者、肠道患者、肝炎患者的专用出入口和医务人员专用通道。传染病专用门诊应增设清洁物品和污染物品的出入口。各出入口应设有醒目标志。
3.病区及门诊内应设有污染区、半污染区和清洁区,三区划分明确,相互无交叉,并有醒目标志。
4.病区及门诊应设置医务人员更衣室,在半污染区与清洁区之间设置符合要求的第二次更衣区。
(三)通风、排风
1.业务用房应保持所有外窗可开启,室内空气保持流通。
2.空调系统应独立设置:禁止使用下列空调系统:循环回风的空气空调系统;不设新风,不能开窗通风换气的水-空气空调系统;既不能开窗、又无新风、排风系统的空调系统;绝热加湿装置空调系统。设中央空调系统的,各区应独立设置。呼吸道发热门诊设全新风空调系统,肠道、肝炎门诊设中央空调系统的,新风量和换气次数不得低于设计规范要求;不设空调系统的,应确保自然通风。
(四)洗涤、消毒
1.各个区域内都应设置专门的洗涤用水和污水排放系统。污水、污物等废弃物应严格消毒,符合《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医疗机构污水排放要求》《医院消毒技术规范》等卫生法规、规范、标准的要求。
2.传染病区及门诊内应设置专用消毒室。
3.各业务用房必须配备紫外线灯,非手触式洗手装置、消毒箱、纱窗纱门、防虫防鼠等消毒隔离的卫生设施。
(五)呼吸道发热门(急)诊的要求
1.至少设置两间诊察室。
2.设独立卫生间。
3.呼吸道发热门(急)诊内,应具有挂号、候诊、治疗、临时留置、检验、放射检查和收费、取药等功能。
4.尽量采用自然通风,自然通风不良的情况下,应安装足够的机械通风设施,进行强制排风。有条件的医院应采取措施,形成从清洁区到污染区的室内空气压力梯度。
5.使用中央空调的应调整气流方向,使气流从清洁区到半污染区、再到污染区,污染区域内应保持负压。每周对空调系统清洗消毒1~2次,对空调冷却水集中收集,消毒后排放。
(六)肠道、肝炎门诊的要求
1.肠道门诊诊察室、观察室与肝炎门诊诊察室,应分别独立设置,确保肠道患者与肝炎患者就诊路线不交叉。污染区的化验室、消毒室以及半污染区、清洁区可合并使用,但化验室、挂号、收费、发药室应分设窗口,确保肠道患者与肝炎患者不交叉。
2.肠道门诊:污染区主要包括肠道患者诊察室、患者专用卫生间(蹲式便器)、治疗观察室、化验室、消毒室;半污染区包括挂号收费、发药室、治疗准备室;清洁区包括医务人员更衣室、值班室、库房等。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肠道门诊治疗观察室,应设置4张及以上观察床位,并配备必要的急救药械。
3.肝炎门诊:污染区主要包括患者诊察室、抽血化验室、消毒室;半污染区,包括挂号、收费、发药室、治疗准备室;清洁区包括医务人员更衣室、值班室、库房等。
二、传染病区及门诊的消毒措施
(一)空气消毒
1.半污染区 紫外线照射消毒,每次1h,每日2次。
2.污染区 紫外线照射消毒,每次1h,每日2次。
(二)地面和物体表面
1.地面湿式拖扫,用1 000mg/L含氯消毒液喷洒(拖地),每日2次。清洁用具按区域使用,并标记固定放置。
2.桌椅、门把等物体表面用2 0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每日2次。
(三)诊疗用具
1.体温表。用2 0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30min。
2.止血带。用2 0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1h,操作中严格执行1人1带1消毒。
3.各诊室血压计、听诊器固定使用,用后立即用75%乙醇擦拭消毒。
4.压舌板。用2 0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1h后,清洗晾干,再用高压蒸汽消毒。
5.空针、导管、手套等用双层袋,针头放利器盒,送指定地点毁形处理。
(四)医疗文书
病历、处方用甲醛熏蒸消毒12h。
(五)手
手消毒用0.3%~0.5%碘仿消毒液或手快速消毒剂(氯己定、75%乙醇等)揉搓1~3min。
(六)其他物品处理
1.可疑或疑似患者排泄物、呕吐物,用2 000mg/L含氯消毒液消毒1h。
2.便器:用2 0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1h。
3.垃圾:焚烧或用2 000mg/L含氯消毒液消毒。
4.被服类:用2 000mg/L含氯消毒液消毒1h或甲醛熏蒸消毒12h。 5.发热门诊隔离室患者转出后,应进行终末消毒。
三、传染病区及门诊的隔离消毒管理
(一)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1.规章制度的制定必须切实可行,在执行的过程中不断修正和完善。明确各类人员的消毒隔离制度,包括医生、护士、工勤人员、外来会诊者。根据感染科的特点,将消毒隔离的要求贯彻到每一项具体操作中。各项规章制度在规定区域内醒目张贴。
2.制度执行在患者门诊就诊、入院、住院、出院全过程中,以便做好疫源地的随时消毒、终末消毒和预防性消毒。
3.专人管理。病区护士长专职负责,同时科室成立质控小组,由2~3名工作人员组成,定期活动、讲评。
(二)加强教育培训
1.对新入科的工作人员,包括短期进修、实习人员岗前培训。培训由专人负责,培训内容包括区域的划分、隔离的要求、隔离技术和各种规章制度,使新入科的工作人员尽快熟悉工作环境,工作流程,行进路线,掌握消毒隔离制度。
2.定期、适时的在职教育。通过小讲课、消毒隔离技术操作示范、专题讨论,使大家及时了解掌握新的标准和要求,具体落实到工作中。
(三)患者管理与健康宣教
定期向患者宣传各种传染病的感染方式、传播途径,对于维护传染病门诊就诊环境,防止传染病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四)消毒措施的落实
1.编制常用物品消毒方法流程图,方便操作。
2.消毒措施的落实中做到“四定”:①定岗负责。所有物品的消毒定岗定位,责任到人。污染物品定位摆放、收集,按规定处置。不同区域经不同岗位工作人员用不同工具定期清洁消毒。②定时消毒。常用物品的消毒每天固定时间,以保证消毒作用时间,避免发生遗漏。做到每次消毒有记录。③定期检查。由病区护士长专职负责,按照有关规范要求每月检查1次,质控小组每周检查1次。检查情况及时反馈。④定期监测。化学消毒剂每天浓度测试,紫外线灯管强度每季度测试。
(五)工作人员的自身防护
1.加强职业安全教育,制定合理的防护措施,规范操作流程。根据不同传染病的特点,规定相应的防护措施,如穿着工作服、隔离裤、戴口罩、工作帽,必要时穿着隔离衣、橡皮围裙,戴单层或双层手套等。
2.按规范洗手:洗手是预防交叉感染最有效的方法,要掌握洗手指征,落实规范洗手制度。
3.落实职业暴露登记报告制度。
参考文献
[1]马亦林.传染病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64-70
[2]王宇明.新发感染病.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208-220
[3]刘为民,刘保延,谢雁鸣.国外人禽流感临床研究进展.国际呼吸杂志,2007,27(5):395-398
[4]于燕波,于丽莎,崔燕萍,等.人禽流行性感冒的护理探讨.解放军护理杂志,2005,22(1):54-55
[5]周淑新,宣爱萍,王 宁,等.高致病性禽流感相关的护理问题.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2A):64-66
[6]石绍南,陈立华,印爱珍,等.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重症肺炎患儿的护理(附1例报告).中国医师杂志,2006,8(3):297,308
[7]吴大玮.人禽流感研究现状.山东医药,2006,46(4):70-71
[8]黎 彬,许培扬,栗文靖,等.人禽流感防治对策研究中的关键问题.医学研究杂志,2007,36(1):25-29
[9]斯崇文.感染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19-325
[10]王志红,刘燕燕.护士临床思维实例解析.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4:405-411
[11]张莲风,张红娣,骁 克,等.护理SARS患者个人防护体会.解放军护理杂志,2003,20(7):2
[12]郭鸣真,赵海岚,韩春红,等.重症SARS无创正压通气的护理.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03,24(4):272
[13]赵书元,王亚丽,裴小红,等.对SARS病人实施温馨护理的做法与成效.中华护理杂志,2003,38(7):589-590
[14]李莲花,廖秋林.SARS病人的护理研究进展.护理研究,2005,19(1):15-17
[15]王海琴,刘雪琴,石红梅,等.SARS病人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分析.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1):865-866
[16]李朝晖.SARS重症患者心理障碍的护理.北京大学学报,2003,35(5):148
[17]朱加敏,孙 娟,王玲勉,等.SARS病人的护理现状与展望.护士进修杂志,2004,19(4):317-319
[18]沈 伟.呼吸道传染病的隔离与防护.中国消毒学杂志,2006,23(5):449-451
[19]黄丽君.艾滋病医源性感染的控制及个人防护进展.天津护理,2006,14(2):121-122
[20]丁炎明.艾滋病的护理进展.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8):73-74
[21]马金萍,王淑静.HIV病毒暴露防护与护士.中华现代临床护理学杂志,2007,2(2):120-122
[22]黄叶莉,蔡伟萍,霍世英,等.护理人员感染HIV/AIDS的危险因素及防护的研究进展.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5,9(6):82-83
[23]杨 民.HIV暴露后预防.中国艾滋病性病,2004,10(5):396-398
[24]吕岩红.向HIV感染者和患者提供心理关怀与支持的研究现状.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7,138(4):252-254
[25]梅长林,李兆申,朱 樑.内科学教程.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367-1378
[26]彭文伟.传染病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5-68,125-131
[27]胡绪敬.流脑流行的检测与预防.中国公共卫生,2004,20(5):638-640
[28]马 云,申昆玲,等.暴发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早期诊断及免疫治疗探讨.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4,19(5):291-293
[29]钱怀斌,何泽民.44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调查分析.现代预防学,2006,33(2):168-171
[30]姜 午,陈 叶,等.流行性乙型脑炎预防控制模式的探讨.现代预防医学,2004,31(2):239-240
[31]谢小华.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临床特点与防治策略.中华护理杂志,2007,42(6):573-574
[32]李鲁平,李鲁静.高压氧综合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30例报告.中国临床康复,2003,7(1):120
[33]覃植芳,范兴菊,等.成人重症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护理.护士进修杂志,2007,22(3):241-242
[34]梅长林.内科教程.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269-1278
[35]汪 复,等.实用抗感染治疗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58-461
[36]李兆申.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天津:天津科学出版社,2004:135-137
[37]魏承毓.我国感染性腹泻的基本状况与防控对策.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6,12(3):1-4
[38]缪晓辉.对感染性腹泻的新认识.中华传染病杂志,2006,24(4):217-219
[39]周 萍.细菌感染性腹泻研究进展.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6,7(4):359-361
[40]吴孟超.中华肝病专家论坛(第1卷).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6
[41]孟宪镛.实用消化病诊疗学.第2版.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471-526
[42]李兆申.内科学理论及技术新进展.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1:830-841
[43]傅青春.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治疗.肝脏,2007,12(增刊):15-17
[44]计焱焱.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现况.肝脏,2007,12(增刊):21-24
[45]张欣欣,于德敏.乙型肝炎病毒耐药及监测.肝脏,2007,12(增刊):25-27
[46]于乐成,万谟彬,陈成伟.美国肝病学会慢性乙型肝炎实践指南精要.肝脏,2007,12(增刊):59-77
[47]于乐成,陈成伟,姚光弼.慢性乙型肝炎亚太地区专家共识.肝脏,2007,12(增刊):78-82
[48]陈成伟.慢性乙型肝炎防治的新认识.内科理论与实践,2007,2(4):232-236
[49]陈自平,卢圣爱,等.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医院感染及其预防.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7):790-79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