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又称小中风,是由于局灶性脑或视网膜缺血,造成短暂的神经功能缺损,临床症状<1h,无脑梗死的依据。临床表现为突发性、短暂性、可逆性神经功能障碍。有文献报道其发生脑梗死概率高达20%。TIA不但会发生脑梗死,而且出现心肌梗死和猝死的风险也很高。因此要把TIA,作为一种医学急症来处理。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TIA是由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狭窄、心脏疾患、血液成分异常和血流动力学变化等因素所致的临床综合征。TIA发病原理有多种学说。
1.微栓子 主动脉-颅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内容物及其发生溃疡时的附壁血栓凝块的碎屑,可散落在血流中成为微栓子。微栓子随血流进入视网膜或脑动脉可造成微栓塞,引起局部缺血症状。微栓子经酶的作用分解,或因栓塞远端血管缺血扩张,使栓子移向末梢而不足为害,则血供恢复,症状消失。动物实验表明,由于血管内血流呈分层流动,故可将同一来源的微栓子一次又一次地送入同一脑小动脉。这也可能是有些患者的症状在反复发作中刻板地出现的原因。
2.脑血管(小动脉)痉挛 脑小动脉的痉挛与高血压视网膜小动脉的痉挛相似。这种小动脉痉挛,如果程度严重而持续较久,则可引起神经组织的局限性缺氧。常见于严重的高血压病和微栓子对附近小动脉地刺激所致。
3.心功能障碍 引起短暂性神经功能缺失的心脏病有:①心瓣膜病;②心律失常;③心肌梗死;④心肌炎或感染性心内膜炎;⑤心血管手术操作所致的空气、脂肪、去沫剂等栓子;⑥心脏内肿瘤,如黏液瘤发生的瘤栓;⑦心力衰竭导致肺静脉淤血,血栓形成栓子等。心功能障碍或其他原因所致的急性血压过低患者有脑动脉粥样硬化时,也可能促发短暂脑缺血发作。
4.脑血流动力学改变 急剧的头部转动和颈部伸曲,可能改变脑血流量而发生头昏和不平衡感,甚至发生短暂脑缺血发作,特别是有动脉粥样硬化、颈部动脉扭曲、颈椎病、枕骨大孔畸形、颈动脉窦过敏等情况更易发生。主动脉弓、锁骨下动脉的病变有时可影响脑部血流的正常压力梯度和流向,使部分血液背离头向流动,而逆流进入上肢,影响脑部血液供应,称为“盗血现象”。
5.血液成分的改变 各种影响血氧、血糖、血脂、血蛋白质的含量、血液黏度和凝固性的血液成分改变的因素,如严重贫血,红细胞增多症、白血病、血小板增多症、异常蛋白质血症、高脂蛋白质血症等,均可能成为短暂脑缺血发作的诱发因素。
二、临床表现和诊断
(一)临床表现
短暂脑缺血发作的好发年龄40~70岁,男性多于女性。突然起病,脑或视网膜的缺血症状,局灶性神经功能的缺失,持续时间短暂,10~30min不等,最长不超过1h,多在24h以内恢复,症状恢复相对完全,不留任何神经系统体征,但可有反复发作。临床上分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2类。
1.颈内动脉系统 常见症状为突然偏身运动感觉障碍,单眼一过性黑矇,一过性语言障碍。以偏侧肢体或单肢的发作性轻瘫最为常见。瘫痪通常以上肢和面部较重。短暂的单眼失明是颈内动脉分支眼动脉缺血的症状特征,但不常见。如果发作性偏瘫伴有瘫痪对侧的短暂单眼失明或视觉障碍,则临床上可诊断为失明侧颈动脉短暂脑缺血发作。主侧颈动脉缺血可表现失语,伴有或不伴有对侧轻偏瘫。
2.椎-基底动脉系统 常见症状为眩晕发作,平衡障碍,复视,吞咽困难,构音障碍,交叉性运动或感觉障碍。有时仅表现为头昏、眼花、步态不稳等含糊症状而难以诊断。局灶性症状以眩晕最常见,一般不伴有明显的耳鸣。若有脑干、小脑受累的症状:如复视、构音障碍、吞咽困难、交叉性或双侧肢体瘫痪和感觉障碍、共济失调等,则诊断较明确。大脑后动脉供血不足可表现皮质性盲和视野缺损,枕后部头痛,猝倒,特别是在急剧转动头部或上肢运动后发生上述症状,均提示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并有颈动脉窦过敏、颈椎病、锁骨下动脉盗血症等存在的可能。
3.辅助检查 EEG、CT或MRI检查大多正常,DSA可见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狭窄等,TCD、脑血流检查可显示血管狭窄。
(二)诊断
1.突然的、短暂的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发作,在24h内完全恢复。
2.常有反复发作史,临床症状常刻板地出现。
3.发作间歇期无神经系统体征。
4.起病年龄大多在50岁以上,有动脉粥样硬化症。
5.无颅内压增高。
6.TCD、DSA确定病因和触发因素。
三、治疗原则
TIA为预防脑卒中的发生赢得宝贵时机。TIA发生后90d内脑卒中发生率为10%~20%,前48h内高达50%,因此,TIA的预防和积极治疗尤为重要。TIA治疗目的是消除病因、减少和预防复发、保护脑功能,对短时间内反复发作的病例应采取有效治疗,防止脑梗死的发生。
(一)危险因素的干预
年龄、性别、种族和遗传属于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对可干预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脏病、肥胖、吸烟等应进行治疗或干预,控制这些危险因素可降低脑卒中患者的危险程度。
(二)抗血小板药物
阿司匹林可阻断环氧化酶而抑制血小板的功能,阿司匹林(50mg)联合双嘧达莫(商品名为潘生丁,400mg),所产生的效果是单用阿司匹林或双嘧达莫的2倍。氯吡格雷也是通过抑制ADP诱导血小板聚集而发挥作用,在预防血管性发作方面的作用略强于阿司匹林,不良反应少。
(三)抗凝药
美国脑卒中委员会推荐治疗TIA的抗凝药物,包括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林、双香豆素等。一些专家建议,对口服抗血小板药仍发生TIA或渐加重的患者可用抗凝治疗。但除低分子肝素外,其他抗凝药应用过程中应监测凝血功能。
(四)血管扩张药物
生理盐水100ml中加入10%川芎嗪3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静脉滴注,生理盐水100ml加丹参16ml静脉滴注。
(五)脑保护治疗
缺血再灌注使钙离子大量内流引起细胞内钙超载,可加重脑组织损伤,可用钙通道阻滞药(如尼莫地平、氟桂利嗪等)治疗。
(六)外科治疗
当病因主要是位于颅外的主动脉-颈部动脉系统时,可结合患者脑血管造影证实为中至重度(50%~99%)狭窄病变可考虑外科治疗,血管内支架置入术、血管成形术、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