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焦虑
1.临床表现 焦虑是肿瘤患者最常见的精神错乱症状,可由患者对疾病及治疗的恐惧、肿瘤本身、治疗手段等引起。患者在生理上和情感上都会出现多种症状,如心悸、出汗、坐立不安、失眠、头痛、眩晕、疲乏等。患者往往对行为失去控制,容易激动,缺乏耐心,发脾气,自责和谴责他人。
2.护理措施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表示对患者的理解和同情,尊重患者行为状态,仔细倾听患者的诉说,说话语速宜慢,态度和蔼。反复强调患者的能力和优点,忽略其缺点和功能。教会患者采取适宜的放松疗法,如热水浴、按摩、深呼吸、听音乐等。为患者提供安全舒适的环境。减少对患者感官刺激,如病室内光线柔和,减少噪声等。
进行相关知识宣教,减少应激原对患者的刺激与干扰,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通过语言和动作演示等解除因知识缺乏引起的焦虑。
焦虑发作时,加强巡视,外出时执行严格的陪伴制度,尊重患者的隐私,必要时专人陪护,并辅以抗焦虑药物治疗。焦虑可在人与人之间相互传播,通过语言和非语言影响他人,护士应防止将焦虑传播给患者及家属,也应及时有效解除患者焦虑,以免波及到其他患者。同时护士应对患者的亲属做好宣教,防止家人的焦虑情绪传给患者,如面对患者的疼痛,家人表现的恐慌、不知所措,会加重患者的疼痛。
(二)抑郁
1.临床表现 抑郁也是肿瘤患者较常见的精神错乱症状。肿瘤患者多表现为疲倦、乏力、孤僻无语、对周围事物缺乏兴趣等症状。约25%的肿瘤患者有抑郁症状,住院患者的发生率更高。
2.护理措施 严密观察病情,加强巡视和沟通,找出引起抑郁的因素,及早发现自杀先兆,如焦虑不安、失眠、沉默少语、拒食或心情豁然开朗等,以防意外,尤其对早期的患者要严密监护。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鼓励患者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用适宜方式使患者发泄负性情绪,尊重患者的隐私。
选择时机让患者认识这种情感失控是病态的,应从主观上调节自己的情感和行为。及时进行卫生知识宣教,不同治疗阶段或重要的检查、治疗前均应向患者讲解,解除疑虑。做好家属知识宣教,使其帮助调动与疾病抗争的积极情绪,让患者感到他人与社会的关心与支持。
必要时遵医嘱用抗抑郁药物治疗。
(三)恐惧
1.临床表现 恐惧是指对特殊物体或情境作出不合理的害怕的心理反应,发作时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根据文献报道,恶性肿瘤常见的恐惧有:对疾病未知的恐惧,对孤独的恐惧,对疼痛的恐惧,对与亲人分离的恐惧等。恐惧常唤起对过去和未来对比的联想和回忆,因而产生消极的情绪。
2.护理措施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患者遇到危机时及时找医生、护士进行咨询。耐心引导患者正确对待疾病。充分理解患者的痛苦,耐心疏导,加强安全防护及生活方面的护理,不揭穿患者对疾病的排斥心理,耐心地与患者交谈,给患者适当的帮助。对于失去理智的患者,要多予理解和照顾,并注意保护患者;当患者渐渐意识到自己是患恶性肿瘤时,便会陷入极度的痛苦之中,护士更应给予体贴和关怀。
指导患者积极解决问题,用正确方法表达情感,如愤怒的时候,可采取一些不伤害他人的方式脱离应激源,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减少外界刺激。让患者学会倾诉,将自己的想法告诉护士。教会患者使用松弛术,如听音乐、培养爱好、散步等解除精神负担和心理压力。鼓励患者加强锻炼,合理饮食,保持身心健康。
(四)自杀
肿瘤患者的自杀率较正常人群高。一般多发生在晚期肿瘤患者,当抑郁、绝望,特别是痛苦无法忍受时,患者会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医护人员对于具有自杀史、精神病史、酗酒吸毒史、病情恶化、极度疼痛、极度抑郁和绝望的患者应加强心理疏导,控制好晚期患者的症状,使其舒适有尊严地生活,提高其生存质量。鼓励家属及亲友经常陪伴。一旦发生自杀行为,应立即隔离患者,配合医师实施有效的抢救。
(五)狂乱状态
晚期肿瘤患者,由于肿瘤进展、代谢紊乱、多脏器衰竭、输液血管不畅等原因可表现为心理和行为上的混乱状态。如爱发脾气、敌视家人及医护人员。根据调查75%的晚期或终末期肿瘤患者死亡前均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以上症状。医护人员应努力寻求与患者的心理沟通,尽量让患者满意,必要时也可遵医嘱给予地西泮等镇静药物对症处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