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初期
1.临床表现 多数患者得知患癌症时会有一个震惊时期,称为“诊断休克”。处于震惊状态的患者极力否认医生的诊断,怀疑诊断报告有错误,这是一种保护性反应,为使自己经受得住癌症的打击。
2.护理措施 注意身体语言,不要在患者面前手忙脚乱,表情紧张,而应表现得态度温和,行为得体,使患者受到积极的影响。医务人员不要在患者面前交头接耳,使患者怀疑是在谈论自己的病情。如果已有确切诊断,应先与家属说明情况,共同商讨向患者告知的时间与方式。隐瞒病情不值得倡导,因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一旦发现真实病情而又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会产生受骗的感觉,引发愤怒、恐惧、委屈等一系列消极心理反应,甚至会出现意外。
应注意告知的方式。在充分了解患者的心理特征、社会文化背景基础上,在适合的时间,以恰当的方式向患者讲清病情,同时向患者讲解治愈的希望,使患者及早摆脱恐惧,积极配合治疗,无论病期早晚,都应将争取最好疗效的希望给予患者。
护士应动员家人为患者做出具体实际的帮助,如陪伴在患者身边,轻轻握住患者的手或保持适宜的身体接触,使患者有安全感,让他体会到并非在独自面对不幸。
各种检查前做好知识宣教。为了确定诊断,往往需要做各种检查,患者由于缺乏必要的知识,对检查存在顾虑,对检查的目的、方法、副作用、注意事项不了解。护士应耐心讲解,使患者积极配合、完成各种检查。
(二)治疗阶段
恶性肿瘤患者在治疗阶段,遭受着癌症的诊断和治疗的双重精神压力。应深切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放疗和化疗的副作用如恶心、呕吐、头晕、乏力等,常使患者的焦虑加重。有些患者对死亡很淡泊,却不能耐受治疗的副作用。有的患者对治疗存在一种不切实际的期望,也是增加焦虑的原因之一。
向患者讲解治疗计划,使其了解治疗的疗效、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和解决方法,使患者及家属有思想准备。对于患者出现的不遵医行为,应反思医护人员与患者沟通是否有效,而不应责怪患者。
当患者缺乏信心,护士应及时给予患者情感方面的支持,请实施同样治疗方案的患者谈治疗过程中的感受,鼓励其坚持治疗,讲解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提供有关治疗知识的宣教材料。
适时让患者恢复部分工作,可使其体会到自身的价值及在社会中的作用,从而重新恢复对生活的信心。
(三)康复阶段
由于癌症患者治疗周期长,在治疗各阶段有间歇期或集中治疗后进入康复阶段,更需要医护人员、家庭以及社会的支持。康复阶段的患者大部分是在家中度过,现代医学模式要求护士不但护理住院患者,还应关心在家庭、社会范围内的患者。
做好出院指导,使患者离开医院后,仍能按照治疗计划、康复计划进行。与患者和家属制定切实可行的康复计划。
鼓励患者参加社会活动,如癌症患者自发组织的活动,一起锻炼身体,一起谈养生经验,是一种极好的集体心理治疗形式。
向家属宣传家庭护理中的心理护理知识,从环境布置,患者情绪调理,到如何给患者心理支持,让家属充分起到对患者心理护理的积极作用。与患者保持联系,及时询问患者康复阶段的情况,可增加患者的安全感与康复的信心。
(四)临终阶段
见第88章临终关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