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乳腺癌化疗后转移肺部

乳腺癌化疗后转移肺部

时间:2023-04-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转移被视为恶性肿瘤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肿瘤细胞数量、肿瘤负荷与化疗的疗效之间也有着明显的相关性。也就是说,即使达到了完全缓解的状态,此时残存的肿瘤细胞仍可达108~10;这些亚临床肿瘤仍然是肿瘤复发、转移的主要根源。对于睾丸肿瘤或小细胞肺癌等部分肿瘤,化疗后再实施手术治疗,可以达到清除残存肿瘤细胞,清除耐药细胞的目的。DI是高剂量化疗的基础。

恶性肿瘤细胞具有转移和浸润性生长等特殊的生物学行为,目前认为多数肿瘤是单克隆起源,即恶性肿瘤是由一个癌变细胞衍化而来。这个癌变细胞作为母体细胞不断增殖,产生子细胞,使得癌细胞群体随之增大。在癌细胞群体中,往往会产生出变异的群体或细胞亚群,它们除继承了母体细胞的特性以外,还具有其他有别于原代细胞的新的特征,显示出更为恶劣的生物学行为,侵袭性和转移能力明显增加,称为肿瘤的异质性,这也是肿瘤治疗中的最大障碍。肿瘤细胞不仅可从原发病灶的局部出发,沿着组织间隙向周围组织或器官浸润性生长,而且部分癌细胞由于异质性,可以沿着淋巴系统或血循环形成转移病灶。具有转移潜能的肿瘤细胞在尚未成为转移结节之前的微小转移灶(或亚临床灶)时候,无任何临床表现,常规检查方法如X线、B超、CT等,甚至常规病理检查也难以发现。当在适宜的环境下,微小转移灶获得新生血管的支持而逐步发展成为临床病灶,产生症状,并能被临床查出,威胁病人生命。癌肿的转移,则表示肿瘤已经不再局限于原发部位,有发展为全身转移瘤的可能,使病情进入晚期,预后不良。所以,转移被视为恶性肿瘤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不论手术或放疗均不能解决癌症的转移问题,而化疗在于强调全身性治疗,为治疗全身亚临床微小转移灶提供了有力的武器。

癌细胞恶性增殖过程主要是通过有丝分裂一分为二,细胞内遗传物质染色体(由脱氧核糖核酸DNA组成,呈双螺旋链结构)要成倍增加并均匀分布到子细胞中去,因此DNA需要一个生物合成过程,原料为各种核苷酸,而核苷酸的合成需要嘧啶类前体和嘌呤类前体及其合成物。细胞增殖前必须使染色体中携带遗传信息的DNA进行复制,再经DNA为模板合成RNA(转录过程),然后由RNA指导合成各种蛋白质(翻译过程),以控制细胞遗传性状和细胞功能。其过程经历:①双链DNA解开为单核;②转录为RNA;③翻译成为多肽或蛋白质;④执行酶、激素、生长因子等功能四大步骤。大多数抗癌药作用于这一过程的不同环节,影响DNA合成。按细胞DNA含量的变化,可将增殖细胞的生长繁殖分为:M期(有丝分裂期),G1期(DNA合成前期),S期(DNA合成期)和G2(DNA合成后期)四个期,称细胞周期。G1和G2分别为S期和M期准备条件。S期主要合成新的DNA,使DNA含量加倍,也仍继续合成RNA和蛋白质。经此期后进入G2期。M期由纺锤丝形成(微管组成),最终每个细胞分裂成2个子细胞。肿瘤中增殖细胞部分经历细胞周期的变化,是肿瘤的生长部分;而非增殖细胞部分,包括:①静止期细胞(G0期细胞):称为肿瘤干细胞,平时不分裂,但受到适当的刺激就引起分裂,具有广泛增殖能力。G0期细胞是复发的根源。②终末细胞:指不能分裂细胞和死亡细胞。增殖细胞对药物较敏感,而G0期细胞不敏感,应千方百计消灭之。

肿瘤细胞数量、肿瘤负荷与化疗的疗效之间也有着明显的相关性。一般来说,化疗的效果与肿瘤细胞的数量成反比。化疗药物在使用过程中,一定剂量的有效药物杀伤一定比例的肿瘤细胞,因此,对于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应尽可能的实施最大限度的肿瘤切除术,施行根治性手术是治疗的首选,即使没有进行根治性手术机会的患者,也应该进行最大限度的减瘤手术,使得肿瘤负荷降低,提高化疗的疗效。肿瘤细胞较少的患者,或者肿瘤细胞数量较低时尽早开始化疗,这些都有利于化疗产生治疗效果。此外,临床上还可以采用手术、放疗等手段进行有效的减瘤,为以后的化疗创造条件。化疗后配合应用0级动力学(一定剂量杀灭一定数量)的免疫治疗可以显著地提高综合治疗的疗效。

恶性肿瘤患者在治疗之初,由于可见的肿瘤病灶存在,肿瘤病人开始治疗时细胞数量约1010~12;经过化学药物治疗、放射治疗甚至是手术治疗以后,临床上达到完全缓解的效果后,细胞数量也仅减少2~3个数量级。也就是说,即使达到了完全缓解的状态,此时残存的肿瘤细胞仍可达108~10;这些亚临床肿瘤仍然是肿瘤复发、转移的主要根源。在停止治疗后的一段时间里,肿瘤细胞能被机体免疫力彻底消灭可以获得治愈,这可能才是数学概念上的彻底治愈;若机体免疫力与肿瘤之间保持平衡,互相制约,可能会出现一段时间的带瘤生存或“无瘤生存”状态,在有利于肿瘤细胞生长的条件下,肿瘤细胞又继续增殖。经若干时间,肿瘤细胞超过109后,即可以达到临床的复发,则需要重新治疗。

诱导化疗阶段完全缓解只是取得根治的第一步。强化治疗可能使残存细胞降低到106以下,机体免疫最适于做免疫治疗和生物治疗可能消灭的数量。目前基础与临床学者都正在寻找能促进、加强免疫的方法,使更多病人得到根治。

对于白血病和恶性淋巴瘤的患者,在其治疗上曾采用经过诱导缓解→强化治疗→巩固治疗的模式,取得了明显的治疗效果。此种方法目前正被逐渐用于实体瘤的治疗,如小细胞肺癌等的治疗。强化治疗,也可用于放疗和(或)手术的配合治疗。目前临床研究还发现,采用序贯化疗可以更加有效地提高肿瘤化疗的治疗效果,设计更加合理。对于睾丸肿瘤或小细胞肺癌等部分肿瘤,化疗后再实施手术治疗,可以达到清除残存肿瘤细胞,清除耐药细胞的目的。

在化疗中,尚有一些需要注意的概念:

剂量强度(dose intensity,DI):某些肿瘤的疗效与单位时间内的化疗有效量相关,以每周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给药剂量计算(mg/m2·周),而不计较给药途径。相对剂量强度是实际给药的DI与标准DI之比。剂量小等于培养耐药,剂量大等于增加毒性。

剂量强度在临床上的应用:

DI的基础:剂量-效应曲线为线性关系,剂量越高,疗效越大。必须是敏感肿瘤:如淋巴瘤、睾丸肿瘤、乳腺癌、小细胞肺癌等。

DI是高剂量化疗的基础。不敏感肿瘤DI与疗效无线性关系:如软组织肉瘤、大肠癌、非小细胞肺癌、黑色素瘤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