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内营养的适应较为广泛。主要包括:①需要低渣饮食的手术,如大肠手术,结肠镜检查的准备,胃肠道疾病和短肠综合征等;②各种胃肠道疾病,如炎性肠道疾病、胰腺疾病等;③胃肠道外疾病,如肿瘤化疗或化疗的辅助,术前与术后的营养补充,烧伤与创伤,中枢神经系统紊乱,心血管疾病,静脉营养的补充或过度以及其他疾病,包括肝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等患者的临床需要。
1.需要低渣饮食的手术 要素饮食的低渣性适用于结肠手术或结肠镜检查,其原理在于可降低粪便体积,减少污染及避免因粪便引起的干扰。因此,可使术前肠道干净,肠道菌群和数量减少,从而降低术后感染的危险。
2.胃肠道疾病 某些胃肠道疾病应用要素饮食除可得到营养支持外,尚有治疗作用。其原因在于要素饮食可提供各种必需的营养素,多数营养素为单体物质而无需消化,少量低聚肽和低聚糖稍经消化即可在近端小肠吸收,使远端小肠得到休息,同时还能改变肠道菌丛。这些疾病主要包括:
(1)短肠综合征:小肠广泛切除后应及时给予TPN以维持机体合成代谢,进入代偿期(通常2个月时间)后即可根据胃肠道功能的恢复情况由TPN过渡到EN。采用逐渐增量的方式给予要素饮食,直至可以满足营养需要时停止静脉营养。热量的摄入应较计算量稍高以补偿因吸收不良而产生的损失。EN有利于肠道发生代偿性增生与适应,研究证明,肽类饮食对小肠黏膜的刺激增长,较结晶氨基酸明显。小肠切除时部分病例通过要素饮食,EN支持可维持正常营养;但更广泛的肠切除则难以生存。在为短肠综合征应用的要素饮食中宜含谷氨酸胺。
(2)胃肠道疾病要素饮食可改善和维持胃肠道疾病病人的体重、氮及电解质平衡,降低死亡率,促进部分病例的创口自然愈合。要素饮食对低位小肠疾病及由空肠喂养的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最为有效,但喂养管远端应有100cm功能性小肠。
(3)炎性肠道疾病溃疡性结肠炎与克罗恩病:在病情严重或急性发作期时,应采用TPN。待小肠功能适当恢复后,通过审慎的连续灌注要素饮食可供给充分的蛋白质与热量。此外,要素饮食的低渣可使小肠得到休息,减少腹泻,缓解症状。
(4)胰腺疾病要素饮食用于胰腺炎与胰腺疾患时,宜采用空肠造口喂养途径,不仅可提供充分的营养,亦可促进切口的愈合。慢性胰腺功能不全的病人,消化酶缺乏是消化不良的原因,给予要素饮食是适宜的,应用时应根据监测调节胰岛素的使用剂量。
3.肠道外疾病
(1)肿瘤化疗/放疗的辅助治疗:肿瘤本身与宿主争夺营养素而产生营养问题,所有肿瘤的化疗和(或)放疗都能产生多种不良反应而加重营养不良,最终可形成“癌性恶病质”。这些肿瘤病人接受要素饮食的保护作用可能由于其氨基酸及低聚肽代替了正常膳食的蛋白质,减少胰腺分泌,增加受照射小肠的氨基酸吸收,改善体重和血清蛋白水平减少腹泻等。所以,化疗和(或)放疗时应用要素饮食对改善和维持病人的营养状态及免疫状态均有利。
(2)术前与术后的营养补充:需要择期手术的营养不良病人,术前给予要素饮食喂养以补充营养,通常需7~14d,可改善病人营养和代谢状态。腹部手术后6h,小肠蠕动及吸收功能即逐渐恢复正常。术中放置经空肠造口的喂养管,以便及时灌注要素饮食,既可避免长时间胃内灌注的不耐受性,又可不必采用TPN。
(3)烧伤与创伤:在严重应激的高分解代谢病人的治疗中,营养支持占重要地位。对经口摄食不足的烧伤与创伤病人,可单独应用要素饮食或与静脉营养结合,以达到恢复或维持体细胞群的目的,有利于降低感染及早期康复。
外科医生应充分考虑利用肠道功能的优点,即使病人不能行全肠内营养支持,亦不排除利用部分肠道功能的可能性。要素饮食的EN支持可单独应用,亦可与经外周静脉或中心静脉的营养支持联合应用,以减少静脉营养用量,降低静脉营养的并发症和费用,并成为大多数需营养支持的病人从完全静脉营养支持向完全经口摄食的过渡疗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