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环境除了引起特发性疾病(高原病)以外,还可影响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对此应有所了解,以做好高原常见疾病的防治,保持身体健康。
第一节 高原病
高原病是发生于高原环境的特发性疾病,主要是机体对低氧环境不适应,而引起一系列的临床症状。根据发病急缓分为急性高原病和慢性高原病两型。按表现不同,急性高原病分为急性高原反应(又称急性轻症高原病)、高原肺水肿和高原脑水肿;慢性高原病可分为高原红细胞增多症、高原性心脏病等。
特别提醒
1.军医对高原病没有免疫力。
2.上山前部队首长和战士应了解高原的相关情况。
3.应充分考虑到医疗保障、装备供应和运输方面的困难。
4.部队人员应了解高原病的表现、原因、诱因和防护知识。
一、急性高原病
(一)急性高原反应(急性轻症高原病)
急性高原反应是指由平原进入高原或由高原进入更高海拔高原后,机体在短时间内发生的一系列急性缺氧表现。高原缺氧是发病的主要原因。本病是最常见的高原病。
【症状与体征】
常见症状有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心慌、气促、食欲减退、眩晕、鼻出血、手足发麻、手足抽搐、关节痛。体征主要为发绀、脉搏增快、面部或四肢可有轻度水肿。本病多在进入高原4~5小时后开始发病,48~72小时为发病高峰,返回平原后多不治自愈。
【诊断】
凡从平原进入高原,或从高原进入更高海拔地区后数小时至数天内出现头痛、头晕、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心慌、睡眠障碍、疲乏无力等即可诊断。依据症状轻重可将高原反应分为轻、中、重度。急性高原反应如不及时治疗,少数可发展为急性重症高原病,危及生命。可根据国际统一的标准进行自我诊断,及时治疗,以免贻误病情。
图1-1
急性高原反应一般于进入海拔3000m以上高原6小时至1周内发病,1~2周内症状消失。
急性高原反应判定标准如下。
(1)头痛
0分:完全无头痛
1分:轻度
2分:中度
3分:为严重头痛,以致不能工作
(2)胃肠症状
0分:无
1分:食欲减退或恶心
2分:中度恶心或呕吐
3分:严重恶心、呕吐,以致不能工作
(3)疲乏无力
0分:无
1分:轻度
2分:中度
3分:严重,以致不能工作
(4)头晕目眩
0分:无
1分:轻度
2分:中度
3分:重度,以致不能工作
(5)睡眠障碍
0分:睡眠正常和平时一样
1分:和平常比睡眠不深
2分:难以入睡,多次醒来
3分:通宵难眠
根据以上打分可作出自我判定(具备任何1项)。判断标准如下。
0分:完全正常
1分:轻度反应
2分:中度反应
3分:重度反应,须卧床休息
【治疗】
治疗原则:休息、饮食、对症、吸氧。
轻度患者一般不需治疗,休息3~5天自愈。中度患者除休息和饮食治疗外,还需适当对症处理,重度患者应立即住院治疗。
(1)休息,避免活动过多。
(2)饮食:进食不宜过饱,不宜饮酒。
(3)吸氧:一般采用间断吸氧,氧流量1~3L/min,1~3天即可。
(4)可用调节中枢神经的药物、利尿药等药物对症治疗。
【预防】
消除对高原的恐惧心理。预防感冒。进入高原后,避免剧烈运动和饮酒。保证良好的睡眠。可服用红景天、西洋参、人参、党参等预防。
(二)高原肺水肿
高原肺水肿是一种急性重症高原病,起病急,进展快,危害大,救治不及时,可在较短的时间(12小时内)发展至昏迷和死亡。高原肺水肿一般在4 000m以上高原发病,也可在2 500~3 000m的高原发病。初入高原人群高原肺水肿的发生率为1%~2%,救治不及时,死亡率可高达10%以上。引起高原肺水肿的直接原因是缺氧。常见的诱因有寒冷、上呼吸道感染、过度体力活动、饮酒等。高原肺水肿具有明显的个体易感性和再发倾向。
【症状与体征】
除具有急性高原反应的临床表现外,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咳白色或粉红色血性泡沫痰。口唇、指甲、颜面发绀,呼吸极度困难,肺部可闻及湿啰音。伴有感染者可有发热。
【诊断】
如果在进入高原的第1周发生咳嗽或出现静息时呼吸困难,就应做肺水肿的推测性诊断。如果不能确诊,可疑病例应作为可能的高原肺水肿看待。
【治疗】
治疗原则:严格卧床休息,尽早给氧。
高原肺水肿发展快,病情重,因此高原肺水肿病人的治疗应尽可能迅速有力。患者应采用半卧位休息。注意保暖。吸氧是治疗该病必不可少的手段。一般采用持续低流量吸氧(2~6L/min),缺氧严重者氧流量可增加到10L/min,但大流量吸氧时间不宜超过24小时,以免发生氧中毒。有大量泡沫痰时,将氧气通过50%~70%乙醇瓶吸入。使用呋塞米利尿,氨茶碱降低肺动脉压、扩张支气管。合并感染者,应使用抗生素。
【预防】
①患有严重心肺血管疾病者不宜进入高原;②积极预防和治疗上呼吸道感染;③体温在38℃以上的感冒患者不宜进入高原;④进入高原1周内避免剧烈运动和饮酒;⑤注意御寒;⑥积极预防和治疗急性高原反应;⑦反复发病者不宜再进入高原。
1.曾经患过高原肺水肿一般不宜再进入高原。
2.高原肺水肿通过预先适应性锻炼大多可以预防。
3.进入高原应注意保暖,2~3天内充分休息,尽量减少体力活动。
(三)高原脑水肿
高原脑水肿是指急速进入高海拔地区,由于缺氧而引起严重的脑功能障碍、意识丧失,又称为高原昏迷。高原脑水肿是急性高原病中最为严重的一种临床类型,其特点是起病急骤,病情危重,病死率高。高原脑水肿多发生在海拔3 700m以上地区,发病率为0.05%~2%。其病因主要为急性缺氧引起脑细胞能量代谢障碍和脑微血管通透性增高而造成脑组织水肿和脑功能障碍。上呼吸道感染、过度劳累、受寒以及大量饮酒也是诱发和加重高原脑水肿的因素。
【症状与体征】
高原脑水肿的典型症状是剧烈头痛和频繁的恶心呕吐,呕吐有时呈喷射状,部分病人出现欣快感、烦躁或表情淡漠,神态恍惚,嗜睡、昏睡、甚至昏迷。体征可为神志不清、发绀、呼吸加快,颈有抵抗或强直,四肢肌肉紧张,瞳孔可散大,对光反射迟钝。
【诊断】
因快速进入高原引起的昏迷,又能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昏迷,如一氧化碳中毒、低血糖、脑血管意外、脑膜炎等,即可诊断本病。
【治疗】
治疗原则:绝对卧床休息、吸氧、脱水,保护脑功能。
绝对卧床休息,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低浓度低流量持续吸氧,以2~4L/min为宜,严重者以4~6L/min的混合气体和间断吸氧为宜,避免高浓度、高流量和持续吸氧。甘露醇脱水。控制和预防感染。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补充营养。物理降温,在颈部和腋下放置冰袋,降低机体耗氧量,保护缺氧的脑组织。
高原低压、缺氧是急性高原病发病的主要原因,因此迅速脱离高原低氧环境是一种有效治疗措施。但由于我国高原地区地域辽阔,同时道路交通条件较差,往往难以在短期内下送。因此,必须先就地治疗,有条件时再将重症病人(高原肺水肿和脑水肿)下送到平原或低海拔地区救治。
下送的条件是:
①从发病地点向低处基本呈垂直下降,中途不经过海拔更高的地区。
②车况、路况较好,能在短时间内顺利到达。
③有充足的氧气,下送途中不间断治疗。
④病员的基本生命体征平稳,下送途中能确保生命安全。
【预防】
①过去有癫、抽搐等病史者,不宜进入3 500米以上高原;②尽早发现病人,对急性高原反应严重、出现精神和神经症状者应及时治疗;③避免过度疲劳和受寒;④积极防治上呼吸道感染。
二、慢性高原病
(一)高原红细胞增多症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是人体长期在高原低氧环境下生活,由慢性缺氧引起红细胞过度增生,血液黏滞度增大,从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表现。
【症状与体征】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主要临床症状为头晕、头痛、乏力、胸闷、心悸、气短、失眠、纳差、腹胀、消瘦和记忆力减退。部分患者鼻出血、牙龈出血、皮肤黏膜有出血点或瘀斑。主要体征为颜面紫红,面部毛细血管扩张呈紫色条纹,口唇、面颊部、耳郭边缘、指甲床呈青紫色,眼结膜充血。颜面、下肢或全身可有水肿。
【诊断】
在高原发病,血红蛋白男性≥210g/L,女性≥190g/L,有上述症状,并排除真性和其他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
【治疗】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最有效的治疗是下送平原。不能下送者可进行如下治疗。
(1)一般疗法:减轻劳动强度、间断吸氧、补充适量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
(2)放血疗法:对重症病人可静脉放血200~300ml,1周后再放1次,同时静脉输入适量生理盐水,稀释血液。
【预防】
①摄入足量的维生素;②戒烟;③避免剧烈活动和减轻劳动强度;④坚持呼吸功能锻炼。
(二)高原性心脏病
高原性心脏病是指正常人移居高原后,在低氧环境的影响下,肺循环阻力增加,产生肺动脉高压,最后导致右心肥大和右侧心力衰竭的一种心脏疾病。高原心脏病发病的诱因与过度劳累、呼吸道感染等有关。
【症状与体征】
症状主要是心慌、气促、胸闷、呼吸困难,心前区不适或心前区疼痛感,咳嗽、尿少、水肿、发绀等。主要体征为脉搏加快,心界扩大,心尖部可闻及Ⅱ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肺动脉区第2音亢进。出现右侧心力衰竭时有明显的颈静脉怒张,肝大,肝颈反流征阳性,两下肢水肿,严重者出现腹水。
【诊断】
在高原出现胸闷、胸痛、心慌、心前区不适,活动后呼吸困难,同时伴有心力衰竭的症状和体征,如水肿、颈静脉怒张、肺底部有湿啰音、肝大等,或X线摄片和心电图提示肺动脉高压,右心室肥大。诊断时需排除其他类型的心脏病。
【治疗】
治疗原则:消除诱因、吸氧、降低肺动脉压、治疗心力衰竭。
(1)卧床休息,限制液体摄入量,持续低流量吸氧。
(2)降低肺动脉压力:可用氨茶碱、硝苯地平和尼群地平等。
(3)利尿:可口服氢氯噻嗪。对有红细胞增多症者应慎用脱水利尿药。
(4)强心:常用作用快、毒性小的毒毛花苷K或毛花苷C。
(5)扩张血管:可用硝普钠或酚妥拉明。
【预防】
合理安排在高原的劳动和休息;尽快提高高原适应能力;防止上呼吸道感染。
第二节 高原其他常见疾病
(一)急性胃肠炎
急性胃肠炎是急进高原人群急性高原反应的一种非特异性表现。80%以上的急进高原人群均有胃肠道症状,很多人从进入高原那天起就有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消化功能紊乱的表现,直到离开高原后这些症状才消失,或在高原居住1~2周后逐渐减轻。因此不必惊慌,但也不能忽视。
【症状与体征】
人从平原快速进入高原后,除有头痛、头晕、胸闷、心慌、气短等症状外,常有恶心、呕吐、腹胀、腹泻、便秘、食欲减退等消化道症状。部分人员恶心、呕吐、腹胀、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较其他反应为重,严重者腹泻每日达数十次,但多为水样便,少有黏液脓血便。大便隐血试验多为阴性。
【治疗】
(1)心理疏导:消除对高原的紧张心理、恐惧心理。
(2)支持治疗:注意饮食,加强营养,必要时给予静脉输注营养物质。
(3)对症处理:腹泻频繁者可口服地芬诺酯(苯乙哌啶)或洛哌丁胺(易蒙停)等止泻药,腹胀、腹痛、便秘者可给予甲氧氯普胺、多潘立酮(吗丁啉)、西沙比利等胃动力药,食欲减退者给予乳酶生、干酵母、胰酶、胃蛋白酶合剂等助消化药。
(4)病因治疗:吸氧是改善缺氧、减轻胃肠道应激反应的有效措施,必要时可采用高压氧治疗,对缓解症状,减轻全身反应效果较佳。
(5)并发症处理:有脱水者给予静脉输注葡萄糖生理盐水,并同时补充钾盐和钙盐以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疑有伴发感染者可口服诺氟沙星或静脉滴注环丙沙星等抗生素。
【预防】
进入高原前加强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全面了解高原,消除对高原的恐惧心理。进入高原后,注意饮食卫生,避免不洁净饮食和饮酒。进入高原头2天注意休息,保证良好的睡眠。可服用红景天、西洋参、人参、党参等药物预防。
(二)消化道出血
高原地区消化道出血较平原多见,尤其是上消化道出血,其发病率比平原高30%。高原消化道出血大多是急性胃黏膜出血,也有在原胃、十二指肠溃疡的基础上发生消化道出血者。据我们在藏北高原某医院的调查表明,消化道出血占内科住院人数的6.7%,男性多于女性。其发病多与高原缺氧引起胃黏膜屏障功能受损,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加强有关。
【症状与体征】
消化道出血可表现为呕血、黑粪或便血,以黑粪最多,但有时仅为隐匿性出血。消化道出血的症状和体征取决于出血量和速度,出血量在500~1000ml的急性中度出血,仅有头晕、眼花、心动过速,血压可无明显变化。若血压下降,心运过速伴有上腹疼痛,面色苍白,应怀疑有消化道出血,应作大便隐血检查加以证实。内镜检查可见胃、十二指肠溃疡及胃黏膜广泛性糜烂、坏死。但也有在高海拔区发生消化道出血后紧急转运至低海拔区,内镜检查未见任何异常的报道。
【治疗】
(1)严重的消化道出血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迅速低转治疗。
(2)吸氧,采用鼻管吸氧或面罩吸氧,氧流量为2~3L/min,吸氧可以减轻高原反应,缓解出血症状。
(3)止血,可用云南白药口服或灌胃,西咪替丁或酚磺乙胺静脉滴注,然后应用H2受体拮抗药雷尼替丁或西咪替丁,对改善消化道出血有较好作用。
(4)输血,出血伴有休克者,应及时补充血容量或输新鲜血液。
(5)手术治疗:如为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消化性溃疡大出血者应及时手术止血或做胃大部切除。
【预防】
进入高原时采用阶梯升高。对有消化性溃疡、红细胞增多症等人员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对初入高原有情绪紧张者可口服西咪替丁。对进入高原作业的军事人员,在高原上出现上腹痛、胃灼热等症状时,可自行服用西咪替丁(泰胃美)以预防应激性溃疡的发病。
(三)雪盲(日光性眼炎)
雪盲是由于高原紫外线强,在高原雪地或冰川长时间作业,角膜和结膜吸收了被雪面反射的紫外线,引起的急性角膜炎和结膜炎。
【症状与体征】
潜伏期一般为5~6小时。初期有异物颗粒摩擦的感觉,随后两眼迅速刺痛,畏光、流泪,眼睑痉挛,视力减退。体检可见球结膜明显充血、水肿,有黏液性分泌物,角膜浑浊水肿,上皮点状剥脱呈毛玻璃状,瞳孔缩小,对光反应迟钝。发病后数小时至2天内症状最重,1周左右可恢复。
【治疗】
暗处休息或戴有色眼镜保护眼睛,减少光的刺激,可冷敷以减轻充血和止痛。可滴0.5%丁卡因止痛。因为丁卡因妨碍角膜上皮的恢复,所以不能过多使用。可用氯霉素等点眼防止感染。如有感染,应配合使用全身抗菌药物。角膜损伤严重者可用1%阿托品溶液点眼,减轻虹膜刺激症状,预防巩膜炎。
【预防】
坚持使用适宜的护目镜或太阳镜,完全可以防止雪盲的发生。无防护眼镜的情况下可在普通眼镜的镜片上涂层颜色;以细布、较密纱布、手绢或有色玻璃纸遮眼;压低帽檐,缩小眼裂,眯起眼睛,以减少眼对紫外线的吸收。
(四)鼻出血
鼻出血,又称“鼻衄”。高原寒冷干燥的空气使机体皮肤黏膜水分蒸发增加,鼻黏膜干燥,加上缺氧引起鼻黏膜毛细血管扩张等因素,常易出现鼻出血。
【治疗】
通常用指头压迫出血侧鼻翼数分钟即可止血;重者应去医院用凡士林纱布条填塞鼻腔,24~ 48小时后轻轻取出。出血严重者给予止血药、补液、输血。
【预防】
多饮水,多食新鲜蔬菜。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要用手挖鼻孔。改善居住地湿度。鼻腔干燥者可滴无刺激性的复方液状石蜡。
(五)慢性唇炎
人体进入高原环境后,由于颌面、口腔常暴露在空气中,直接受到寒冷、紫外线等作用,引起口唇干裂发炎。本病好发于首次进入高原的野外工作人员。多于进入高原不久起病,病程长者可迁延数月。
【症状与体征】
多发生于下唇的唇红部。患处肿胀,色暗红,表面干燥脱屑,伴有疼痛不适。常导致出血、感染。感染发炎者糜烂和结痂可同时出现,若反复发作,可导致组织增生,唇部明显肥厚。
【防治】
多饮水、戴口罩,唇部可涂润肤油。唇部干裂、脱屑时可涂抗生素软膏。纠正舔唇、咬唇等不良习惯。
(六)皮肤皲裂
高原冬季气候寒冷、无雨、风大、干燥,机体失水增加,皮脂腺分泌功能减弱,使表皮干燥、变脆,易形成裂口。常发于手、足。
【症状与体征】
轻者患处皮肤干燥、粗糙,形成与皮肤方向一致的表浅裂纹,皮肤弹性和光泽减弱,一般不影响工作。中度患者裂纹可达真皮,皮肤增厚像树皮,轻微疼痛。重者局部皮肤角化粗糙,角质增厚隆起,触摸刺手,皮肤裂口可达皮下,疼痛剧烈,有时出血。
【治疗】
防裂膏或其他预防药物应是个人装备中所必需的。每天用35℃左右的温热水浸泡患处,每次半小时,1~2次/日。泡后擦干,涂润肤油膏或药膏。使用20%~30%尿素软膏疗效较好。角化过度的皲裂用0.1%维A酸软膏较好。出血较多者可用10%~20%白及软膏,该软膏具有止痛、止血、生肌、收敛作用。
【预防】
野外作业应戴耐磨保暖手套。用水后要擦干,并搽护肤油脂。积极治疗与皲裂有关的掌趾角化病、慢性湿疹、鱼鳞病等原发皮肤病。
(七)日光性皮炎
日光性皮炎是强烈的日光照射后引起的急性红斑、水疱性皮肤炎症。皮肤白净者对日光敏感,容易发病。
【症状与体征】
被强烈日光照射数小时后,被照射区域皮肤出现边界清楚的充血水肿性红斑,伴有刺痛或烧灼感,有局部触压过敏现象。严重者红斑水肿处出现水疱,同时可有头晕、头痛、恶心和发热等全身症状。轻者2~3天后红斑消退。反复发生者,皮肤可有色素沉着。
【治疗】
治疗原则:局部消炎、止痛、止痒。
局部用氧化锌软膏或炉甘石洗剂。皮肤有破损者要预防感染。全身症状重者服用阿司匹林效果较好。
【预防】
注意防晒。避免接触和食用光敏物质。在暴露部位涂防晒膏。多参加室外活动,以增强皮肤对日照的耐受力。
(廖卫公 高钰琪 周其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